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日] 井上靖出版社: 南海出版公司出品方: 新經典文化原作名:孔子
譯者: 文繪
書中講述了關于孔子的故事,故事的主人公蔫姜以侍奉隨從的身份讓我們看到了孔子生活樣貌孔子所處的諸侯國割據分地,戰爭頻發的時代
蔫姜生于蔡國。在葵丘與夫子相見,也是在半路機緣巧合加入孔子一行之后留下來侍奉。自己也不是受人之命或聽人勸說,而是心甘情愿承擔孔子一行的雜役。稍有空閑便去待在聽得夫子話音,聆聽教誨
從蔫姜的視角也讓我們看到了夫子在與弟子們一同出發去到相應的國家來宣傳自己的禮和仁的觀念,夫子55歲時離開了魯國,路上長達了14年的逃亡與游說生涯,在遠離魯國的十四年間。夫子有半數時間生活在衛國,之后抵達了宋都,書中的一段蔫姜與夫子一行人遇到了風雨交加電閃雷鳴的夜晚,而夫子他們一行人舉止殊異非凡。在這亂世中眾生汲汲茍活的時間,仍然有值得去追尋的事物
在夫子游說各國之時,并不是所有的國家都歡迎他,。本來是想去前往宋國的夫子們卻后來又要喬裝打扮到達了陳都,之后也是在各國來回漂泊,晚年回到魯國,致力教育事業,整理《詩》《書》,刪修《春秋》,以傳述六藝為終身志業
天生德于予
夫子在談論任何問題時,總會提到“仁”“仁”字,是‘人’字旁加上‘二’。無論是親子、主仆,亦或旅途中所遇素昧平生之人,只要人與人相遇,便會產生彼此都需要遵守的規矩,即是仁。換言之,就是體諒,站在對方的角度看待問題。此‘仁’字,也是殷商時代所造。”夫子認為,為了讓這亂世變得有序,必須從根源上解決問題,正本清源,因而提出“禮”“信”這類主張
在書中我們可以看到夫子的一路歷程與自己的學生們很自然的對話方式,在書中為我們展現進行了解釋以及看到了話語的由來和作者的態度與看法,從中一方面感受到了孔子自身對生長所處的環境而想要宣傳的道理,另一方面也看到了作者給予他對孔子的理解與敬佩
盡管無比遺憾于在自己所處的時代看不到天下太平的和平年代,但夫子堅信如此盛世自己身后定會到來。這是夫子內心深處的信念,也是孔門最末席的弟子蔫姜的信念。而在故事的最后,我們也看到了,也是同樣是那個雷雨交加的夜晚。這回的心境對于蔫姜來說也是有所不同,它可以向孔子他們一樣直面迅雷疾風,以謙卑之心靜待天地之怒平息。如此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