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雅·蒹葭
有一條神秘的河流,幾乎包攬了一個國家或者是民族最初的燦爛文明。沿河而生的神秘傳說,和史實確鑿的王朝更替,使這一片土地如珍寶般,被珍藏在河南這部種族遷徙流轉的洪天巨著里。被我們時常撫摸,時常探索,世代傳頌回味著。
也沒有哪一個城市,低調得如一條隨性流淌的河,即使被冠譽“小中國”。
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集宇宙之精華,天地之靈氣,成為華夏文明的誕生地。“小”中國,也是中國,何來此譽呢?想必定有道理。
這里是偃師,這里是洛陽,這里是伊洛兩岸。我來過,我來了,我又來了。一來再來,一得再得。
有一首歌“綠草蒼蒼,白霧茫茫,有位佳人,在水一方……”我們都很熟悉,它來自一部影視作品的主題曲。它的出處是詩經《小雅·蒹葭》。
只是,我們有沒有想過,這首極盡浪漫的愛情詩歌,跟咱有什么關系?
“古之寫相思,未有過之《蒹葭》者。”
據考證,這里所指的“水”就是指黃河。
然而,自從我見了伊河,洛河,和伊洛河,卻有了不同的看法。這詩當指伊洛河兩岸。黃河古以迅猛而得名,佳人在水中央一下試試?要命的。不信的話,我發一張一圖。
伊洛在此匯合
就是這么美,再追溯到先秦時期,光想想就醉了。
跟著歡喜奔走的腳步,不按章法,就從伊洛河開始吧。
一,伊洛河
“伊河,是中國黃河南岸支流洛河的支流之一,源于熊耳山南麓的欒川縣陶灣鎮,流經嵩縣、伊川,蜿蜒于熊耳山南麓,伏牛山北麓,穿伊闕而入洛陽,東北至偃師注入洛河,與洛水匯合成伊洛河。全長264.88公里,流域面積6100多平方公里。
洛河,古稱雒水,黃河右岸重要支流。因河南境內的伊河為重要支流,亦稱伊洛河,即上古時期河洛地區的洛水。南洛河為洛河在水文上的名稱。源出陜西省渭南市華州區西南與藍田縣、臨渭區交界的箭峪嶺側木岔溝,流經陜西省東南部及河南省西北部,在河南省鞏義市注入黃河。河道全長447公里,陜西境內河長129.8公里,河南境長366公里。流域總面積18881平方公里。”
以上信息來自百度。
經過洛陽的兩條重要河流洛河和伊河在洛陽偃師市楊村合流,稱為“伊洛河”,是黃河的主要支流。
關于在洛陽盆地交匯的河流的重要意義,“河圖洛書”所承載和留予后世華夏文明密碼,可以提供無窮無盡的想象空間。
形態和沿河文明:伊河與洛河交匯后成伊洛河,呈人字形。而就在這個夾角,偏向洛河的地方,即是華夏第一王都——二里頭。
洛河、伊河匯流沖積出的伊洛三角洲,孕育出燦爛的河洛文明。
最燦爛的人類文明大都誕生于濕漉漉的水邊,華夏文明亦不例外。中國歷史上第一個朝代——夏朝的都城即建于現在的伊河、洛河夾河灘西側不遠處。
二,華夏第一王都
華夏第一王都
二里頭遺址位于洛陽盆地偃師市二里頭村,該遺址南臨古洛河、北依邙山、背靠黃河,范圍包括二里頭、圪垱頭和四角樓等三個自然村,面積約3平方公里。作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二里頭遺址對研究華夏文明的淵源、國家的興起、城市的起源、王都建設、王宮定制等重大問題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學術界公認為我國最引人矚目的古文化遺址之一。
二里頭遺址的發現和發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在國內外具有重大影響。中國是地球上為數不多的有獨立起源的文明古國,是四大文明古國歷史唯一沒有間斷過的國家。但中國古代文獻中,有確切歷史記載,可以依靠的絕對年代只到公元前841年周厲王時。一些西方學者和疑古派一度懷疑夏朝的存在,
