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沒有一種感覺,覺得自己雖然一直堅持學習,但能學到的東西越來越少了,成長的速度越來越慢了?
當這個問題困惑成甲的時候,他通過學習查理·芒格的多元思維模型找到了答案。
他發現學習并不是為了追求更多的知識,而是要尋找更好的決策依據。也就是說要找到那些經過廣泛驗證的原理和規律。
這些原理和規律被芒格稱為思維模型。
《好好思考》這本書的使命就是帶我們學習建立自己的多元思維模型,提升解決問題的能力,打破學習的瓶頸。
本書從“什么是多元思維模型、如何掌握多元思維模型、如何建立多元思維模型、如何應用多元思維模型解決問題”四個方面出發,由淺入深的給我們分享了他的學習方法和經驗。
一、什么是多元思維模型
1.思維模型與多元思維模型
查理芒格說:學習并不是追求更多的知識,而是要尋找更好的決策依據,這個更好的決策依據就是那些經過廣泛驗證的原理和規律,芒格稱之為思維模型。
思維模型的存在就是為了讓我們更好的解決問題。
所謂多元思維模型就是指應用不同屬性學科的知識,來解決問題。
比如,我們要尋找“如何增加產品銷量”的有效策略,可以找到很多個思維模型,如4p理論、4C理論、增長黑客模型等。
但這些思維模型都屬于市場營銷領域的,這屬于同一種思維方式下的策略。這就不屬于用多元思維模型來解決問題。
2.多元思維模型解決問題的四層次
在生活中解決問題依據大部分是源于過往的經驗。但是經驗只能幫我們解決簡單的問題。
時代在高速發展,有限的經驗并沒有辦法應對極為不確定的未來。針對問題,我們必須加強思考的深度。
應用多元思維模型解決問題一般有四個層次:經驗技巧、方法流程、學科原理、哲學視角。
第一類是經驗技巧型思維。往往出自實踐經驗總結,在我們處理具體問題時可以提供思路和啟發。
第二類是方法流程型思維模型。就是把很多常見問題的解決方案標準化、流程化。比如我們常說的麥肯錫工作法。
第三類是學科原理思維模型。就是各門學科中科學家們發現的重要思考解決問題的模型。
第四類是哲學視角的思維模型。是指用不同學科思考問題最基本的思維方式和思想,是我們了解這個世界的不同角度。
這四類型的思維模型并不存在簡單誰好誰壞的問題,而是各有所長,適用環境和條件不同。
二、如何掌握四思維模型
掌握思維模型,有兩個常見的學習渠道:讀書與工作。
讀書可以采用查字典法、關鍵詞法、知人論事與思想地圖法。工作可以采用五星筆記法。
1.查字典法
就是當遇到問題,帶著問題去翻看相關書籍,查找不同作者對同一問題用了哪些思維模型。
查字典法必須配合“不讀書法”,來一起應用。
所謂不讀書法,是指一旦我們讀書時看到對自己有啟發的思維模型,就合上書停止閱讀。我們需要把時間花在思考和練習上,而非閱讀上。
也就是說,我們要調整讀書時間的分配,用20%時間閱讀,80%時間思考。
怎么樣思考呢?就是讀完自己感興趣的點,不斷向自己提問題。
2.關鍵詞
關鍵詞法就是把閱讀的單位,在文章中找出模型單點突破上升到全書中找分析邏輯的系統思維。
具體而言,關鍵詞閱讀法分為三步。
一是分析確定作者在書中要解決的核心問題是什么?
二是尋找書中與核心問題相關的關鍵詞有哪些?
三是這些關鍵詞之間的關系是什么?他們是以什么邏輯解決問題的?有哪些有效的策略?
3.知人論事思想地圖法
在讀一本小說時,我們要了解作者所處的時代背景,個人經歷和思維方式,回過頭來再看他的文字,就能看到不一樣的內涵和意義。
知人論事是要研究一個思想,其核心本質是要理解一個思維模型產生的條件,以及由此產生的適用邊界。
學習任何思維模型時,都應該有一個意識,沒有正確的思維模型,只有適合某種情況的思維模型。
4.五星筆記法
一是預判對方要講的核心內容是什么?為什么這個內容值得討論?
