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抬頭(農歷二月二),又被稱為春耕節、農事節、春龍節,是中國民間傳統節日。“龍”是指二十八宿中的東方蒼龍七宿星象,每到仲春卯月之初,黃昏時“龍角星”(即角宿一星和角宿二星)就從東方地平線上出現,故稱“龍抬頭”。龍抬頭日處在卯月的驚蟄、春分之間,“卯”是干支歷十二地支之一,五行屬木,卦象為震。卯,冒也,萬物冒地而出,為生發之大象,代表著生機茂發,如《律書》中所云:“卯之為言茂也,言萬物茂也“。龍抬頭是中國古代農耕文化對于節令的反映,標示著陽氣自地底而出,春雷乍動、雨水增多、氣溫回升,萬物生機盎然,春耕由此開始。
元時期(亦有明清時說法)把“二月初二”稱為“龍抬頭”的日子,因農歷二月已進入仲春季節,“二月二”處在二十四節氣的“雨水”、“驚蟄”、“春分”之間。自古以來,人們在仲春“龍抬頭”這天敬龍慶賀,以祈龍消災賜福、風調雨順、五谷豐登。“二月二”既被定為“龍抬頭”節日,同時也是土地神的誕辰。南方”二月二“(古時為立春后第五個戊日)仍沿用祭社(土地神)習俗,如在浙江、福建、廣東、廣西等地區,既有類似龍抬頭節習俗,又有以祭社習俗為主的新”二月二“習俗,南方普遍奉祀土地神。
節日來源
“龍抬頭”的說辭,來自古老的天文學,上古時代人們根據日月星辰的運行軌跡和位置,把黃道附近的星象劃分為二十八組,俗稱“二十八宿”。“宿”表示居住。如果觀察月亮的運行,它基本上是每天入住一宿,待28宿輪流住完,大約一個月,所以稱“宿”。“二十八宿”按照東西南北四個方向劃分為四大組,產生“四象”:東方蒼龍,西方白虎,南方朱雀,北方玄武。在東方的7個宿分別叫做:的角、亢、氐、房、心、尾、箕七宿組成一個完整的龍形星象,人們稱它為“東方蒼龍”,其中角宿代表龍角,亢宿代表龍的咽喉,氐宿代表龍爪,心宿代表龍的心臟,尾宿和箕宿代表龍尾。在冬季,這蒼龍七宿都隱沒在地平線下,黃昏以后也看不見它們。驚蟄至春分間,黃昏來臨時,角宿就從東方地平線上出現了。這時整個蒼龍的身子還隱沒在地平線以下,只是角宿初露,故稱龍抬頭。仲春而抬頭,仲夏而升天,仲秋而潛淵。都是指這蒼龍7宿在天空的隱現變化,并非是真有一條動物之龍在變換。“仲春抬頭”是指仲春時期,角宿開始出現在天空,東方蒼龍初露頭角,即是龍抬頭。實際上說的是東方蒼龍星象的空間變化。
古時候,人們觀察到蒼龍七宿的出沒周期與一年農時周期相一致。春天農耕開始之際,蒼龍七宿在東方夜空中開始慢慢上升,最先露出的是明亮的龍首—角宿;夏天作物生長,蒼龍七宿高懸于南方夜空;而到了秋天,莊稼豐收,蒼龍七宿也開始在西方下落;冬天萬物伏藏,蒼龍七宿則隱藏于北方地平線以下。龍抬頭也預示著陽氣自地底而出,所以各種蟄蟲有感因此開始活動,對應節氣驚蟄與春分之間。在二十四節氣中,驚蟄反映的是自然生物受氣候變化影響而出現生長發育的現象。天象龍抬頭也被賦予多重含義和寄托,衍化成“龍抬頭節”、“春龍節”。因歷法變動,將陰歷“二月二”稱為龍抬頭,二月初二,從節氣上說,正處在二十四節氣的“雨水”、“驚蟄”、“春分”之間,在農歷二月已進入仲春季節。我國很多地方已開始進入雨季。中國民間認為龍是吉祥之物,和風化雨的主宰。因為”龍抬頭“,意味著結束冬眠、萬物生機盎然,昂首挺胸,揚眉吐氣的意思。故自古以來,人們在龍抬頭時節,會舉行敬龍祈雨、放生,以求一年吉祥豐收,并將龍抬頭時節作為一個納祥轉運的日子。就全國而言,由于地域不同,各地風俗也各有差異。二月初二與“龍抬頭”相關的的活動很多,但不論哪種方式,均圍繞美好的龍神信仰而展開,它是人們寄托生存希望的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