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太坊的創始人Vitailik,據說當時寫程序的時候只有19歲,不愧是神童。
比特幣用的底層技術就是區塊鏈技術,是區塊鏈技術的雛形,好的東西好的技術后人總歸是會加以升級的。好比剛開始的手機一樣,塞班系統慢慢變成了安卓系統,然后又在安卓系統上開發了好多App,我想接下來很多人會將以太坊技術應用到更廣闊的領域,投票,眾籌,知識產權,金融交易,合同簽署等等,這些應該只是簡單的應用而已,應用升級后將會有更廣闊的發展前景,比如以太坊+LoT(物聯網)或者共享經濟,跟蹤經濟,不可想象。
總的來說,不怕用不到,就怕你想不到。應用方面的相差量級好比剛出生的嬰兒和外星人在智力上的差距。
以太坊的構想最早是在2013年11月份提出來的,當時的目標是創建一個更通用的區塊鏈平臺––通過工作量證明機制POW(或最終轉換權益證明機制POS)實現公共經濟共識的概念,并將其與智能時代(智能機器、智能應用)結合起來。從而讓應用程序開發者更容易地創建區塊鏈上的應用程序,并能受益于區塊鏈的去中心化和安全的特性,特別是避免為每一個新應用程序創建一個新區塊鏈的麻煩。
簡單的理解為以太坊是區塊鏈中的“智能手機”:它是一個通用平臺,你可以在上面搭建自己需要實現的功能,就如搭建一個“APP”一樣,以太坊用戶將會即時接觸到它能提供的好處,而不需要下載任何新的軟件。
補充什么是POW:所謂的工作量證明就是在挖礦的場景下,所計算的哈希值經過驗證結果正確,最后在附上獨一無二的簽名。好比一堆鑰匙里某一把可以打開這把鎖,而這把鑰匙是唯一一把還帶著指紋識別或者面部掃描。
參考資料:以太坊平臺評估。
今天寫到這里,歡迎留言討論,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