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七、鐘校尉奉命請賢,嵇中散得罪小人
249年高平陵事件兩年以后,251年九月七日,魏國太傅司馬懿在洛陽病逝。
子承父業。大將軍司馬昭概不推辭,也不謙讓,照單全收,先來一個下馬威,把魏國軍政大權盡收歸到自己囊中。
接著,新官上任三把火。為了收攬人心,鞏固和擴大自己的親信勢力,司馬昭開始不惜重金大肆聘請名人志士,網羅人才。
同時,為了穩定曹室宗親,司馬昭打人一巴掌再發一顆糖豆豆,從曹氏的子侄婿入手,按圖索驥,欲蓋彌彰地許以高官厚祿,想打一張親情牌,中間開花,全面突破。
招幕嵇康的這個任務就落到了司隸校尉鐘會的頭上。
這個鐘會(225年-264年1月),字士季,潁川長社(今河南長葛東)人,是魏太傅鐘繇的老來子、青州刺史鐘毓之弟。母親是鐘繇之妾張昌蒲。
少年時聰慧敏捷異常。鐘會五歲時,鐘繇帶著他去見蔣濟,蔣濟認為鐘會“非常人也”。等鐘會長大后,有才數技藝,博學多聞,尤其精通玄學。行成人加冠禮的時候,已經與名士、玄學代表人物王弼一并聞名了。
鐘會自21歲開始,先后擔任秘書郎、尚書郎、中書侍郎等職務。
高平陵之變(249年)后,權臣司馬懿、司馬師、司馬昭相繼成為了曹魏的幕后執掌者。而鐘會早年就受到司馬師的賞識,是其重要幕僚之一。
毋丘儉、文欽在淮南起兵謀反。當時大將軍司馬師驟亡于許昌,后來司馬師司馬昭統領大軍,主管機密事宜隨行的鐘會,謀籌帷幄。識破了魏帝曹髦想奪回司馬昭兵權的陰謀,設計讓朝廷安排司馬昭為大將軍、輔政。為此,鐘會升遷為黃門侍郎,封東武亭侯,邑三百戶。
鐘會自幼才華橫溢,上至皇帝、下至群臣都對他非常賞識。254年,高貴鄉曹髦即帝位時,賜與鐘會關內侯的爵位。
255年,在隨司馬師征討毋丘儉期間,鐘會典知機密。又為司馬昭獻策,阻止了魏帝曹髦的奪權企圖。257年平定諸葛誕叛亂時,鐘會屢出奇謀,被人比作西漢謀士張良。
261年前后,鐘會升遷為司隸校尉。雖然身在外任,但朝廷大小事,官吏任免權,鐘會無不插手。
鐘會身出名門,是曹魏大臣,也是大書法家鐘繇的兒子,而且年少得志,活脫脫一個天才級的“政治動物”。
雖說他出身高貴,官位顯赫,可在文學才情方面,對于僅比他長兩歲的嵇康,還是敬佩有加,甚至到了不敢與之面對面交流的地步。
據《世說新語》記載,說是當初鐘會撰寫完一本《四本論》時,想求嵇康一見,可又怕嵇康看不上,情急之中,竟“于戶外遙擲,便回怠走”。
由此可見,他不過也是外強中干的臭皮囊一個。
鐘會現在要重訪故人,做了高官,當然是春風滿面、一臉的得意,又有尚方寶劍在手,更有朝廷的重金重禮,自然是底氣十足。
但是,不是一家人,不進一家門。都說是“笑臉不打送禮人”,無奈何嵇康油鹽不進,拒絕交往他這樣的朋友。
他造訪嵇康,嵇康卻理都不理他,繼續在家門口的大樹下“打鐵”。爐火熊熊,嵇康手起錘落,一副旁若無人的樣子。
鐘會熱臉碰了個冷屁股,覺得很沒意思,失了身份,掉了架子,于是悻悻地決定離開。
在高傲的嵇康面前,鐘會就象被人扣住了命門,動彈不得,發作不得,惱火不行,憤怒也不行。畢竟他還沒有青出于藍,只能象個小學生一樣,聽人訓斥,更別說恃強而驕,恃才傲物,恃寵而邈人了。對他來說,無益的對峙或者一絲毫的不滿,結果只能是被虐受辱的份。
嵇康在這個時候終于說話了。他問鐘會:“何所聞而來,何所見而去?”鐘會回答:“聞所聞而來,見所見而去。”
鐘會對這次造訪覺得丟了面子,深深懷恨在心。
有些人無需去看,因為,道不同不相為謀,就是再謀道也不同。
