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城市快節奏的生活讓“焦慮癥”不斷的走進大家的視野,焦慮感情、焦慮工作焦慮生活。當成年人的這種焦慮投射到孩子身上時,會出現什么情況呢?
香港TVB拍了一部紀錄片《沒有起跑線?》,給我們呈現出了香港家長在對待孩子教育這件問題上的“瘋狂”程度。
近幾十年來,父母們的育兒話題是“不要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如今卻驀然發現,港媽們已經要“贏在造人前”了!
紀錄片第一集就說到一個二胎媽媽lrene,她生第一個孩子的時候也是抱著讓孩子自由自在成長的想法所以沒有刻意去栽培孩子的一些技能,結果導致了兒子現在沒有幼兒園接收!
這下lrene慌神了,她不得不跟上“催促,逼迫孩子上各種興趣班以爭取能被有名的幼兒園錄取”的家長腳步。所以這次,她要讓自己還在肚子的女兒“贏在子宮里。”
更有甚者,贏在子宮里還不行,要贏在造人前。
這是一個由想要的結果推導出來的結論。
希望孩子進入好的大學→所以要選好的中學→因此要進一間好的小學→前提是能進好的幼兒園→在那之前要能進好的育嬰院→所以得排期造人。
那么問題來了,這些家長有問過孩子是否想要去上好的大學嗎?而且要進好的大學,是否只有“贏在造人前”這一條路?
01
也許家長們有思考過,也許沒有,因為這種看似強大且沒毛病的邏輯宛如潮水的方向,幾乎沒人能夠逆流而上。
所以我們可以看到,香港小朋友從出生開始到中考的軌跡大概是如下:
胎教的時候就開始聽英語,這樣子以后不容易抗拒英語;
上幼兒園是一天上兩間,晚上做作業做到10點多,興趣班也不多,大概就5、6個吧,包括但不限于樂器、游泳、舞蹈、武術、禮儀。
不要問中午休不休息,香港小朋友大概是沒有午睡這個概念的。
小學時候就更不得了了,別人的興趣班報10個,我們就報20個;
所以你以為報了芭蕾舞、豎琴、擊劍、游泳、日語、畫畫、面試班、餐桌禮儀你就可以高枕無憂了?
Too young too naive!
人家10歲的小哥哥已經在學編程了!
小學生日常的教學,兩文三語是標配就不說了,人家還能在英語課上接駁電燈。被邀請去體驗小學生一天生活的明星嘉賓,看完簡直是目瞪口呆。
男嘉賓陀螺一樣連軸轉了一天之后,早已疲憊不堪,直接在沙發上葛優躺,被小學二年級小朋友教做人。
這一場苦海,在中考過后,會有出現一條明顯的分水嶺,有些人會開始按照父母的意愿,或者遵從自己的內心選擇,繼續在這個苦海里浮沉,而有些人,因為前半段跑得過于用力,相當于在一場馬拉松的前半段用了短跑的速度來奔跑,對于后面的道路,已經無力前進,于是選擇了放棄。
02
所以,這些從小就收受到催促和逼迫的小孩子最后真的個個都能如父母所愿讀到好的大學嗎?
不管最后他們有沒有能如父母所愿,但是能夠肯定的是,在家長這樣的逼迫下,越來越多小孩子的童年快樂被埋葬。
以快樂為代價,贏在了起跑線上的孩子們,最后,就一定能贏在終點線了嗎?
現實中的家長本意想讓孩子能夠占據到比別人更好的資源,讓人生走的更輕松,卻不想過分沉重的期望和要求會成為孩子無法負荷的包袱,讓其越走越累,最后放棄。
父母“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厚望是可以被理解的,但是關于人生的道路以及起跑線的概念是不是被誤解了呢?
首先,人生不僅僅是只有讀書學習念好的大學這一條單行道可走;
其次,所謂不要輸在起跑線上”是個偽命題,不同背景的孩子,彼此的起跑線本就不一致,個體的差異也導致了起跑線的不一樣。
央視家庭情感教育紀錄片《鏡子》中的心理咨詢師說過這樣一段話,“我特別討厭那句話,‘不要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知不知道這句話害了多少人,特別是現在只有一個孩子的家庭。這句話其實是在偷換概念,它設定出來人生只有一條路,你必須按這條路去走,似乎這個地方才是終點。真是這樣的嗎?”
這分明是體育場上的競爭啊,這只有對劉翔是重要的,0.01秒就可以決出勝負,但是孩子人生的競賽是一場漫長的馬拉松,晚一點沒什么大不了,在人生這條長長的跑道上,對節奏的把控以及培養持久的耐力才是制勝法寶。
所以,家長們與其給孩子報各種各樣的興趣輔導班,倒不如認真想想孩子需要什么,陪伴、鼓勵、安慰、幫助、尊重,比一味通過剝奪孩子的天性和權利來達到揠苗助長的效果要好得多。理解孩子真實的內心世界,順應孩子的成長規律,才能讓孩子更好地成長。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