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強迫癥(obsessive–compulsive disorder,OCD),看過老友記的朋友一定還記得那個會根據用途把毛巾分成11種的莫妮卡·蓋勒。被老友們吐槽為控制狂的莫妮卡不僅會因為看不慣停在自家樓下的車太臟而主動幫車主把車洗干凈,還會在用吸塵器把家里打掃得一塵不染之后用一個更小的吸塵器把原先那個吸塵器清理干凈。
除此之外,莫妮卡家里的每一件家具都有固定位置,但凡朋友們不小心動了即使是一個沙發墊的位置,莫妮卡都有可能瞬間抓狂,更不用說桌上每個杯子一定要有杯墊、床單上印花必須要面向床頭、吃餅干一定要去洗手臺的莫妮卡Style了。
聽起來,莫妮卡確實像是一個真真切切、徹頭徹尾的強迫癥患者了——然而事實并非如此——個性強勢、偶爾固執、日常控制狂的莫妮卡可能只是有點強迫型人格障礙(Obsessive–compulsive personality disorder,OCPD),而非強迫癥患者。
強迫型人格障礙與強迫癥
強迫型人格障礙的患者會表現出對細節、規矩、秩序的過分關注,有完美主義傾向。在工作中,他們可能十分高效、值得信賴并且頗有計劃性;在個人生活中,他們拒絕一切變化和意外事件,喜歡一些可預見的、高度程式化的生活,并傾向于嚴格控制自己的情緒和行為。
聽起來是不是有點熟悉呢?生活大爆炸中的謝耳朵就有典型的強迫型人格——Dr. Cooper不僅對個人衛生有近乎偏執的追求,而且執著于跟身邊的朋友們簽訂各種合同契約,更不用說十年如一日地堅持在每周的同一時間做同樣的事情:敲門的時候敲3下,聚會時一定要坐在沙發上的特定的位置;每天按照特定順序吃著固定的餐食……
強迫癥和強迫型人格障礙最顯著的區別在于兩者對患者的生活質量損害程度的不同。患有強迫癥的人,深受其困擾,并且迫不及待地想要擺脫疾病,而強迫性人格障礙患者則極少感到不適,也很少會尋求別人的幫助。除非身邊的親友、同學,或同事忍無可忍地提出,他們極少意識到自己反常行為所帶來的問題。
強迫型人格障礙不等于強迫癥,但強迫癥患者卻可能同時也是強迫型人格障礙患者。強迫型人格特征如嚴責苛刻、完美主義和控制欲會使得強迫行為更難改變——因為外界的幫助和他人的干預都意味著完美幻覺的破滅。
什么是強迫癥?
強迫癥是焦慮癥家族中的一員,最典型的癥狀就是耗時費神的強迫性思維和強迫性行為。強迫性思維指持續的沖動、念頭、意向或想法,它侵入患者的正常思維,導致過度的焦慮和擔憂;強迫性行為指一種心理活動或重復性的行為動作,患者試圖通過一些主動的行為來減少或阻止因強迫性思維而引發的擔心和焦慮。比如老友記中的菲比,她相信有人會因為自己去看牙醫而遭遇不幸,所以寧愿一直牙疼也不愿意去診所看牙。
有研究表明,大約80%~99%的人都會出現類似于強迫性思維的困擾性想法,但是很多人能夠在大腦中克制這種不愉快的念頭而沒有感受到太多的不適。這種略帶強迫性的想法跟強迫癥患者的困擾性想法相比,時間上更短,程度上更輕,而且發作頻率也更低。而強迫癥患者的強迫思維通常會使他們產生顯著的不適感并且導致強烈的、想要采取行動來減輕這種不適感的沖動。
在上個世紀,強迫癥曾以“強迫性神經官能癥”和“精神強迫癥”為人所知,并且一度被認為是一種罕見的疾病。1964年,研究者預測大約 2 000人中才會出現1個強迫癥患者,到了1977年,這個數字漲為1 000人中有3個人會患上強迫癥,而20年之后,變為每40人中就會有1個強迫癥患者。對強迫癥的研究發展到今天,不僅是被診斷患有強迫癥的患者的數量較20世紀有所增加,精神科醫師們所發現的強迫癥表現形式也日趨多樣。
強迫癥的癥狀與基本類型
強迫癥癥狀的發作模式千變萬化,目前已知的類型包括“檢查者”“清潔者”“收藏者”“秩序和重復者”“純強迫思維人群”,以及“多慮性失調”。盡管強迫癥有許多不同種類的表現方式,但最常見的癥狀還是強迫性的檢查行為、強迫性的洗漱及清潔行為和收藏癖。
具體而言,"檢查者"的常見表現是頻繁地檢查門窗、家電等來避免自己想象中的災難和危險;"清潔者"的常見表現是不停地清洗自己或清理房間來組織想象中的病毒或細菌感染;"收藏者"的常見表現是收集各種別人眼中可能毫無用處的東西,并夸大其收藏價值……其他類型的強迫癥癥狀還包括對于對稱的執著、秩序化的整理儀式、毫無緣由的攻擊性想法、不停尋求別人肯定等。
許多患者可能一生都只有一種癥狀,而也有許多患者可能有多重的強迫性行為或強迫性思維。比如說,一個“檢查者”可能同時也是一個“清潔者”。此外,在患者一生中,癥狀可能會發生改變并互相轉化。
舉例來說,一個青春期有些困擾的強迫性思維的患者,可能成年早期會變成一個“收藏者”,之后又有可能變成一個“清潔者”。比如日劇“我的家里空無一物”中的女主人,早年沉迷囤積收集無法自拔,后來又發展成極盡歸納整理之事——從“買買買“變成了“扔扔扔”——直到最后房間里空無一物。
需要注意的是,部分患者僅有純粹的強迫性思維,這意味著他們并沒有具體的強迫性行為。此類人較可能有一些與性行為或攻擊性行為相關的重復出現的想法,這些想法一般會受到指責。而另一類人則表現出“初級強迫性動作緩慢”,這類人最明顯的癥狀就是動作緩慢,他們每天可以用幾個小時來洗漱、穿衣、打扮或吃飯。
什么導致了強迫癥?