司馬昭想拉攏嵇康,嵇康卻是心在曹營,在當時的政治斗爭中傾向于曹魏皇室一邊,自然對于司馬氏采取不合作的態度。
在這次請賢的鬧劇中,鐘會只不過扮演了一個小丑的角色。
但是,寧惹出君子不若小人,大小坷垃都會絆翻人。
遭到小人忌恨,嵇康卻因此陷入了一個巨大的政治陰謀之中。
十八、不惑之年入仕途,利用裙帶得重用
卻說山濤投奔了司馬懿之時,是公元244年,已經年過四十歲,到了不惑之年。
剛開始,只是郡縣主簿的職務。位卑、言輕、薪酬低,最初他混的并不怎么樣。
幾經周折,他才當上了功曹、上計掾等職。后被舉為縣里的孝廉,又被州里征辟為河南從事。
這個時候,他就給嵇康寫了一封信,想讓自己的老朋友來填補他的位置。沒有想到,嵇康一時大怒,生氣了,還跟他斷了交往。
山濤好心變成了驢肝肺,被人誤解的滋味真不好受啊。
為了在仕途上有所發展,山濤只好使用了家族裙帶關系。
山濤的叔伯姑母山氏,是司馬懿夫人張春華的母親,也就是司馬懿的丈母娘,也是司馬師和司馬昭的姥姥。換句話說,山濤是司馬懿的表小舅子,司馬師和司馬昭就小了一輩,成了山濤的表外甥了。
利用這種親戚關系,山濤輕而易舉地就見到了司馬師。
司馬師一見到與自己年紀相當、僅比自己大三歲的山濤,就以嘲笑的口氣說:“唉喲,我的小表舅呀,您可是當世的姜子牙啊。是哪一陣子香風把你給吹來了?想見你一面,真難呀。無事不登三寶殿,你是想做官了吧?”
在人屋檐下,不得不低頭。山濤被他一折騰,話也沒法說了,只好紅著臉,點頭承認了。
這個司馬師還不錯,畢竟是親戚嘛。于是,他就命令自己的手下司隸校尉鐘會,去,安排郡守,保舉山濤為茂才,授任郎中職務。
真是朝中有人好做官。沒幾天,司馬師又讓山濤轉任到驃騎將軍王昶的手下,再次提拔,做了從事中郎一職。
茂才,又作茂材,是漢代的另一種察舉常科,西漢時原作秀才,到東漢時因避光武帝劉秀的名諱而改為茂才。茂者,美也。茂才者,有美才之人也,即優秀人才。明清兩代稱為生員。
《漢書》記載,漢武帝劉徹元封五年(即公元前106年),因感嘆朝廷里文臣武將嚴重缺乏,急須選拔新的人才,就下詔命令各州郡察舉吏民中有“茂才異等”之士,舉薦給朝廷。開始察舉茂才只是特舉而非常科。建武十二年(公元36年)光武帝劉秀下詔書,命令三公、光祿、御史、州牧等每年推薦茂才各一人,從此茂才由特舉變成了歲舉常科,成為僅次于孝廉的一種察舉科目。其特點:
舉薦者的多重性。西漢時期茂才的舉薦者不僅有州,而且還有郡,另外還有派員專舉,包括列侯、丞相、光祿、御史、中二千石等等,到東漢,舉薦者主要是王公、將軍、光祿、司隸,以及各州刺史,與察舉孝廉幾乎清一色的郡國完全不同。
茂才的組成往往比較復雜,其中既有官員、州郡屬吏、孝廉,也有太學生和平民,但以已仕官吏和孝廉為主要來源。這與孝廉多從平民中產生完全不同。從對茂才的任用看,絕大多數茂才擔任縣令或相當于縣令一級的官職,這和孝廉多數僅拜為郎官的使用情況有很大的不同。根據漢制,郎官俸祿三百石。
孝廉為郡守推舉,茂材則為州衙推舉,因此茂才的數目遠少于孝廉。以茂才被舉者多為現任官吏,屬于對有特異才能品行和突出貢獻的官吏進行升遷和提拔,可見,茂才比孝廉更得到重用。
又過了幾個月,山濤就被封為趙國丞相,又升遷為尚書吏部郎。
見山濤扶鷂直上,司馬兄弟兩個爭著討好他,都想把他納入自己的麾下。
老二司馬昭直接給山濤寫信,充分肯定他,“你自任職以來,為政清廉,情操高雅,才能超群。體諒你薪水低、家中經濟困難,我讓人送去錢二十萬,谷二萬五千斤,聊作救急之用。”
老大司馬師也不讓弱,向魏主曹芳請求賞賜春服一套,立即轉賜給山濤。又因山濤的母親年紀大了行動不便,專門賞賜藜木拐杖一根。
