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人在接近佛教時,可能會有這么個問題:佛教不是一直講行善嗎?釋迦牟尼為什么不繼承王位,當個好皇帝,創造太平盛世,利益全天下的老百姓?卻跑去當和尚,這有什么用?
這種問題如果直接回答,你也聽不進去。昨天遇到一個小事,聊給你聽。
家里有一點木工維修的活兒,在建材市場找了一位老師傅來幫忙。
師傅看上去老,實則只有四十四五歲,城郊某村人,活兒干的很踏實、細致。
師傅愛說話,愛問話,聊的時候知道:他三十多歲才結婚,妻子有羊角風婚前未說,兒子兩歲多時妻子去世。他父母早早去世,兩個姐姐嫁的較遠,如今唯獨他與七八歲的兒子相依為命。
他身體不太好,干些細活還行,如果推薦他干大點的工程,比如新房鋪地板磚,他直言只能鋪一兩間,體力跟不上。
他在村里弱勢,據說家里原本有三處宅基地,都被人搶占了,以至于他蓋房還要另買地方。找村干部理論,村干部一次次推搡就糊弄了過去。
他臉上有一種遲鈍感,這在經受過苦難的人臉上常能看到。言語思維邏輯跳躍,缺乏長期規劃、與人良好溝通的能力。
你說,對于師傅的這種情況,怎么才能挽救他走向幸福?
即使你有錢,直接給錢行嗎?他不具備處理大額財富、規劃生活的能力;
你推薦工作行嗎?穩定繁重的工作他干不了,自言只能干些散工;
靠低保等救濟,收入終究太有限;
家里缺一位女主人,一老一小吃飯都是問題;
……
如果走大運,出現一個貴人,比如馬云,給他找個輕松又薪水較高的工作,孩子照顧上學,最好再介紹個媳婦兒。這當然能解決他的問題。
但,像這師傅的情況,這世間還有無數啊。隨便出個門,就能看到:冬夜里,樓道門口翻找垃圾箱的啞巴干瘦老頭兒;騎著小三車拉建材垃圾烤火取暖的瘸腿中年男人;穿著臟舊睡衣的腦癱青年女子;精神崩潰垮掉的流浪漢……
貴人能照顧的過來嗎?
你說,作為一個人,一個茫茫人海中個體的人,一個偌大星球的滄海一栗,為了幫助這些弱勢群體,能做到的最佳選擇是什么?
老豬所看到的最佳,就是釋迦牟尼的選擇:親自出家苦修去探索人為什么會有生老病死、求不得、愛別離、怨憎會?這些世間的苦是怎么產生的?又該怎么從苦中超脫出來?
他是太子哎,拋棄了皇帝之尊,拋棄了權利尊崇,拋棄了嬌妻美妾,拋棄了美食美酒,拋棄了世人想要的一切,拋棄了人的任何一絲私利與欲望。
你說他圖什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