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沖突?
沖突是知覺到行動或目標的不協調。
沖突有時候會造成每個人的損失,甚至人格的不穩定。但缺乏沖突的關系或組織可能是死氣沉沉的。沖突體現了參與、承諾和關心。如果能夠被理解和解決,沖突可以促進人際關系的變化和發展。
這是從社會組織的角度來解釋沖突,其實就我個人而言內心曾經無比充滿沖突。
我自己的所謂沖突是跟我父親的矛盾,是知覺上應該忘記父親的謾罵和詛咒,但是行動上總是無法釋懷,造成一種彌漫而持久的沖突,痛苦而不堪,影響戀愛,影響工作,影響生活,最后把自己整的破敗不堪。
在沒有沖突的情況下,人們可能很少會想要要面對并解決他們的問題。
真正的和平不是對公開沖突的壓制,也不是一種處于緊張和脆弱狀態下的表面的平靜,它是通過創造性地處理沖突得到的結果。
是啊,我周圍的許多小伙伴沒有我這樣的沖突,所以他們活得不掙扎,俺不就按,隨遇而安的生活著。我曾經很羨慕他們,這源于我不敢面對真實的自己。等我有一些力量,我真正去面對我的問題,并創造性地——所謂創造性就是化悲痛為力量,朱老師講的好,也許我的人生是不幸的,是苦難的,是沖突的,但是只要把自己的故事講出來就會影響別人,就是一個追求上進的不屈不撓的農村小青年的奮斗故事,寫個書寫就是創造性地。
事實證明,我也是這么做的,我通過一遍一遍的解剖我自己,我真正的與我父親和解了。站在作為父親兒子的角度,我是不幸的,父親太不負責任;但是站在父親的角度看問題,他又是有能力的,找了一個老婆為他當牛做馬。而我真正要解決的是我自己的問題,而不是深陷原生家庭里想去拯救母親,我開始明白家庭是有邊界的,其實每個個體都有邊界。
就像法律一樣,兒子犯了法,法律是不可能懲罰父母的,父母愿意也不行,這就是邊界。小到家庭成員的個體也需要邊界。
一、引發沖突的原因
主要有四個,社會困境、競爭、不公平的對待以及誤解。
1、當兩個人、兩個群體或是兩個國家交往時,他們就可能因為需要或某個目標產生沖突。當人們將個人的利益看得比較重要時,很多社會困境就會出現,囚徒困境和公地悲劇很好的詮釋了這種個人與集體利益間難以抉擇的情況。
在現實生活中,解決辦法包括,通過法律制定限制利己行為,通過劃分較小的社會群體使人們有更多責任感,通過增進交流得到更多回報,以及倡導利他的行為規范。
2、當人們為了某種稀缺資源而競爭時,人際關系也常常陷入偏見和敵意。
3、當人們認為他們受到不公正的對待時,沖突常常會爆發。根據公平理論,人們以付出和獲得的均衡來定義公正,當人們認為他們的付出沒有得到足夠的回報時,他們就會感到不公正,并產生沖突。
4、在沖突中,雙方真正在目標或行為上的對立只是沖突的一小部分,不過由于對方動機或目標的誤解,是沖突往往顯得更加嚴重。
此外,群體的沖突中雙方常常會產生鏡像知覺,即雙方都相信“我們愛好和平,而他們則具有侵略性。”
二、獲得和平的途徑
盡管沖突經常被社會困境、競爭和誤解所引發,但是一些強大的力量。比如接觸、合作、溝通與和解可以化干戈為玉帛。
當人們為了克服同一個困難或者實現同一個超級目標而在一起工作時,接觸會變得特別有益。一些研究合作性接觸的實驗中,研究小組把競爭性的課堂變成了合作學習的樂園,取得了令人振奮的結果。
沖突的雙方還可以通過直接談判,或者第三方調解人來解決他們之間的矛盾。第三方的調解人可以促使敵對的雙方把他們競爭性的“非贏即輸”邏輯變成更富合作性的“雙贏”取向。調解人還可以創造消除誤會,增加互相了解和信任的溝通氛圍。當協商不能達成共識時,沖突的雙方可能就需要一個仲裁人來做一個決定,或者從他們提供的最后建議中選擇其一。
有時候,沖突的氣氛太緊張了,以至于實質性的溝通變得完全不可能。在這種強狂下,某一方的一些小小的和解行動可以引發對方回報性的和解行動。
其中的一種調和策略就是GRIT(逐步、互惠、主動地減少緊張)的行動,致力于減少國家之間的緊張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