山濤平步青云,轉眼間在官場大放異彩,成了一個十足的官迷。
? 而在百家巖上,原來志同道合的一幫子兄弟,他早就忘記得一干二凈了。
十九、劉酒仙祭祀騙酒,呂長悌欺弟辱妹
竹林七賢里的每一個人都喜歡喝酒,但是劉伶的酒量最大,在后世也獨以酒而聞名。
他的喝酒,或許同阮籍一樣,是因為受逼于黑暗的政治,污濁的社會,但他確實能沉醉在酒鄉的混沌世界中,不像阮籍、嵇康是充滿著憤懣之心的,阮籍甚至還在酒后吐了血。
劉伶喝酒的方式也是極其豪邁的,伴隨著狂飲而來的,自然是行為上的放蕩。
在竹林七賢中,劉伶的地位最低,他的家庭狀況也很窮困,但他并不以為意,反而嗜酒如命。
據《晉書》記載,別人是乘駕馬車,他卻是經常乘駕著一輛鹿車,手里抱著一壺酒,命令手下的跟班提著鋤頭跟在車子的后面跑。并且給他交待說:“哪里的黃沙都埋人。不管到哪個地方,如果我醉死了,把我就地埋葬就成了。”他嗜酒如命、放浪形骸的性格,由此可見一斑。
有一次,他喝醉了酒,在集鎮上跟人吵架。對方見他如此醉態,生氣地卷起袖子,揮拳就要打他。劉伶卻很鎮定從容地說:“我這像雞肋一樣細瘦的身體,那有地方可以安放你老兄的拳頭。”對方聽了,啼笑皆非,笑了起來,終于把拳頭放了下來。
有一次,他喝多了,又開始發起酒瘋來了。在家里手舞足蹈,鬧得很厲害,要求妻子再拿酒來,繼續喝。
他的妻子見他醉的實在不象樣,就哭著把剩余的酒倒灑在地上,又摔破了酒壇子,老淚縱橫地規勸他說:“你喝的酒太多了,這不是養生之道,你一定要戒了吧。要不這日子都沒法過了!”
劉伶回答說:“戒酒好呀!可是,僅僅依靠我自己的力量是沒法戒酒的,必須在神明前發誓,才能戒得掉。就麻煩你去買一些酒和肉,準備祭神吧。”
他的妻子一聽說他要戒酒,高興的不行,就信以為真,聽從了他的吩咐,屁巔屁巔地去準備了。
誰知道,劉伶把酒肉供在神桌前,跪下來對著神靈禱告說:“天生劉伶,以酒出名;一次只飲一斛(五斗),喝五斗以后再喝酒相慶。天上的神靈啊,婦人之話千萬不可聽。”說完,取過酒肉大喝大喝,結果又喝得酩酊大醉了。
來到百家巖以后,有了嵇康、向秀等人,他更是每天喝個云天霧地的。
卻說嵇康和向秀打完鐵,手搭涼棚,眺望遠處騎馬飛奔而來的人。不是別人,而是呂安呂仲悌。
那呂安到了曲徑處,也不緩馳,徑直縱馬到院子中間,距離石幾只有幾步時,才從快馬上飛躍下來,一腳跌坐在石櫈子上,一把抓起石幾上的冷茶,猛地一口氣灌完,臉色卻是鐵青一般,兩邊太陽穴上的青筋都在呯呯直跳。
嵇康和向秀兩個都吃了驚,急忙上前詢問。
懂得傾聽,才會了解真相。嵇康和向秀就在一旁好言相勸,一面為他遞茶、拭汗。
呂安也不搭話,雙眼緊閉,半晌功夫,才長長嘆出一聲氣來,“這呂長悌真是個禽獸啊。”話未說完,已經淚流滿面了。
這呂巽,字長悌,山東東平人,是魏鎮北將軍、冀州牧呂昭的長子,呂安的異母哥哥,時任司馬昭的長史。
呂家兄弟與嵇康的關系都很好,是來往多年的朋友。
呂安這次來百家巖,卻是因為呂家出了一件丑事。
他告訴好朋友嵇康,他哥呂巽垂涎弟媳的美貌,趁呂安不在家的機會,在家擺桌設酒宴,灌醉呂安的妻子徐瑯后,迷奸得逞。徐氏羞愧難當,覺得沒臉見人,一尺白綾,上吊自縊而亡。
好好的一個家就這樣毀了。
呂安已經一紙訴狀,將呂巽告上了官府,要求追查他的刑事責任,附帶民事責任賠償。
呂安把這件事告訴稽康,就是想請嵇康出面斡旋,幫助自己,懲治偽善真兇,伸張正義。
向秀在旁邊聽了,卻是氣的捋胡子瞪眼,“是可忍孰不可忍!這等卑鄙齷齪、無恥下流的事,他呂長悌竟然能干得出來!真是豬狗不如的東西!”