雖然目前還沒有人確切地知道到底強迫癥因何而起,但可以確定的是,部分患者的強迫癥來自家族遺傳。自1930年起,在關于強迫癥的研究中,有20%~40%的案例都表明如果一個人被確診患有強迫癥,那么其親屬也較一般人而言更有可能患有強迫癥,此外,同卵雙生雙胞胎較之異卵雙胞胎更容易出現強迫癥。
盡管還有很多細節和過程我們不甚了解,但越來越多的證據表明,大腦回路、結構以及神經化學物質的病變在引發強迫癥上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此外,環境或突發事件也可能引發強迫癥,并對其發作的嚴重程度產生影響。用研究者的話說,遺傳生物因素就像是一個火盆,一旦與環境因素結合起來,就會引發強迫癥狀的出現。
簡單來說,遺傳傾向會導致潛在患者的腦部結構(視神經床、尾狀核、額眶部皮質、扣帶回)、神經遞質的傳遞方式與常人不同,再加上后天可能遭遇的心理創傷、壓力應激,在遇見諸如結婚生子、退休喪偶等生活中的重大轉折事件時,就可能導致強迫癥的產生。然而,無論遺傳因素和環境因素在強迫癥患者患病過程扮演著怎樣的角色,患者本身都可以通過認知行為療法和藥物治療擺脫強迫癥的糾纏。
強迫癥的治療
曾經,強迫癥一度被認為是沒什么希望治愈的精神疾病,幸運的是,在過去的20年中,大量臨床和科學研究發現,認知行為療法(cognitive behavioural therapy,?CBT)和藥物治療相結合可以有效治療大部分的強迫癥——通過認知行為療法教給患者對抗強迫行為和強迫思維的技巧來幫助改善患者的行為,通過藥物幫助平衡患者的血清素濃度,從而減輕強迫癥狀。
治療強迫癥最有效的藥物是血清素再吸收抑制劑類藥物,包括安那芬尼、百憂解、舍曲林、帕羅西汀、蘭釋、西酞普蘭和草酸鹽依地普侖等。藥物可以減輕患者的焦慮癥狀,從而使應用認知行為療法進行治療變得更加容易。
認知行為療法為強迫癥患者提供了對抗強迫行為和強迫思想的工具。認知行為療法中的認知,是指幫助糾正強迫癥患者腦中一些錯誤想法和觀念的具體辦法和技巧;而“行為”則是指改變患者行為(比如強迫癥患者的強迫行為)的一些具體的辦法。認知行為療法對強迫癥患者最有效的技巧是“暴露及反應干預”,有時也稱為“暴露及儀式行為干涉”(exposure and ritual prevention,ERP)。
暴露及反應干預是治療強迫癥的主要行為技巧,它包括將患者延長暴露與真實焦慮場景和引發儀式行為刺激源中。舉個栗子,強迫癥患者會被要求實際觸摸或者直接接觸他們害怕的東西。比如一個空的垃圾桶,或者是其他“被污染”的東西,而不能進行洗手行為來減輕焦慮。經過重復練習,患者逐漸意識到他們害怕的災難性后果沒有發生也不會發生,從而漸漸擺脫強迫思維或強迫行為。
一生之中,我們或多或少都會出現一些強迫行為,或許是喜歡按照顏色或大小分門別類地擺放小物件、或許是喜歡收集別人眼中一文不值的舊報紙,又或許是出門之后又返回來檢查有沒有鎖門——只要沒有干擾到正常生活,這些行為就無傷大雅。然而如果這些強迫行為最終發展成為了強迫癥,并開始對正常的社會生活產生消極影響,尋醫問診就很有必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