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不可避免的失敗”不必感到內疚自責。這些失敗的原因大多是自己無法掌控的,背負罪惡感是不理性的行為,這不是具備抗壓力的人應有的理智靈活的姿態。
罪惡感會帶來惡性循環,因此要注意不讓自己陷入下意識的內疚中。如果是“可從預知的失敗”,需要在自責的基礎上反省自身,避免造成更大的失敗。但是在“不可避免的失敗”和“智慧型失敗”中,罪惡感就會變成一種不良情緒。所以一定不要過度自責內疚。
——[日]久世浩司《抗壓力:逆境重生法則》
1、“失敗是無可厚非的。失敗的真正問題在于失敗之后我們會陷入消極情緒而無法自拔”
當面對重大失敗時,我們往往會慌張不安、思維停止轉動,喪失了冷靜思考問題的能力。滿腦子都是“這次失敗都是我的責任”“給別人造成麻煩很愧疚”等自責的念頭,而這個時候恐懼、不安、憂慮、罪惡感、羞恥心等消極情緒就會乘虛而入。
消極情緒會影響我們的行動,比如恐懼情緒會引發逃避行為,不安情緒讓我們為了避免更多的失敗而不敢去挑戰,憂慮會讓我們蜷縮在家不外出,罪惡感推動我們向受影響的人謝罪,而羞恥心則是特別值得日本人注意的消極情緒。從某種意義上說,羞恥心是日本人的美德,不過一旦超過界限,羞恥心就生根發芽,變得頑固起來,以至于讓人避免人際交往,并且自覺低人一等,變得唯唯諾諾。
失敗是無可厚非的。失敗的真正問題在于失敗之后我們會陷入消極情緒而無法自拔。一旦失敗體驗過多,就會對無力感和疲倦感習以為常,我們稱之為“習得性無力感”。
2、“習得性無力感”
我們會在反反復復的失敗中,無意識地“習得”無力感。問題是,這種無力感還會擴大蔓延。
比如說,工作進展得不順利,就會認為自己在其他領域也會失敗;跟某人的關系出現裂縫,就覺得自己也會和其他朋友同事相處不好;工作失誤受到上司批評,就會覺得周圍都在對自己指指點點。這是一種受害者意識。
這些想法都是夸張的、具有嚴重破壞性的消極情緒。一旦一個人在某個領域感到無能為力的話,這種悲觀感就會波及其他事情,讓他陷入精神低谷。
3、“出現多次失敗后,就悲觀地認為自己將來也會一事無成,心里滿是無力感,對任何事都表現出無能為力”
我個人認為,年輕員工擅自缺勤、拒絕上班,中老年人實踐動力的喪失,員工的抑郁癥等,各種職場問題都源于這種無力感。在這種無力感的支配下,他們的內心陷入不良循環,并且無法從這種循環中掙脫出來,有可能造成離職。所以我們不能忽視這種無力感。
這些職場問題和青少年中出現的拒絕上學、閉門不出、感情冷淡或尼特族(一些不升學、不就業、不進修或參加就業輔導,終日無所事事的族群)相比,根源相同。在學校里,出現多次失敗后,就悲觀地認為自己將來也會一事無成,心里滿是無力感,對任何事都表現出無能為力。
4、“一旦理解習得性無力感,我們就能科學地分析是怎樣的系統導致員工感到無力并失去工作熱情的”
下面我簡單地說明一下習得性無力感。
①有不愉快的體驗
②認為自己有無法掌控的情況
③悲觀地認為不愉快體驗將會持續下去
④認為自己也無法掌控將來的狀況
⑤習得了無力感
一旦理解習得性無力感,我們就能科學地分析是怎樣的系統導致員工感到無力并失去工作熱情的。
①布置讓員工產生不愉快感的工作(如過重勞動)
②讓員工認為自己無法改變狀況
③讓員工認為將來這種不愉快的工作還將持續,并由此產生悲觀情緒
④讓員工認為自己也無法掌握將來的狀況
⑤員工在工作上習得了無力感
這一系列過程導致員工出現心理問題,身心疲憊,最終選擇離職。
5、“要想有效地處理失敗,就必須切斷這個惡性循環”
我們在體驗過失敗后很容易陷入惡性循環。這個惡性循環基本如下:
①體驗失敗后,陷入慌亂,停止思考
②開始自責,產生各種消極情緒
③不愉快的消極情緒不斷循環與加重
④回避可能產生不愉快體驗的行動
⑤當認為自己對不愉快處境無能為力時,產生無力感
要想有效地處理失敗,就必須切斷這個惡性循環。因此,最重要的是冷靜地分析理解惡性循環的入口——“失敗體驗”本身。之所以這么說,是因為失敗也分“好的失敗”和“壞的失敗”。
美國哈佛商學院的艾米·埃德蒙森教授將系統中常出現的失敗分為以下三種:
①可以預知的失敗
②不可避免的失敗
③智慧型失敗
6、“可以預知的失敗”