二十、呂長悌以怨報德,嵇中散斷然絕交
聽了呂安的哭述,嵇康心中卻是既悲又哀。
悲憐呂安,又悲哀自己被豬油蒙上了眼睛。與這呂安呂長悌相識相交多年,卻不知道他是一只披著羊皮的狼。
嵇康一邊平靜自己的心緒,一邊安撫著呂安。
好事不出門,壞事傳千里。為他家的名譽考慮,覺得最好還是家丑不要外揚,畢竟是人活一張臉、樹活一張皮。
嵇康隨著呂安一同回到呂府。
嵇康開門見山,直抒心意。無非是些家丑不可外揚的老生常談,對呂安媳婦徐瑯的安葬細節,以及有關呂巽對呂安的賠償等事宜。
見嵇康前來,那呂巽已經羞得無地自容,只有唯唯唯唯諾諾的份兒了,哪敢再哼哈一聲。
雙面搭成口頭協議,不再贅述。
在嵇康的說合下,呂安安排妻子徐瑯的后事。
由于嵇康的出面,呂安辦完妻子的喪事之后,終于撤訴,不再追究哥哥呂巽的刑事附帶民事責任。
誰知道沒過幾天,呂巽由于憂心自己的把柄落在呂安的手中,如梗在喉,終究不是個事。
先下手為強,后下手遭殃。呂巽經過思前想后,長痛不如短痛,不如快刀斬亂麻,一了百了。
他就臨時起意,反過來誣陷呂安“撾母”,是個不孝之人。
“撾”字,在古代是雙音字,“撾”同“抓”,是指用手指或爪抓撓的意思。
身體發膚,受之父母。在孔孟儒家名教的眼睛里,三綱五常是必須恪守的原則。
忤逆父母已經夠不孝了,現在呂安竟然用手指抓撓母親的臉,更是大不敬,是最大的不孝行為。
在這種封建禮教獨斷專行的情形下,這還得了?
按照教義禮法,司馬昭大棒一喝,命令官府抓人,就將呂安緝拿歸案,繩捆索綁,投入了大牢,并且準備流放到邊遠的地方去做勞役。
呂安被下獄的消息傳來,嵇康頓時怒從心中起,惡從膽邊生,這呂巽真他娘不上個東西,卑鄙無恥的小人一個!
嵇康憤慨地寫下了《與呂長悌絕交書》,而后差人送給了呂巽。
文中大意,就是咱們的關系就此結束。人與禽獸不能為伍,你走你的陽關道,我過我的獨木橋,大路朝天,各走一邊,以后生死不相往來,形同路人。
對于呂巽的行為,嵇康根本沒有想過以后再恢復關系。此時的嵇康,真的是“此情可待成追憶,只是當時已惘然”啊。更何況,呂巽的背后,還有披名教外衣的權貴們,跟這些貨們打交道,沒有別的辦法,只有比他們更強。既然他們相信真理在刀槍劍戟的射程之內,那么嵇康就讓自己的精神大放異彩,逆天而上,鳴的更嘹亮,飛的更高,超出刀槍劍戟的射程之外。事實上,經歷一千八百年的風雨,當年權貴諸侯成糞土,唯有賢者留其名。
嵇康一反低調的常態,先與山巨源絕交,現在又與呂長梯絕交,表明了對權勢誓不兩立、水火不容的態度。這無疑透露出了一個重大的信號,名教與老莊玄學的博弈又進入了一個白熱化的重大關頭。兩個絕交書,無疑是對名教之徒一記響亮的耳光,無疑足以安慰賢士們的斗志,撫籍國人之心,穩固追隨粉絲們的決心,同時震懾名教外衣的虛偽之士。
這件“不孝”的冤案,嵇康是惟一一個知道真相的人,于是,他決定挺身而出,快馬加鞭趕往洛陽,準備為呂安出庭辯護,做無罪辨解。
沒想到,這下他把自己送到了槍口上。
他曾經在給山濤的絕交書里說自己“薄湯武而非周孔”,以最不合作的態度,曾經得罪了推崇孔孟之道的司馬昭等當權者。現在,嵇康為呂安作證辯護,無疑又撥動了司馬昭那根敏感的神經。
鐘會因為奉司馬昭之命邀請嵇康出山當官,遭到拒絕并受辱的事情,一直心懷嫉恨。
現在機會來了,得來從不費功夫。鐘會小人得志,就利用這一機會從中作梗,搬弄是非,從中挑唆,惡意中傷。
于是,司馬昭下令將嵇康、呂安二人都收入監牢。
二一、鐘會落井再下石,嵇康慨作幽憤詩
眼見計策將成,這個鐘會卻又擔起心來,怕打蛇不成反被蛇咬,套不住狐貍反而會惹上一身騷。
他經過思前想后,決定一不做二不休,干脆一棍子把人打死,也好一了百了。
于是,鐘會就在背后極力慫恿呂巽,讓他不但狀告呂安“不孝”老人,而且再告弟弟一個“謀反”的大罪,借此把事態鬧大,進一步趁機把為呂安作證的嵇康牽連進來。
?而此時,鐘會是司馬昭的司隸校尉,呂巽是司馬昭的長史。
鐘會旁敲側擊、稍加提醒,呂巽心領神會、一拍即合。兩個人蛇鼠一窩,狼狽為奸,合作起一樁可惡的勾當。??? 在鐘會和呂巽兩個人的陰謀詭計之下,司馬昭龍顏震怒,縱然再有才能,不為我所用,也是政敵,何況坐實了兩個人“謀反”的證據?下令處死嵇康與呂安。
秤星都不準,秤桿再直也是個擺設。
經過冠冕堂皇的法庭審判,呂安因為不孝、涉嫌謀反的重罪,由原定的被流放改為死刑。而嵇康因為替不孝、涉嫌謀反的人作證,證明他自己也是個不忠不孝的人,罪同主犯,也判了個死刑。
滿口仁義道德,私底下男盜女娼,任何一種學派學說,縱然紙上或嘴上再說得天花亂墜、美如鮮花,一旦名不附實,,都將會演變成虛偽的吃人機器。?
