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炎午小考(四)

? ? ? ? 四、《生祭文》解讀

? ?? 《生祭文》是王炎午的成名作,也是他唯一引起人們注意的作品。《生祭文》之所以引人注目,不是它闡發了什么高深的理論,也不是它展示了什么出色的文采。它之所以引人注目,僅僅是那驚世駭俗、匪夷所思的“速丞相之死”的寫作目的。逼迫和引誘他人自殺,無論古、今、中、外,都屬蓄意謀殺的重罪,都屬天理不容的惡行。王炎午為什么要冒天下之大不諱“速丞相之死”呢?

? ? ? 《生祭文》由兩部分組成。前一部分是一個引言,介紹作者與文天祥的關系和寫作《生祭文》前后的一些“軼事”。后一部分是祭文正文。本來,作為祭文,前一部分是不需要與正文放在一起的。放在一起,未免畫蛇添足。但《生祭文》不同,這段引言至關重要。沒有這段引言,《生祭文》就將默默無聞,王炎午也就無人知曉。有了這段引言,王炎午及其《生祭文》才會引人注目,廣為人知。

? ? ? ? 下面是《生祭文》的引言部分:

? ? ? ? 丞相再執,就義未聞。豪杰之見,固難察識。因與劉堯舉對床,感憐共賦嘆惜之。堯舉先賦曰:天留中子繼孤竹,誰向西山飯伯夷?予聞其下句義,則謂伯夷久而不死,必有飯之者矣!予謂向字尚有憂其饑而愿人餉之之意,請改作在字如何?堯舉然之。予以寂寥短章,不足以用吾情,遂不復賦。

? ? ? ? 蓋丞相初起兵,仆嘗赴公召,進狂言。有曰:“名公復毀家產,供給軍響,以倡仕民助義之心;請購淮卒,參錯戎行,以訓江廣烏合之眾。他所議論,狂斐猶多,慷慨憨愚,丞相嘉納。委帥機何見山進之幕府,授職從戎。仆以身在太學,父歿未葬,母病危殆。屬以時艱,恐進難盡忠,退復虧孝。感泣控辭,丞相憐而從之。獎拔之公,許養之私,丞相兩盡矣!仆以國恩為已負,于丞相之德則未報,遂作生祭丞相文,速丞相之死。堯舉讀之流涕。相與謄錄數十本,自贛至洪,于驛途、水鋪、山墻、店壁貼之。冀丞相經從時一見。雖不自揣量,亦求不負此心耳!堯舉名應風,黃甲科第,授建康軍判簽。與其兄堯咨文章超卓,為安成名士。

? ? ? ? ——王炎午《四庫全書·吾汶稿·卷四·生祭文丞相》

? ? ? ? 這段引言告訴讀者;王炎午與文天祥有過不一般的交往,有著不一般的私誼,有著不一般的親密關系。親密到什么程度呢?親密到他可以無所顧忌地叫文天祥毀棄家產、叫文天祥去死的程度!另外,為了達到讓文天祥速死的目的,王炎午還將《生祭文》謄錄了數十本,張貼在從贛州到南昌之間的驛站、碼頭上,以便讓文天祥看到。其決心之大、措施之周到,可見一斑。沒有這段文字,讀者就不可能知道他們的特殊關系和頗富傳奇的故事。

? ? ? ? 細讀這段引言,就會發現它漏洞百出,問題不少。

? ? ? ? 一、王炎午是怎么想到要寫這篇《生祭文》的?引言開頭說,作者與劉堯舉聊天,談到文天祥時,感慨嘆息。劉堯舉賦詩抒懷,王炎午表示短章不足以用情,言下之意是要寫一個長篇。至于是什么長篇,王炎午沒有說。由于這是《生祭文》的引言,讀者不難猜想,這個長篇應該就是《生祭文》了。不然,引言開頭寫那段話干什么?可是,接下來,王炎午把那段話完全拋開,毫無預警地冒出來“仆以國恩為已負,于丞相之德則未報,遂作生祭丞相文,速丞相之死”一說。讓人大出意外,驚詫莫名。這篇《生祭文》,到底是回應劉堯舉抒發感慨而寫,還是為了“速丞相之死”而寫?如果是后者,《生祭文》就與劉堯舉無關。引言就沒必要三次提到劉堯舉;如果是前者,卻突然說是為了“速丞相之死”,未免前言不對后語了。而他寫這篇《生祭文》的原因,還是說不清楚。

