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讀《詩經(jīng)》,所以準(zhǔn)備順便寫些相關(guān)的賞析、解讀或者感想,大家有興趣的可以點個關(guān)注方便文章推送。《詩經(jīng)》是我國古代第一部詩歌總集,歷來備受重視,但因年代久遠,很多詩的真實內(nèi)容已不可考,故讀起來無法求速,又疏于筆桿,所以可能更新得沒有那么快,請大家保持耐心。另外大家有什么感興趣的也歡迎留言催更。
蒹葭
蒹葭蒼蒼,白露為霜
所謂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從之,道阻且長
溯游從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淒淒,白露未晞
所謂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從之,道阻且躋
溯游從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所謂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從之,道阻且右
溯游從之,宛在水中沚
譯文:
河邊蘆葦青蒼蒼,秋深露水結(jié)成霜
意中人兒在何處?就在河水那一方
逆著流水去找她,道路險阻又太長
順著流水去找她,仿佛在那水中央
河邊蘆葦密又繁,清晨露水未曾干
意中人兒在何處?就在河岸那一邊
逆著流水去找她,道路險阻攀登難
順著流水去找她,仿佛就在水中灘
河邊蘆葦密稠稠,早晨露水未全收
意中人兒在何處?就在水邊那一頭
逆著流水去找她,道路險阻曲難求
順著流水去找她,仿佛就在水中洲
一.詩旨眾說
《秦風(fēng)·蒹葭》是《詩經(jīng)》中深受讀者喜愛的篇章之一。此詩寫景凄清優(yōu)美,寫人虛無縹緲,全詩無一個“思”字、“愁”字、“求”字,但其中那思慕和惆悵之情卻表達的非常充分。詩中諸如蒹葭為何物雖然也有爭論(一說蒹即雚,指的是荻,荻是一種類似于蘆葦?shù)闹参铮缂刺J葦,故詩中蒹葭指的是沒有出穗的荻子和蘆葦;另一說則以為蒹葭是一個詞,指的是蘆葦),但于我們對詩中景象的理解影響不大。相比于名物,此詩的主題最為模糊?!耙寥恕本烤篂楹稳??竟讓詩人如此思慕,想見竟不得見!“伊人”所指為何歷來眾說紛紜,莫衷一是,這也是理解此詩的重點。
目前的教材多認為此詩愛情詩,主人公可以為男、為女,表現(xiàn)男女之間的思戀之情。而《毛詩序》以為“《蒹葭》,刺襄公也。未能用周禮,將無以固其國焉?!焙喍灾娬J為《蒹葭》是諷刺秦襄公不用周禮,故無法鞏固秦國的統(tǒng)治。因為我們現(xiàn)在研讀的《詩經(jīng)》最早版本就是毛詩,其他版本皆不傳,所以“未能用周禮”說在千年的經(jīng)學(xué)研究史上長期占據(jù)主流地位。在“未能用周禮”說上更進一步,認為此詩是求賢慕賢之作,這就是“求賢說”?!扒筚t說”雖主張求賢,但于何人所求之,所求者何人又是多有分歧?;蛞詾榍筚t者秦君也,或以為是秦地之賢人歸隱于斯,他賢懷之。此外,“懷人”說也大抵是從“未能用周禮”說引申而來,與“求賢”之說相似。日本學(xué)者白川靜則以為此詩是漢水上游祭祀女神的歌曲。而朱熹在《詩集傳》中說“言秋水方盛之時,所謂彼人者,乃在水之一方,上下求之而皆不可得。然不知其何所指也?!