“可以預知的失敗”是不留心、不用功造成的失敗,由于忙碌或是睡眠不足導致注意力不足、精神無法集中造成的粗心失誤就是典型的例子。這就需要改善人手不足的工作環境。
由于沒有按照固定步驟或慣例執行而出現的失敗也屬于這種情況。應該徹底落實公司規定,因為有意違反公司規定而發生的失敗需要批評,對待由于能力不足發生的失誤或麻煩也一樣。這些失敗可以通過適當的培訓、對工作必備技術的訓練來避免。
7、“不可避免的失敗”
有些工作上的失敗看似“可預知”,但其實是工作流程上的問題或者任務本身難度太高造成的。這些問題的根源是不完善的工作崗位或是布置任務的上司。
我把這第二種失敗稱為“不可避免的失敗”,它是復雜流程等環境因素造成的失誤和麻煩。這類失敗多數會發生在前景模糊、存在不確定性的工作項目中。
被卷入自己無法控制的問題中而產生的失敗也屬于這一類,比如工作上自己沒有決定權,而作為決策者的上司又出現了錯誤判斷,這種情況下出現的失敗就是“不可避免的失敗”。工作項目由于市場環境的變化出現意外的失敗也不例外。
但是最重要的一點是,面對“不可避免的失敗”時,沒有必要過度自責。雖然失敗后沒有內疚的表現也許會被人看作傲慢,但是背負不必要的內疚感并不是靈活理性并踏實地觀察事物的抗壓態度。
對這類失敗,不要把原因推到他人身上,而要靈活地看待,想想是不是由上司或是環境要素本身造成的。
8、“什么是值得歡迎的‘有價值的失敗’”
第三種失敗是“智慧型失敗”。這是美國杜克大學的西姆·希特金教授所創的詞條,也可以理解為值得歡迎的“有價值的失敗”。
“智慧型失敗”主要發生在實驗性的領域,比如說證明方案和設計可行的實驗,或是探求革新性知識的實驗。在這些實驗中,就算出現失敗,人們還是會褒獎一句“這次失敗很有價值”。
新業務的開發、新產品的設計、新藥品的研制過程中經常會發生“智慧型失敗”。實驗性的項目失敗并不是什么壞結果,這種失敗可被歸類為“好的失敗”。
9、“在知道將所有失敗歸咎于自身并不是理性靈活的思考方式后,我們就能更加科學地應對失敗體驗了”
我們在失敗時容易變得慌張急躁、內心自責,這會導致我們陷入回避新行動的惡性循環。但是如上文所講,失敗分為三種類型,在知道將所有失敗歸咎于自身并不是理性靈活的思考方式后,我們就能更加科學地應對失敗體驗了。
10、“認真理解可能造成大失敗的原因,避免重復犯錯”
比如說,“可以預知的失敗”是沒有做好事前準備導致的,失敗原因在于該完成的事情沒有完成。如果做得細致嚴謹,完全可以避免這類問題和麻煩。護士將“近似差錯報告”作為學習和反省的手段也是出自同樣的道理,認真理解可能造成大失敗的原因,避免重復犯錯。也就是說,需要以失敗的慘痛體驗產生的消極情緒為跳板,將失敗轉換為學習的動力。經歷過慘痛教訓后,領悟到的知識、經驗會深深地印在腦中,無法忘懷。
11、“這些失敗的原因大多是自己無法掌控的,背負罪惡感是不理性的行為,這不是具備抗壓力的人應有的理智靈活的姿態”
第二類“不可避免的失敗”是在人們卷入超出自己能力范圍的事情時出現的。失敗原因多在于情況的復雜性。工作的步驟、決策的步驟比較復雜,一定要三思而后行。
對于“不可避免的失敗”不必感到內疚自責。這些失敗的原因大多是自己無法掌控的,背負罪惡感是不理性的行為,這不是具備抗壓力的人應有的理智靈活的姿態。
罪惡感會帶來惡性循環,因此要注意不讓自己陷入下意識的內疚中。如果是“可從預知的失敗”,需要在自責的基礎上反省自身,避免造成更大的失敗。但是在“不可避免的失敗”和“智慧型失敗”中,罪惡感就會變成一種不良情緒。所以一定不要過度自責內疚。
12、“如果將這種失敗體驗當作成長的洗禮,那我們就能歡迎并接受這類失敗的到來了”
第三類“智慧型失敗”是向新事物挑戰后產生的失敗。要從失敗中吸取教訓,轉換為經驗,促進個人成長和進步。如果將這種失敗體驗當作成長的洗禮,那我們就能歡迎并接受這類失敗的到來了。
有抗壓力的人不會害怕“智慧型失敗”的到來,反而會積極地接受失敗,將失敗作為鍛煉自己堅韌性格、聰慧頭腦的機會。
13、“面對失敗時的處理方法”
我將面對失敗時的處理方法總結如下:
①遭遇失敗時,學會將其分為三類
②不必過度自責
③根據分類,妥當對應,積極吸取教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