? ? ? ? 二、引言中說:“仆嘗赴公召,進狂言。有曰:名公復毀家產,供給軍響,以倡仕民助義之心;請購淮卒,參錯戎行,以訓江廣烏合之眾。他所議論,狂斐猶多,慷慨憨愚,丞相嘉納”。這段話的真實性非常可疑。當時的南宋朝廷,府庫充足,財政并不困難,根本不需要官員個人“毀家產,供給軍響”。文天祥實際上也沒有這樣做。文天祥在《紀年錄》中記錄了自己在吉安期間的活動:

? ? ? ? 四月,領兵下吉州,除權兵部侍郎,職任依舊。五月,丁祖母劉夫人憂,解官承重。六月,葬劉夫人,起復命下。七月七日,大軍發吉州。

? ? ? ? ——《文山先生全集·卷十七·紀年錄》

? ? ? ? 這段記錄表明,當時吉州一帶,社會基本上還是穩定的。人們該干嘛還是干嘛。私事公事,仍然按部就班地進行。王炎午往返汶源與吉州之間,沒有遇到什么麻煩和波折,也可以說明問題。當時江淮一帶,基本上都被元軍占領。叫文天祥到那里去“購淮卒,以訓江廣烏合之眾”,豈不是開玩笑?王炎午當著文天祥的面,把他招募的軍隊稱之為烏合之眾,可能嗎?因此,王炎午是不是提出過這兩個建議,很值得懷疑。就算他無知者無畏,當時提出過這樣的建議,文天祥會“嘉納”嗎?

? ? ? ? 三、引言中說:“獎拔之公,許養之私,丞相兩盡矣”。王炎午從來沒有擔任過官職,從來不是文天祥的幕僚,何來“獎拔之公,許養之私”?王炎午與文天祥非親非故,直到老死不曾往來,何來“丞相之德則未報”?引言中說:“仆以國恩為已負,于丞相之德則未報,遂作生祭丞相文,速丞相之死”。這句話令人驚愕不已。難道王炎午自己“國恩已負、私德未報”是文天祥的錯?文天祥必須以死來承擔這個責任?這是什么邏輯?世界上有這樣的道理?

? ? ? ? 四、根據“謄錄數十本,自贛至洪,于驛途、水鋪、山墻、店壁貼之。冀丞相經從時一見”推斷,《生祭文》的寫作時間,可以認為是在文天祥已經踏上北上大都的征途,尚未到達贛州之前這段時間寫的。但這個判斷,是建立在王炎午已經知道文天祥即將途經贛州、南昌,北上大都這個信息的基礎之上的。王炎午如果沒有掌握這個信息,就不存在“相與謄錄數十本”、“自贛至洪,于驛途、水鋪、山墻、店壁貼之”、“冀丞相經從時一見”等后續行為。問題是,王炎午當時得到了這個信息嗎?他是通過什么途徑得到的?

? ? ? ? 文天祥當年被從廣州送往大都,是一件軍政大事,屬于高度機密。了解具體情況的,只有元世祖忽必烈和張弘范等少數高層人物。隱居安福汶源里的一介平民王炎午,不可能即時獲得這個信息。

? ? ? ? 七百多年前的信息傳遞,只有口耳相傳和書信傳送兩種方式,都只能由人工來完成。贛州地處廣州與安福之間,距安福汶源近三百里,是廣州到安福的必經之地。就算文天祥啟程時,有人第一時間獲得了這個信息。當這個信息從廣州傳送到江西安福汶源里時,文天祥一行早就過了贛州甚至吉安了。王炎午即使想追都追不上,能在文天祥到達贛州之前,將祭文謄錄數十本,沿途張貼嗎?

