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胡莊
事情是這樣的:我給五歲的兒子豆豆買了一套積木玩具,當然,款式是他自己挑的,8輛積木小車,最后能夠拼成一個巨無霸車,很酷。下午收到,我們就愛不釋手一起動手勞作。我也像個孩子一樣,期待升級組合的完美樣子。但孩子的精力有限,我們幾個小時,只夠拼完四輛。我們便約好第二天再完成。四輛車子我也因為信任豆豆,沒有特別保存。可是,傍晚我去接了一個多小時電話出來,事情就出乎我的料想了。豆豆把四輛車子的零件拆得七零八落,然后自行組合了一個“作品”。看著那地上,桌上到處都是的零件,我知道大事不妙,零件如果弄丟幾個,這四個作品就很難還原了,那那個整體的“大創作”就更無從談起了。
從這時起,我就一肚子無名火攢起來了。我立刻集中零件,試試看還能不能歸位。可是這真的需要相當的耐心,相當的時間,我試著做這個,零件不齊了,試著做另外一個,零件居然還變形了?真的不知道可憐的它這一兩個小時都經歷了什么鬼?
因此我真的生氣了,并且沖豆豆撒火了。我怪他搞得這一團糟,我像個小孩子一樣摔玩具撒氣,沖他吼叫。接著,撒完繼續拼,好不容易拼好一個,豆豆又接過去看了又看,我一個不防備,他又給我拆散了,我便徹底崩盤了。我真的有把這堆“廢物”扔進垃圾桶里的沖動。還好,最后還有些克制,把它們集合起來,收到高處,明天再來。
事后,當我開始反省,我發現,我有很多個月沒有這么“low”過了。雖然從前的自己起點就是這樣的“情緒常態”,但是,更新的自己日漸是理性平和太多了。其實,這次情緒失控的過程里,“躲藏著過去的我的暗影”,我想要借由這次“情緒失控”療愈自我。
于是,另一個理性自我一直在旁看著,卻不干預。哪怕她知道,你這脾氣發得像五歲小孩一樣無理,你的孩子只是不成熟,他沒有那么成熟的考慮是正常的,你把氣撒出來了,他也要難過的(我要多謝孩子的擔當)。
后來實在不想再在失控的情緒中久處,我便一個人去到房間里反省。我在房間內和老公溝通,告訴他,我的生氣以及我的過錯,感謝他也在體諒我。等溝通完,我便完全平靜了。
我帶著豆豆回到床上,一起反省各自的過錯。我和他分析,他需要改進的地方。第一,明確告訴他,創作新作品沒有過錯,有過錯的是,沒有及時歸納好零件,導致零件不齊全。第二,學習要練基本功,我們要甘于踏踏實實按照說明書做,等我們把簡單重復做夠了,我們對于結構有更多的了解后,再后創造會更好。第三,媽媽拼的時候,剛剛拼好,你又拿過去弄散了,這樣沒有尊重媽媽的勞動也是不對的。
我也和他分析我的過錯。第一,有情緒,可以生氣,但是生氣丟東西是不對的,還有對豆豆發脾氣大聲吼叫也不對。表達生氣是可以的,但是,大聲吼叫是不好的,可以更合理宣泄情緒。還有,生氣并不能幫助解決問題。還請豆豆下次提醒媽媽:媽媽,我知道你生氣了,你要是有不開心可以和我表達,但是生氣不能解決問題。我們再一起想想辦法,好嗎?
溝通完,豆豆至此,不再有任何委屈,任何情緒了。然后我們深深的擁抱和親吻了彼此。
至此,我們在這次錯誤中共同學習,一起成長。重要的是用怎樣的態度去應對我們的錯誤,錯誤發生并不要緊,它是我們的機會,教會我們變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