嵇康提出“薄湯武而非周孔”,其實就是在制衡當時重禮法儒學的名教體制。他這么做,或許經過了深思熟慮,也或許,只是出于良心的本能而已。
不過,木秀于林,風必摧之;堆出于岸,流必湍之;行高于人,眾必非之。
槍打出頭鳥。晉朝皇室想除掉的人,就是那個與皇家對著干的嵇康,并非年輕的呂安。
很可惜,在他那個時候,像他這樣的知識分子太少了,嵇康站到了對立面去,付出的代價,卻是自己的生命。
對于這個審判結果,其實嵇康自己心知肚明,也在預料之中。
生命誠可貴,權力價更高,若為良心故,兩者皆可拋。慷慨赴死,英雄無悔。
回想一生,坎坷艱難,憤怒的是滿腹經綸無法施展,一腔熱血難以報國。
在牢獄的墻頭,嵇康奮筆疾書,一蹴而就,寫作了臨終千古絕唱《幽憤詩》:
“嗟余薄祜,少遭不造。哀煢靡識,越在襁褓。母兄鞠育,有慈無威。恃憂肆妲,不訓不師。爰及冠帶,憑寵自放。抗心希古,任其所尚。托好老莊,賤物貴身。志在守樸,養素全真。曰余不敏,好善暗人。子玉之敗,屢增惟塵。大人含弘,藏垢懷恥。民之多僻,政不由己。惟此褊心,顯明臧否。感悟思愆,怛若創痏。欲寡其過,謗議沸騰。性不傷物,頻致怨憎。昔慚柳惠,今愧孫登。內負宿心,外恧良朋。仰慕嚴鄭,樂道閑居。與世無營,神氣晏如。咨予不淑,嬰累多虞。匪降自天,寔由頑疎。理弊患結,卒致囹圄。對答鄙訊,縶此幽阻。實恥訟寃,時不我與。雖曰義直,神辱志沮。澡身滄浪。豈云能補。嗈嗈鳴鴈,奮翼北游。順時而動,得意忘憂。嗟我憤嘆。曾莫能儔。事與愿違,遘茲淹留。窮達有命,亦又何求。古人有言,善莫近名。奉時恭默,咎悔不生。萬石周慎,安親保榮。世務紛紜,祗攪予情。安樂必誡,乃終利貞。煌煌靈芝,一生三秀。予獨何為,有志不就。懲難思復,心焉內疚。庶勖將來,無馨無臭。采薇山阿,散發巖岫。永嘯長吟,頤性養壽。”
一代賢士,竹林七賢的領袖人物,嵇康的一生如一團迷霧,充滿懸疑和傳奇。
人生在世,都會陷入生活最低谷的時候,甚至有時會招致一些無端的蔑視。甚至在為生存苦苦掙扎的關頭,有時也會遭遇肆意踐踏尊嚴的小人。針鋒相對的反抗是人的本能,但是,卻往往會讓那些缺知少德的人更加變本加厲。
生于亂世,長于亂世,死于亂世,走過了三個時代,嵇康用自己年輕的生命,作了最后的吶喊,想叫想沉睡的人們。
在他身后,掀起竹林七賢的一代風氣。
二二、一曲廣陵傳天下,慷慨赴死美名揚
嵇康被判處死刑的消息,在京都洛陽不脛而走。
不論大夫士,還是平頭百姓,無不震驚,一時街頭巷議,議論紛紛。
行刑當日,三千多名太學生自發組織起來,到朝堂之外集體請愿,請求朝廷赦免他,并請求讓嵇康來太學任教。
但是,當局者一意孤行,對于異已分子,總是快刀斬亂麻,殺無赦,以儆效尤。所以,莘莘學子們的這些要求,并沒有獲得同意,也根本不可能法外開恩。
晉都洛陽萬人空巷,來為嵇康送行。
竹林七賢中,阮籍、山濤、阮咸、劉伶、王戎等人早早來到法場。
向秀也親自趕著馬車,帶著長樂亭主以及嵇康的一子一女前來送行。
梨花亂顫的長樂亭主一直在暗自祈禱,希望上天恩惠,能最后再見上夫君一面。
待到了法場,長樂亭主一看到五花大綁的丈夫嵇康,一下子就哭暈了過去。兩個孩子,女兒十二歲,兒子嵇紹十歲,痛哭流涕,不知所措。
在周圍人的幫助下,向秀安頓好長樂亭主和嵇康的女兒。向秀提著食品盒子,山濤手挽著嵇康的胳膊,來到嵇康面前。
男兒有淚不輕彈,只因未到傷心時。
話未張口,向秀已是淚流滿面。
山濤讓嵇紹靠近嵇康,自己卻已經掩口失聲,跌倒在一旁。
嵇康待愛子嵇紹走近,用臉頰摩挲著兒子的頭,很悲愴地說,“有巨源在,你就不會孤獨無靠了。”