? ? ? ? 七百多年前,贛江邊上的“驛途、水鋪、山墻、店壁”等建筑物,都建在洪水水位線以上,遠離江心航道。貼在這些建筑物上的《生祭文》,就算字徑大到三、四寸,坐在船上的人能看得到、看得清嗎?

? ? ? ? 要做到“相與謄錄數十本,自贛至洪,于驛途、水鋪、山墻、店壁貼之”,一要有人,二要有時間,三要有交通工具。還必須有足夠的速度。《文天祥年譜》記載:

? ? ? ? 張元帥遣都鎮撫石嵩護公北去。以四月二十二日行,五月二十五日至南安軍。二十八日至贛州,六月一日至吉州。初五日過隆興,十二日至建康。八月二十四日北行渡江,二十六日至揚州,九月七日哭母小祥于邳州。初九日至徐州,十五日至東平府,二十日至河間,二十一日至保定府,十月一日至燕。

? ? ?? 關于此行,文天祥自己也有記錄:

? ? ? ? 予四月二十二日離五羊,五月四日出梅嶺。至南安軍,鑰置舟中。予不食,擬至廬陵得瞑目。庶幾首丘之義云。

? ? ? ? ——《文山先生全集·集杜詩·至南安軍第七十八》

? ? ? ? 上述記載表明,文天祥一行,自贛州到南昌,總共才七八天時間。在短短的幾天時間里,要“謄錄數十本,自贛至洪,于驛途、水鋪、山墻、店壁貼之”,王炎午辦得到嗎?。

? ? ? ? 由此可知,文天祥北上大都途經江西時,王炎午不可能獲得這個信息,也沒有寫這篇《生祭文》。引言里所說的“相與謄錄數十本,自贛至洪,于驛途、水鋪、山墻、店壁貼之。冀丞相經從時一見”,根本就沒有發生過,純屬杜撰,不是事實。

? ? ?? 可見,引言里充滿了假話。

? ? ? ? 《生祭文》的正文又是如何呢?為了讓讀者一窺其全貌,這里轉錄正文的全文:

? ? ? ? 維 年 月 日,里學生,舊太學觀化齋生王鼎翁,謹采西山之薇,酌汨羅之水??藜烙谪┫辔纳较壬此乐`而言曰:鳴呼!大丞相可死矣!文章鄒魯,科甲郊祈,斯文不朽,可死;喪父受公卿組莫之榮,奉母極東南迎養之樂。為子孝可死;二十而巍科,四十而將相。功名事業可死;仗義勤王,使命不辱。不負所學可死;華元踉蹌,子胥脫走。丞相自敘幾死者數矣!誠有不幸,則國事未定,臣節未明。今鞠躬盡瘁,則諸葛矣!保捍閩廣,即田單即墨矣!倡議勇出,則顏平原、申包胥矣!雖舉事卒無所成,而大節已無愧。所欠一死耳!奈何再執,涉月逾時,就義寂寥?論者驚惜!????

? ? ? ? 豈丞相尚欲去耶?或以不屈為心而以不死為事耶?抑舊主尚在,末忍棄捐耶?果欲脫去耶?夫伏橋于廁舍之后,投筑于目嚯之余,于是希再縱求再生,則二子為不智矣!尚欲有所為耶?識時務者在俊杰。昔以東南全勢,不能解襄樊之圍。今以亡國一夫,而欲抗天下?況趙孤韜海,楚懷入關。商非前日之頑,周無未獻之地。南北之勢既合,天人之際可知。彼齊廢齊興,楚亡楚復,皆兩國相當之勢,而國君大臣固無恙耳!今事勢無可為,而國君大臣皆為執矣!臣子之于君父,臨大節,決大難,事不可為,則屈意忍死以就義。必不幸,則仗又以明分。故身執則勇于就義,當以呆卿張巡諸子為正。????