彪m然《蒹葭》詩旨至今都沒有統(tǒng)一的說法,但是這不妨礙我們從詩中獲得美的享受,有時候沒有答案也是一種美。另外值得單獨一說的是現(xiàn)在大多數(shù)學(xué)者認為”未能用周禮“之說屬于穿鑿附會之說,但如果加以細細分析,此說有其可借鑒之處。劉毓慶先生說,近代以來,很多學(xué)者往往對毛詩及漢儒有很大的偏見,對其說棄而不顧,另創(chuàng)一種新奇之說,以求驚世駭俗。漢儒在《詩經(jīng)》中很多說法較牽強、附會,但同時應(yīng)該注意到,漢代人對于周代民俗生活的了解遠比現(xiàn)在的我們要多,他們在某些方面自然比我們有較多的發(fā)言權(quán)。因此對于漢儒之說,我們應(yīng)該采取慎重的態(tài)度,無論對錯,應(yīng)盡量找到他們立說的理由。下面試以此態(tài)度來說說此詩的主題。
二.創(chuàng)作背景
據(jù)各家考之史傳,《秦風(fēng)》中的十篇作品,大致作于秦襄公八年(公元前770年)至秦康公十二年(公元前609年)這段時間,也就是大概在西周末至春秋時間范圍內(nèi),歷經(jīng)十代王,前后160余年,時間跨度為十五國風(fēng)中最長。《蒹葭》一詩產(chǎn)生的年代以現(xiàn)有的資料來看,其創(chuàng)作年代應(yīng)不晚于秦襄公之世。一個有力證據(jù)是有學(xué)者指出,《蒹葭》詩中“在水一方”與產(chǎn)生于秦文公時的《石鼓詩》第二首“于水一方”句型、句意一致,《蒹葭》極有可能產(chǎn)生于《石鼓詩》之前,或者是襲用了民間流傳的詩歌。但如果我們縱觀《秦風(fēng)》十篇,《車鄰》、《駟驖》、《小戎》、《無衣》皆明言“戎”事,《黃鳥》詳載秦穆公之葬,其他篇目如《渭陽》之“秦君送舅父”,《晨風(fēng)》之“棄賢或棄婦”,《權(quán)輿》之“哀嘆禮義今不如昔”等,都直接或間接地涉及與秦君的關(guān)系。由此可見《秦風(fēng)》的作者們均是熟悉“國之大事”者,且以上層人物的活動作為自己最關(guān)注的內(nèi)容和重點描寫對象。那么,《蒹葭》是否也屬于此類呢?目前來看,雖然沒有確鑿證據(jù),但是就其詩歌的語言、特色及所吟詠的內(nèi)容大致可以確定《蒹葭》非屬于民間歌謠,大概是一位具有高度文化修養(yǎng)的貴族或文人所作。故暫可認為《蒹葭》是秦襄公時期一位士大夫創(chuàng)作的政治詩。
三.主旨探析
西周末期,周王朝雖然有短暫的“宣王中興”,但是宣王晚年不聽勸諫,濫殺大臣,頻頻對外用兵,大多數(shù)以失敗告終。連年的征戰(zhàn)使國力消耗加劇,社會危機頻發(fā)。及至周幽王最終導(dǎo)致西周覆滅,周室東遷。東遷以后,周王朝管轄范圍大減,國勢衰微,周王朝龐大的宗法制度衰朽腐化,社會各種矛盾日益尖銳,社會的動蕩變革正改變著人們的命運。同期,由于天子無法擔(dān)任起天下共主的責(zé)任,各諸侯國互相攻伐、兼并,強大的諸侯開始稱霸,面對四夷侵擾則打著“尊王攘夷”的旗號來團結(jié)各路諸侯以自衛(wèi)。這個時期也即是春秋爭霸時期。宣王時期的秦國還只是周王朝的附庸國。公元前770年,周平王東遷洛邑,秦襄公因為出兵護送有功才始封為諸侯,秦國正式成為諸侯國。秦國世代居于西邊,常與戎狄等交戰(zhàn),封為諸侯國時,又正逢西周覆亡和周室東遷,所以,《秦風(fēng)》的作品應(yīng)受之重大影響。