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小時候都在讀什么書?
我的媽媽告訴我,他們那個年代精神食糧特別匱乏,所以能看到一本好書都是求知若渴,廢寢忘食。他們看《林海雪原》、《鋼鐵是怎樣煉成的》、《歐陽海之歌》,這些都是經典書目。
我小時候看四大名著,看瓊瑤席娟,也看《機器貓》、《七龍珠》,《尼羅河的女兒》這種日本漫畫。和我們的父母比起來,環境更開放了,能涉獵的書目更豐富,也引入了不少國外資源。
那現在的孩子呢?我們家楠楠從小看繪本,有國外的《逃家小兔》、《好餓好餓的毛毛蟲》、《你看起來很好吃》,也有國內的《東方娃娃》,鮮艷的色彩,簡單的筆觸,打動人心的故事,讓孩子滋養心靈。
今晚吃飯時,飯桌上有個12歲的小姐姐,我們問她,現在你們都看什么書呢?她回答,看priest的,看墨香銅臭的書。長輩們都面面相覷,不知所云。所幸我因為追劇,也算是了解過網絡小說。小姐姐說的這兩位是比較出名的網絡寫手,都是出身于晉江文學網。priest的代表作是《鎮魂》、《天官賜福》、《有翡》;墨香銅臭的代表作是《魔道祖師》,后來被搬上了熒幕,也就是后來我們耳熟能詳的《陳情令》。這兩位寫手擅長寫架空的玄幻小說,他們連載的小說非常受歡迎,有一批忠實的書粉。影視公司見小說火爆,就買了版權拍成電視劇,再請上流量明星來當主角,自然吸引了無數粉絲。
這么看來,00后的年輕人和我們真的不一樣了。也許學校硬性規定的必讀經典書目,他們還是會看,但更吸引他們的是互聯網文化,看的都是網絡小說。
這和時代的特點有關,以前的作家都是爬格子,一筆一劃在紙張上耕耘。現在的作家都用電腦,噼里啪啦地在鍵盤上碼字。以前要讓大家知道你的作品,必須在雜志刊物上發表,或者讓出版社出書。現在有了互聯網,人人都是寫手,人人都是作家,作者和讀者的距離更近了。讀者習慣了在網上追連載,今天讀一章,明天讀一章,能在評論里和作者互動,甚至還能改變尚在孕育中的小說結局。作者出書的門檻也低了,只要不求有刊號,任何人都能出本子,出書。既然有書粉愿意買單,是否有名的出版社,是否有正式刊號又有什么所謂呢?
不能否認,網絡讀物也會有出色的作品,但就我所見,絕大部分還是快餐文化。許多網絡小說還是以架空的古代宮廷情節為主,遣詞造句也是網絡語言居多,通篇讀下來真正有價值可學習的內容幾乎沒有。
能流傳下來的經典之所以稱為經典,一定有它的道理:文以載道,它不但歷久彌新,而且常讀常新。許多歷史讀物,紅色書籍,給人以向上的精神,還有指導現世的意義。
現在的00后,10后,正處于思想形成,價值觀形成的重要時候,讀什么書,吸收什么知識,接納什么文化很關鍵。我想,學校和家庭作為孩子成長道路上不可或缺的左膀右臂,是時候要認真正視這個問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