舐犢之情,令所有在場的人為了動容。真誠溫馨感人的氣氛,讓全場觀刑的人都熱淚盈眶,刑場周圍哭成了一片。
與眾家兄弟告別之后,即將臨刑,嵇康神色不變,如同平常一般。
他看了看太陽的影子,知道離行刑還有一段時間,便向兄長嵇喜要來平時愛用的古琴,在刑場上心平氣和地輕撫了一曲《廣陵散》。
在生命最后的短暫瞬間里,一代賢士嵇康用自已的琴音,打動了世人的心,也讓自己綻放出人生最絢麗的奪目光彩。
《廣陵散》,又名《文陵止息》。它是中國古代一首大型琴曲,中國音樂史上上非常著名的古琴曲,著名十大古琴曲之一。即古時的《聶政刺韓傀曲》,全曲共45段。全曲貫注一種憤慨不屈的浩然之氣,“紛披燦爛,戈矛縱橫”。嵇康以善彈此曲著名一時。
據《晉書》記載,此曲乃嵇康游玩洛西時,為一古人所贈。而《太平廣記》里更有一則神鬼傳奇,說的是嵇康好琴。有一次,嵇康夜宿月華亭,夜不能寢,起坐撫琴,琴聲優雅,打動一幽靈。那幽靈遂傳《廣陵散》于嵇康,更與嵇康約定:此曲不得教人。
琴曲演奏完畢,嵇康心緒平靜如常,毫無傷感。在他心中,已經完全是淡泊名利的超然,是曾經滄海后的井然,是狂風暴雨中的坦然。
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地。此生此世,他為人處世不愧對天地,不愧對自己的良心,光明磊落,問心無愧。
他把琴放下,僅僅嘆息了一聲:“從前袁孝尼(袁準)曾跟我學習《廣陵散》,我每次都吝惜,固執地嚴守老師的話不肯教授給他,從今以后《廣陵散》要失傳了。”
從此,在洛陽的鬧市街頭,歷史被永遠定格。嵇康從容就戮,時年四十歲。
多年來,一直相識、相知、相敬、相愛心意相通的呂安,懷著對嵇康這些年來的呵護、包容、信任、期盼的感恩之情,更愿意與他攜手共進,勇敢面對死亡的刑場。
今生是朋友,來生作兄弟!
這正是:
賢士將赴黃泉路,大地震撼山岳簌。
洛陽空巷滿城奔,三千學子淚飛舞。
二三、無可奈何花落去,淪落天涯官場人
噩耗傳來,四海之內暗然失色,沒有人不為之扼腕痛惜的。司馬昭不久后便意識到錯誤,但是已經追悔莫及了。
這是一個神奇的世界。只有因果,沒有偶然,所有的偶然都是必然。成就別人的人,最終將成就自己。
你以金錢為金貴,我以金錢為糞土。嵇康和竹林七賢們以躲避、推辭等方式辭退了官職,把機會讓給了他人,卻成就了自己賢士的美名。
他們顛覆了全社會對名教的認知,他們的任性豁達,對愛情的真情與熾熱寬廣的胸懷,大氣豁達,狂妄不羈,對大自然的熱愛,堅強的性格,小草一樣的堅韌,眾人皆醉我獨醒、舉世皆濁我獨清的超然脫俗,對金錢視如糞土,視權為特權為草芥的漠視態度,讓后世所有人自嘆不如、嘆為觀止,甚至高山仰止。
一石激起千層浪。
人生就是這樣充滿了大起大落,每個人永遠不會知道下一時刻會發生什么,也不會明白命運會怎么安排。
只有在經歷了人生種種變故之后,才會褪盡最初的浮華,以一種謙卑的姿態看待這個世界。
嵇康一直以一個朋友和大哥的身份出現在七賢眾人的生活里,在他或者他們需要的時候,給予無私的幫助和安慰。
只可惜,落花有意流水無情。嵇康一直想做一個默默的道德守望者,看著世人在金錢權勢面前波瀾起伏,潮起潮落,雖然一生中經歷過這么多苦難和挫折,但是他從里到外、自始至終都是這么透亮,不抱怨,不自憐,活得這么積極、快樂、豁達大度、風流倜儻,最終卻葬送在小人之手,令人唏噓不已。
但是現在,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余黃鶴樓。