懷疑禹是神話傳說中的動物(一條肉蟲),甚至主張東周以前無信史,把中國的歷史一下子縮短了一半,卻有些讓人不能接受。為此,國家在“九五”期間,把夏商周斷代工程列入重大科研項目,重點任務是要理清夏商分界與夏代的歷史脈絡。自二里頭遺址發現后,學者們為此爭論了四十年,經“夏商周斷代工程”多學科的交叉研究,新的考古發現與史書的相互印證,專家們認定,夏文化持續時間大約在公元前二十一世紀至公元前十六世紀,后來被商朝取而代之。這意味著我們幾乎可以從二里頭遺址摸索到中華文明的起源了,明確寫出了孔子和司馬遷沒有搜尋到的中華“家譜”。
二里頭的發現,是一位學者徐旭生,唐河人。關于他的事跡與生平也可百度。
令人驚嘆的人,在這個歷經無數年,經過無數遍的地方。世代以來,有多少華夏子孫都不知道,我們最初的文明,就誕生在這里。這是照向后世文明的第一曙光,開辟華夏文明的第一條路。
三,商都遺址
我們所熟知的商都遺址,在鄭州。有多少人知道,在偃師這個地方,也有一個商都遺址,而且是商朝的第一個都城——西亳。
在偃師城西1公里、距“二里頭遺址”僅6公里的地方,考古學家發現了一座規模宏大的商朝早期城址,這就是人們苦苦尋找的商朝第一個都城——西亳。
偃師商城是目前夏商時期布局結構最清楚的都城遺址,它的發現為夏文化和商文化的分界提供了重要的實物證據。
也就是說,偃師商城的發現,再次確定了夏朝是存在的。
西亳又稱尸鄉:關于英雄田橫的史詩。
田橫:齊國貴族,在陳勝、吳廣大澤鄉起義后,田橫與兄田儋、田榮也反秦自立,兄弟三人先后占據齊地為王。劉邦稱帝后,退居至荒島隱居。
那個荒島,就是田橫島,現在所屬青島轄區。
后來,劉邦招降田橫。田橫前往洛陽的途中,至偃師的這個地方,停下來思索。他覺得,劉邦之所以要見他,并非惜才,是因為對他很好奇而已。或許一面之后還是死路。于是,決定自殺,請隨從帶自己的人頭前往洛陽復命。
后來,跟隨他的五百壯士聞得此訊,全部自殺生死相隨。
這史詩般的英雄事跡,現在還有當地的民間傳頌。只有在那個特定的時代,那個特定的群體當中,才會發生這樣特別的事情。為后人所紀念,所敬仰。之所以這樣,是因為難得。是的,難得。當今世上,這樣的壯舉,簡直不可想像。
四,玄奘故里
在我國,有一部非常偉大的小說,不分男女老幼都非常喜歡,尤其是經典人物孫悟空。其中主題曲“你挑著擔,我牽扯著馬、、、”唱遍了大街小巷。而這部巨著的創作原型,即是來自玄奘法師的真實取經故事改編而成。
玄奘,俗名陳祎(yī),即是咱土生土長的河南人,確切地說,是偃師緱氏鎮陳河村。
玄奘是東漢名臣陳寔的后代,曾祖父陳欽,曾任后魏上黨太守;祖父陳康,以學優出仕北齊,任國子博士,食邑周南(河南洛陽);父親陳惠,身高體壯、美眉朗目,平時潛心學問,博覽經書,為時人之所景仰,曾做江陵的縣官,后來隋朝衰亡,便隱居鄉間、托病不出,當時的有識之士都稱贊他的志節。陳惠共生四子,玄奘是他的第四個兒子,玄奘于隋朝仁壽二年(602年)出生。
唐貞觀三年(629年),二十七歲的玄奘,踏上了西行取經的征途。從此五年間,玄奘全面理解了佛教之淵源。在此期間,他懷念自己的祖國,于唐貞觀十七年(643年),帶著657部佛典和舍利佛像啟程,于貞觀十九年返回故土。
關于他的履歷不再綴述。只感慨法師取要路途來回行程五萬多公里,歷時十七年,曉行夜宿,餐風飲露,歷盡艱難險阻,終于取得真經。
即使在當下這個交通和信息都極為發達的時代,聽起來依然相當勵志。潛心修行,專一致志一件事,做上十七年,想不成功都難。我們現在所做的事情,有哪一個人哪一件事歷經過九九八十一難?