如《權(quán)輿》中主人公從當(dāng)初“夏屋渠渠(高樓大廈)”、“每食四簋(四簋即四盤菜)”到如今“每食無余”、“每食不飽”。詩中寫的是春秋時期,由于井田制遭到破壞,一位舊貴族日益沒落的真實寫照。《車鄰》中“今者不樂,逝者其耋(現(xiàn)在不及時行樂,人轉(zhuǎn)眼就老矣)”,“今者不樂,逝者其亡(現(xiàn)在不及時行樂,人轉(zhuǎn)眼就要死亡)” 的觀點是很具代表性的?!督K南》中“君子至止,錦衣狐裘。顏如渥丹,其君也哉?”則反映的是秦襄公封為諸侯后,秦國領(lǐng)地日益擴大,很多原屬周地中的居民都歸屬于秦國。這首詩當(dāng)為周朝遺民所寫,對于秦君的奢靡,表達了自身的不滿和不信任。《權(quán)輿》、《車鄰》和《終南》這三篇都與周朝東遷,一部分周地歸入秦地(特別是西周王畿范圍)??梢韵胍姡S多貴族,尤其是失勢或沒落的貴族,因各種原因無法隨平王東遷,這些人在亂世中受到?jīng)_擊也是必然。在秦國新的制度和文化習(xí)俗等方面的影響下,今與昔的巨大落差,長期下去,這些貴族的不滿情緒日益發(fā)酵。一部分人開始思想消沉,得過且過,及時行樂占據(jù)主流,如《車鄰》中的主人公。
有壓抑的情緒,必定要尋求釋放,除了及時行樂,還有一部分人雖因黑暗動蕩的現(xiàn)實而苦惱,卻并未沉淪。他們執(zhí)著地尋求西周全盛時期的輝煌,渴望政治清明,社會安定,國力強盛。他們渴求有一位明主,渴求一位像文王、武王那樣求賢若渴的明主,來改變這種現(xiàn)狀。求明主上可對國家作出貢獻,甚至扭轉(zhuǎn)社會傾頹的局勢,下可改善個人的命運。但是現(xiàn)實是天子昏庸,奸邪當(dāng)?shù)溃P(guān)心國事忠君為國者反被排擠,他們苦悶彷徨也是自然的事。所以《蒹葭》詩中,“伊人”應(yīng)是理想中的明君圣主,“溯洄從之,道阻且長,溯游從之,宛在水中央。”是其對理想的不懈追求及追求而不可得的結(jié)局。三章用比興從“白露為霜”的天黑未亮寫起,至“白露未晞”的早晨,最后“白露未已”的上午,它們對于景物的表達作用不大,更多的是為了突出隨著時間的推移而越來越迫切的心情。這與他們在黑暗中追求明主的心情是一致的。
在這樣的時代社會背景下,“求賢”、“招隱”等說法不通。任何時代都有賢臣隱士,西周末期,秦襄公還不至于找不到一個知周禮的賢人。且若是國君招賢人,不至于“道阻且長”,也不會有“宛在水中央”若隱若現(xiàn),若即若離的感受,只需舜受天下,賢人自然會得其道。此外,《詩經(jīng)》中《國風(fēng)》部分,是按地域劃分的,不同的地域各有其風(fēng)格特點?!肚仫L(fēng)》中都是慷慨凜冽之詞,唯有《蒹葭》一篇含蓄蘊藉,卻與《王風(fēng)》中的《黍離》、《大車》相似。因此,《蒹葭》當(dāng)為西周末期入秦地的落魄貴族或士大夫階層所作的一篇政治抒情詩,表達詩人欲求明君卻求進無路的苦悶迷惘又心有不甘的感情。
當(dāng)然從詩詞本意也可將其看作愛情詩來讀,雖然是浮于表面,但這不似“求賢”等說的牽強附會,光是詩中迷茫朦朧的景色和意境就足以讓人沉醉其中,這同樣也不失為一種美。
每日摘錄
石鼓詩
我來自東
零雨奔流逆涌
盈盈汁隰
君子既涉
我馬流汧
汧繄洎凄
丞土
駕言西歸
舫舟自廓
徒駢趠趠
惟舟以行
或陰或陽
極深以戶
出于水一方
烝徒遑止
其奔我以阻其乃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