竹林七賢的其他人,在心里是五味俱全,真是別有一番滋味在心頭。
死者為大。雖然政見不同,山濤惟獨對竹林七賢兄弟們的感情這件事,卻難以割舍拋棄,要執著到底。
對于嵇康以前的曾經絕交,也看得淡然了。山濤,嵇康起初最先分道揚鑣的一個人,最后卻成為了他家眷身后托孤的唯一。在風雨漂搖、風云際會的混亂時代,山濤的庇護,成為十歲的嵇紹最想停靠、也只能停靠的港灣,雷霆萬鈞之下的避難所,滂沱大雨中的一把傘。
故人已去,在山濤的心中,明明原諒了嵇康這個人,卻無法真正快樂起來。那是因為,他忘記了原諒自己。
而一直守護著嵇康的向秀,在經歷了起伏跌宕的大半生以后,也心灰意冷,百無聊賴。
但是他相信,如果一個人在天國里能夠得到永生,那么在天國里和嵇康老兄相依相守永生的,也必將是他的正直、無瑕、勇敢和無私。
呂安事件,是魏晉時期名教與玄學的一次爭鋒對決。雖然玄學初戰失利,犧牲了一個嵇康,但是,在社會上卻興起了一場聲勢浩大的玄學熱潮。
無可奈何花落去,淪落官場天涯人。畢竟是,衙門里面好修行啊。
而竹林剩下的賢士們,為了生存,也不得不尋求一個棲身安命的歸宿。
阮籍就安身于司馬氏的手下。
但是,鐘會作為呂安嵇康事件的罪魁禍首,也是司馬氏的心腹,對前來投身的阮籍心存疑慮,始終不信任。這個家伙,有事沒事就會找個理由,探問阮籍對時事的看法,表面文章是虛心請教,暗地里卻是刺探虛實。
阮籍卻是揣著明白裝糊涂,指東說西,不往正轍上說,每次都用假裝酣醉的辦法迷惑鐘會,鐘會始終也找不到他的任何把柄。
司馬昭本人也曾經多次同他談話,試探他的政見。阮籍總是口若懸河,說一些故弄玄虛、虛無飄渺的假、大、空話來搪塞過去,只字不提他人是非、別人對錯的事。
見他如此滴水不漏,司馬昭也不得不承認說,“阮嗣宗真是謹慎到極點了”。為了籠絡阮籍,司馬昭還想與阮籍結成兒女親家,想以聯姻的方式請君入甕。阮籍聽說以后,竟然連續喝酒,大醉六十天,使這件事情終究無法進行。?
公元263年十月,司馬昭被封為晉公,位相國,加九錫,這是司馬昭正式實施其篡權的重要一步。按照例行公事,由曹魏傀儡皇帝曹奐下詔加封晉爵,司馬氏謙讓一番,然后再由公卿大臣“勸進”。“勸進”,就是指勸說實際上已經掌握政權或者有意做皇帝的人做皇帝。
當時阮籍擔任步兵校尉的職務,卻被授命擔任執筆負責撰寫“勸進表”。
這司馬昭是既想當婊子,又想立牌坊。
但是,阮籍不吃他那一套,依舊每天喝酒喝個爛醉。等到使者來催要稿件時,阮籍只好帶著醉意,胡亂寫了一通,草草了事,敷衍了事交了差事。
好朋友嵇康死后,阮籍郁郁寡歡不得志,第二年(263)冬天,在他寫了《勸進表》一二個月之后,郁悶而終,享年五十四歲。
這正是:
天妒賢才天無語,地失高士地失聲。
中散失魂紅日落,步兵黃泉鸞鳳鳴。
二四、恃功高得隴望蜀,遇兵變命喪黃泉
話說司隸校尉鐘會,特別善于惴摩人意,又擅長見風使舵,渴了遞上茶,嗑睡就送上個枕頭,如同是司馬昭肚子里的蛔蟲一般, 伺候的得得勁勁,如如法法。
公元262年,鐘會在朝堂上力排眾議,一個人獨力支持司馬昭的伐蜀計劃,與司馬昭考慮的先滅蜀再順江滅吳的戰略不謀而合。司馬昭大喜,就任命他為鎮西將軍,前往關中整軍備戰,主持伐蜀事宜。
263年八月,魏軍兵分三路伐蜀:征西將軍鄧艾率兵三萬余人,由狄道(今甘肅臨洮)進軍,以牽制蜀大將軍姜維駐守沓中(今甘肅舟曲西北)的主力;雍州刺史諸葛緒率三萬余人,進攻武都(今甘肅成縣西北),以切斷姜維退路;鐘會率主力十余萬人,欲乘虛取漢中,然后直趨成都。以廷尉衛權為鎮西軍司馬,持節監鄧艾、鐘會軍事。由大將軍司馬昭統一調度指揮。