在玄奘故里的院子里,有一棵樹,一根兩葉,一半是槐,一半是皂角(可能有誤)。據說當年玄奘法師西行的時候,這棵樹就每年一點點生長的方向一直向西。突然有一年,樹開始改變生長方向,向東長。果然不久,就盛傳玄奘法師取得真經回到都城長安的消息。
也許,這只是家鄉人寄予法師的一種鄉思。而現今的我們,更愿意相信這是一個真實的故事,相信有一種力量,一種超越現實的力量,在頭頂三尺的高度,護佑著圣僧的漫漫征途。
五,唐恭陵
這個沒照片,出于自己的習慣,廟宇,陵墓不拍照。
偃師的確無愧于小中國之稱,唐朝歷經近三百年,卻沒有想到在偃師這個地方長眠著一位被追封的皇帝。這座帝陵關乎一位大名鼎鼎的帝王,中國歷史上唯一稱帝的女性——武則天。
而這座陵墓的主人,就是她和唐高宗李治所生的長子——弘。
恭陵(孝敬皇帝陵),位于中國河南省偃師市緱氏鎮東北2.5公里的滹沱嶺上,是唐高宗李治第五子、武則天長子李弘的陵墓。
李弘是唐高宗李治第五子,武則天之長子。公元675年,李弘隨高宗、武則天游幸東都時暴卒,年僅24歲,后被高宗追謚為“孝敬皇帝”,葬于恭陵。有人說李弘是被武則天毒殺的,也有人說他是因病去世的。李弘是個什么樣的人,他究竟是怎么死的呢?
李弘于永徽三年(公元652年)生于唐長安城感業寺,也有人認為是武則天二度入宮后懷孕生下的。李弘的名字大有來歷。隋末唐初,在道教民眾中有“老君當治”、“李弘當出”的讖語,說太上老君將轉世為人主,化名李弘來拯救眾生。武則天把頭胎兒子取名為李弘,無疑對這個孩子寄托甚厚。
上面是教科書信息。
恭陵旁邊是李弘的妃子裴氏的陵墓,也被追封為皇后。
這是唯一一位葬在河南境內的皇帝,雖然是追封的。這讓人不得不思索他撲朔迷離被人揣測千余年的死因,是暴病還是被親媽所殺,也許永遠是一個謎。
然而,出現的這個猜測卻耐人尋味,為什么會有對于其親生母親的這種懷疑呢?
實在是因為他的這個媽太不尋常了,而在其去世十幾年以后果然登基稱帝。這不得不讓人再次聯想到身為長子的弘,如若不死,這個歷史是不是會被改寫呢?因為從史料上來看,他和其母親似乎并不親密,甚至于治政觀點是相悖的。或者是,互不欣賞。
后來一琢磨,現在都流行追溯原生家庭。一追溯,果然不同凡響,他的媽厲害,他媽的媽更厲害。
無論如何,英才早逝也是身為皇子最大的悲劇。借用一句話吧:愿生不復帝王家。也許,現在李弘已輪回轉世入某一個平凡的家庭,脫胎而生一個普通的孩子,享受著普通父母所給予的寵溺。
無論什么季節,無論什么心情,出去走一走,總是會有不同的視角,會有不同的收獲。這或許就是行走于路上的意義。
華夏文明燦爛而悠遠,身為子孫,有時間有心情去尋一尋根。探一探生命的源頭,是一件于身于心都倍加獲益的事情。何樂而不為?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