我是一個隔三差五就生病的主,感冒打噴嚏流鼻涕總不斷,去年上半年身體做了個小手術,工作一直很忙加之新搬家的地方不適合健身,導致體質越來越差。稍微一著涼就開始打噴嚏流鼻涕,不過這癥狀來得快去的也快,一天時間足矣,且不用吃藥打針,多喝水就好。
一生病大腦就開始混沌起來,不想工作不想看書不想思考。上午無心工作的時候,打開喜馬拉雅聽關于曾國藩的有聲電子書。其中有段關于他讀書的方法論值得推薦,特意貼上來,沒事的時候可以看看,銘記于心,用于在生活中實踐。
第一:要讀經典
按曾國藩的觀點來說,讀書一定要讀經典,經歷過時間考驗的經典中的經典,之所以稱之為經典,就是它其中的智慧、思想都是經過實踐檢驗了的,這是最值得后人學習與吸取的。
我們為什么讀書?不就是為了學習別人的智慧與思想嘛。知識性的東西會隨著時間而不斷更新,但思想性的東西、智慧性的東西,越經過時間的沉淀,就越有學習的價值。所以讀書最大的捷徑,就是讀經典。
經典一定要精讀,因為從學習的效率上來說,精讀要比泛讀還要重要。泛讀就是胡子眉毛一把抓,抓到什么讀什么。雖然這也能學到不少東西,但學的多,忘的也多。但精讀就不一樣,能吃得深、吃得透,才能保證所學的東西真正變成自己的東西。
第二條:一書不盡,不讀新書
就是說一本書沒讀完的情況下,不要急著讀另一本書。事實上就讀書而言,有很多人有這種毛病,呼啦一下弄好多書,這本翻翻,那本翻翻,美其名曰讀了好多書,其實一本都沒讀完,一本都沒讀通、讀透。而曾國藩主張一本沒讀完,也就是一本沒讀懂,就不要忙著去讀其他的書,這實際上就是沉浸的讀書法。
國學大師王國維也說,學習的境界要先入乎其內,再能出乎其外。讀書更是這樣,一本書,你要先能沉浸進去,你才能最終從中獲得有價值的東西。
當然,曾國藩雖然主張讀書要沉浸其中,但他從來不主張死記硬背。他對兒子說“凡讀書,不必苦求強記。只須從容涵泳,今日看幾篇,明日看幾篇,久久自然有益。”(《曾國藩全集?家書》)也就是說讀書沉浸其中,其實是應該是一件非常輕松愉快的事,不要當成任務來死記硬背。死記硬背的方式屬于老牛拉破車,車破牛也累,不會有什么好的收獲。
不過,讀書應該是件輕松愉悅的事,但這不代表像看閑書那樣就行。曾國藩主張看書的時候要能做札記,也就是看書的時候得學會動手,得邊看邊寫寫劃劃,要“略作札記,以志所得,以著所疑”。(《曾國藩全集?家書》)也就是要把讀書時的所感所想,不論是心得體會,還是疑惑不解的地方,都要能隨手記下來,這樣才能有助于讀而后學。后來,胡適先生就對曾國藩這種讀書做札記的方法最為推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