如果看一本書或開一次會提前預判,想一想我會如何討論這個主題,那么,開始之后就很容易比較出大家思路之間的差別。
二是記錄對方講解的邏輯是什么?
對方講話的過程中,推理邏輯比結論更重要,所以要試著畫出關鍵詞之間的邏輯圖,推測對方的思考過程。
三是這次討論中我有什么疑問和啟發?
對于在看和聽的時候,靈光一現的啟發點、疑問點要及時記錄下來,之后要花時間加工分析。
四是對方的做法想法或者給我們的啟發點,可以提煉為哪些有效思維模型?
要把自己獲得新的啟發點與過去的學習聯系起來,用新的原理解釋舊的道理,這樣就能深刻的理解。
五是這次討論中給我的啟發,哪些可以立刻變成下一步的行動,我如何把它應用到自己的生活里?
所有的啟發不能停留在想法中要變成自己日程表中的行動計劃,改變自己生活。
三、如何建立多元思維模型?
前面說了多元思維模型就是不同屬性學科的知識應用。那么包括哪些學科呢?主要包括四大類。
第一大類理解物質世界的基礎學科,如物理、數學、化學等。
第二大類理解群體系統規律的學科,如生物、經濟、社會學等。
第三大類理解復雜系統規律的學科,如復雜科學、人工智能、哲學等。
第四大類理解精神世界的人文學科,如心理學、美學、宗教、歷史等。
如何把這四大類。學科聯系到一起解決問題呢?用“問思模”模式。
這個“問思模”知識體系建立橫向聯系的關鍵,就是用“洞見事物的相似性”來打破學科的壁壘,讓各門學科知識建立密切聯系。
比如:時裝業、快餐業、半導體產業和香蕉產業,這四個行業之間有什么聯系呢?
他們有一個共同的痛點:產品保質期短。
只要我們能看到不同領域的相似問題,就能把跨學科有效策略聯系起來。
不同學科思維模型解決問題時,就好比要帶著來自不同國家、不同行業、不同語言的一群人打仗,要讓這個混編部隊發揮戰斗力,首先解決的問題就是讓大家有共同的戰斗目標,換句話說,不同領域知識應該是解決相似基本問題。
四、應用多元思維模型解決問題。
1.一般情況下我們會面臨三種問題:簡單問題、局部復雜問題、全局復雜問題。
不同的問題會有不同的應對思考模式。
2.應對復雜問題有三種關健思維:降維攻擊,變換尺度與聚焦關鍵。
(1)降維攻擊
認知是分層次的,有的認知比較高,有的認知比較低,如果我們能拉升認知維度,比別人從更高層面。看問題就是我們通常說的“高維打低維”。
高維的認知往往距離因果鏈的起點近,而低位的認知往往距離現象結果近。
心理學家羅伯特·迪爾茨發現人思考問題有六個邏輯層次。
這6個層次逐級上升,低層次難以解決的問題,在高層次就比較容易處理。
(2)變換尺度
如果我們認為一個策略有效時,一定要問自己:這是個短時有效,還是長期有效?是局部有效,還是整體有效?
因為在微觀環境下的有效策略,在宏觀系統下可能完全無效,甚至有害。把短期有效策略放到長期視角下也可能帶來負面的結果,我們必須根據自己要解決問題的范圍和周期,有針對性的選擇不同的策略。
在解釋所有問題都從三個不同的尺度去找原因,宏觀尺度的長期原因,中觀尺度的中期原因,微觀尺度的眼前原因。
比如:為什么小明一直沒有女朋友呢?從長期原因來看是我國男性數量多于女性,找女朋友,競爭很激烈。從中期原因看是小明剛畢業處在事業打拼早期,無暇談女朋友。眼前原因是小明是女生,不需要女朋友。
不同的角度會有不同的啟發。
(3)聚焦關鍵
彼得圣吉說,真正重要的是去理解動態復雜性,而不是細節復雜性。
尋找關鍵時刻的五原則:一是戰略學趨勢判斷;二是心理學內驅力原則;三是系統學尋找系統的關鍵解;四是經濟學邊際成本,復利效益;五是正面黑天鵝,非線性后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