平蜀后,統帥鐘會進位司徒,封縣侯,增邑萬戶,其子二人也都封為亭侯。
不要因為暫時的得到而失去即將擁有的未來,靠犧牲別人得到的更不會持續長久。貪心不足蛇吞象,高官厚祿這些東西,卻不能滿足鐘會膨脹的私欲。
不久,鐘會與蜀漢降將姜維共謀,想據蜀自立。因為鄧艾承節制專權事,就開始打壓鄧艾,上書說鄧艾有謀反苗頭。同時,鐘會竄掇衛瓘、胡烈和師纂等軍中將領也上書司馬昭,說鄧艾的所作所為存在叛逆之心。
公元264年正月初一,司馬昭下令用囚車押送鄧艾回京。司馬昭怕鄧艾不服命令,命令鐘會進軍成都,監軍衛瓘打前陣,拿著司馬昭手書押鄧艾進囚車。
鐘會忌憚的只有鄧艾。鄧艾被押后,鐘會馬上趕到成都,統率大軍,威震西土。自認為功名天下無比,不愿再屈居人下。加之猛將精兵都控制在自己手中,于是舉兵反叛。
?鐘會打算派姜維率蜀兵出斜谷,占領長安,再派騎兵經陸路、步兵經水路奪取天下。
? 不料,在這當口,鐘會卻收到了司馬昭的書信。書信中說:“我擔心鄧艾不服命令,今派遣中護軍賈充率步兵和騎兵萬余人入斜谷,駐扎在樂城。我親自率十萬大軍駐扎在長安。我們不久就可以相見了。”
鐘會看信后大驚,對親信說:“僅僅抓獲鄧艾,相國知道我一人就能做到,他領大軍而來,必是發現異狀,我們應當迅速出發。如果順利,可以得到天下。如果不順,還可以退回蜀地學劉備偏安一隅。自以淮南之戰以來,我從未失策,已遠近聞名。我這樣功高名盛的情況,哪能有好的歸宿呢?”
鐘會于正月十五到成都,先送走鄧艾。十六日,召請護軍、郡守、牙門騎督以上的將士以及蜀國的舊官,在蜀國朝堂為魏明帝郭皇后發喪。同時,假借皇太后遺命,起兵廢掉司馬昭。
鐘會讓眾將士在竹版上寫下同意起兵的字樣作為憑證,委派親信率領各路軍隊。?而手下的將士并不跟從。
?于是鐘會把他們都關在益州各官府中,派兵嚴加看守。鐘會有一個器重的部下叫丘建,是胡烈舊屬。他對鐘會說,應派一名親信為胡烈端飯倒水,諸牙門將也應按例備一員侍從。
胡烈趁此機會,編造謊言說,“鐘會已挖好大坑,想把將官一個個打死,埋在坑中。”眾牙門將的親兵們也把這個謠言口口相傳,一夜之間大家都信以為真,一時間軍心渙散,人心浮動。
?有人對鐘會建議:“應把牙門騎督以上的官吏全都殺死。”鐘會猶豫不決。
十八日中午,胡烈部下與胡烈的兒子出門敲鼓,各路軍士也沒人統領,都涌向城門。
當時鐘會剛給姜維的手下分發下去鎧甲兵器等軍需物資,聽到外面有兵作亂的消息以后,鐘會大吃一驚,連忙詢問姜維如何是好。姜維說:“現在,箭在弦上,不得不發。你應該率領軍隊,把這些嘩變的士兵先殺了,以穩定局勢。”
群龍無首,雙方展開激烈混戰。264年正月十八日,鐘會與姜維在混戰中被嘩變的士兵亂軍殺死。
鐘會死后,魏國軍隊無人約束,一連幾日,蜀中燒殺搶掠,無惡不作,所到之處,一片狼籍。?鐘會帳下將士數百人被殺。姜維妻子兒女皆被殺。?鄧艾被亂軍殺死后,他在洛陽的兒子們也都被殺,其妻和諸孫流放西域。
后來,魏軍下了死命令,嚴格約束將士,成都的暴亂才得以平定。
鐘會未娶妻,他哥過繼給他的兩個兒子,一個隨鐘會作亂,一同被殺,另外一個鐘毅被司馬昭處死。
福兮禍之所伏,禍兮福之所倚。天理昭昭,命理輪回。一代奸雄鐘會,在處死嵇康的兩年之后,也暴尸荒野,最終壽命也沒超過嵇康,同樣是四十歲。
這正是:
自古福祿命天定,何必低眉事貴權。
得隴望蜀恃功高,德不配位喪黃泉。
W??A?J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