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兩天我在簡書上面看到一篇文章,然后當時就覺得很眼熟,連標題內容都一樣,最后確認是跟我在人民日報公眾賬號看到的是同一篇文章。當時我第一反應斷定是這小編抄襲了人民日報公眾賬號,就在文章下面評論留言質疑小編的文章是抄襲的。
其實真相是人民日報公眾賬號轉載了該小編的文章,文章最后也對轉載做了說明,然后當時我就后悔了,我怎么能這么輕率的對一件事下結論,顯得我這么幼稚。但是評論已經發布已不可能被刪掉了,后來我就在小編文章下面留言認錯求原諒。
#鍵盤俠定義#
平時有時候刷微博、刷新聞,下面評論每每都是一幫說三道四的,后來有種稱呼叫這些人為鍵盤俠。
在百度定義上,“鍵盤俠”指的是,在現實生活中膽小怕事自私自利、而在網絡中卻大放厥詞的人。意思就是借著互聯網的言論自由,在網絡上不管是非黑白妄自菲薄,甚至對他人進行人身攻擊。
這些言論大多是不負責任的,因為這些人大都是躲在鍵盤后面,都覺得我說就說了、罵就罵了,反正你又不能把我咋的~久而久之就演變成了網絡上面的暴力。
我平時對這些都是嗤之以鼻。沒想到今天我自己其實就是個鍵盤俠,在事情沒得到證實之前就妄下定論,好在我還有點悔改的意識,但傷害已經造成了。
我之所以能這么輕率的下定論去批判別人,其實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我躲在了屏幕的后面
在網絡中,人人都可以成為英雄,而現實中,未必人們的勇氣可以如實呈現。
#被綁架的道德觀#
娛樂圈里一對小有名氣的明星夫婦因一方出軌導致了離婚,網上立即炸開了鍋,往往出軌理虧的那方被罵的最慘,有理或者被傷害的一方更容易受到同情和幫助。當然我不是認同婚內出軌,我只是想說清官難斷家務事,里面的各種緣由并不是我們這些吃瓜群眾所想象的那樣的,我們在網絡上面各自戰隊,之所以能罵的這么兇,很大的原因是我們置身事外。
另外一個例子是關于職業運動員該不該冒著犧牲職業生涯的危險而代表國家隊出戰,追求眼前的勝利?想一想當時姚明如果不代表國家隊出戰各種國家的賽事,他會不會早已被網絡大軍的口水所淹死。之前有專家指出,包括后來姚明自己也承認,如果他當時能適當的放棄一些國內的賽事,他也不會早早的30歲就因傷退役,我們的球迷也許能多看幾年姚明在NBA打球身影,這里與其說是網絡媒體綁架了姚明,倒不如說是姚明自己綁架了自己。
“鍵盤俠”離開網絡來到現實世界中會不會成為英雄,這很難說。而一個社會最大的忌諱,就是有人設置出兩套道德標準,一套用在別人身上,另一套用在自己身上。
當路人走過事發現場時,幫不幫的因素有很多,可能都會想“我不幫助總有人出手幫助”,圍觀的路人越多,反而會阻礙每個人去施救的意愿——因為我們總把希望寄托在其他人身上。
輕易去指責他人勇敢或者懦弱,總是容易的。不容易的是,我們應該從心理建設層面剖析出他們為什么勇敢或懦弱。這和個人品質有關系,但又不完全有關系。
在具體的情景中,每個人總會掂量一下出手所要付出的代價。我不喜歡“鍵盤俠”的一個原因是,“鍵盤俠”在炮轟路人冷漠時,很自然地完全過濾了具體情景中的具體情況。
有人這樣說過:“網上的評論,僅僅是對自己未來行為做預測,我們在預測未來時會高估我們的人格,而低估環境的影響力。
并未身臨其境時,我們只能用我們的道德水準去表達自己的想法,行動和認知上的偏差,也未必表明這個人就一定表里不一。”
如此來看,“鍵盤俠”們在網絡空間里表現得很“正義”未必就是一種“虛偽”。
在現實生活中的“無動于衷”確實不可以稱贊,但是,如果出手援助會傷及自己的利息,我選擇保護自身有什么過錯呢?就像網友所說:我有做出不傷害他人利益行為的合法選擇的權利。
#寫在最后#
有時候我們在網絡上面的憤怒從某種意義上說,表達了對冷漠自保的抗議,這也算是一種較為可貴的品質。只是在討論“路人冷漠”與否時,我們誰都不應該綁架誰。
畢竟人無完人,在我們批判一個人或觀點的時候,請思考一下,其實我們手指在鍵盤上敲出的一字一句,是否也在說自己呢?通過今天這件小事,我發現“它”一直躲藏在我身體里面的某處地方,而且隨時都有可能跳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