? ? ? ? 李陵降矣!而曰欲有所為,且思刎頸以見志,其言誠偽,既不可知,況形拘勢禁不及為者,十常八九。惟不刎,刎豈足以見志向?使李陵降后死他故,則頸且不及刎,志何自明哉?丞相之不為李陵,不待知者而信。奈何慷慨遲回,日久月積,志消氣餒,不陵亦陵。豈不惜哉?欲不屈而不死耶?惟蘇子卿可。漢室方隆,子卿使耳,非有復興事也,非有抗師仇也。丞相事何事?降與死當有分矣!李光粥討史思明,方戰,納刃于靴,曰:夫戰,危事也,吾位三公,不可辱于賊。萬一不利當自刎!李存勖伐梁,梁帝朱友貞謂近臣皇甫麟曰:晉,吾世仇也,不可俟彼刀鋸,卿可盡我命!麟于是哀泣進刀于帝,而亦自刎。????

? ? ? ? 今丞相以三公之位,兼睚眥之仇。投機明辨,豈堪在李光粥、朱友貞之下乎?屈且不保,況不屈乎?丞相不死,當有死丞相者矣!自死者義也。死于勢,死于人,以怒罵為烈。死于怒罵,則肝腦腎腸有所不忍言者矣!雖湯鑊刀鋸,烈士不辭,茍可就義以歸全。豈不因忠而成孝?事在目睫,丞相何所俟乎?以舊主尚在,未忍棄捐耶? 李升篡楊行密之業,遷其子孫于海陵,嚴兵守之。至男女自為匹偶,然猶不得死。周世宗征淮南,下詔安撫楊氏子孫。李升驚疑,盡殺其族!夫撫安本以為德,而反速禍!幾微一失,可不懼辭?王衍既歸,唐莊宗發三辰之誓,全其家族。未幾,信伶人景進之計,衍族盡誅!幾微之倚伏,可不畏哉?夫以趙祖之遇降主,天固巧于報德,然建共暫處。倨坐茍安。舊主正坐于危疑,羈臣猶事于骯臟。而聲氣所逼,猜疑必生。豈無李升之疑,或有景進之計。則丞相于舊主不足為情,而反為害矣!????

? ? ? ? 鼎翁,丞相鄉之晚進士也。前成均弟子員也。進而父沒,退而國亡!生雖愧陳東報汴之忠,死不效陸機入洛之恥。丞相起兵次鄉國時,有少年狂子,持緋贖,叫軍門。丞相察其憂憤而進之,憐其親老而退之。非仆也耶?痛惟千栽之事,既負于前一得之愚,敢默于后啟手啟足,非曾參乎?得正而斃,乃取童子之一言,血指慷慨,非南八乎?抗義遲回,終待張巡之一呼!進薄昭之素服,先元亮之挽歌,愿與丞相商之。廬陵,非丞相父母邦乎?趙太祖語孟昶母曰:“勿威戚行,遺汝歸蜀?!标颇溉眨烘?,愿歸太原,不愿歸蜀。契丹遷晉出帝,及李太后、安太妃于建州。太后疾,急謂帝曰:我死焚骨灰送范陽佛寺,毋使我為北地鬼也!安太妃臨卒,亦謂帝曰:當焚我為灰,向南飏之。庶幾,靈魂得返中國也!彼婦人,彼國后,一死一生,尚眷眷故鄉,不忍飄棄仇讎外國,況忠臣義士乎?????

? ? ? ? 人七日不谷則斃。自梅嶺以出,縱不得留漢廄而從田橫,亦當吐周粟而友孤竹。至父母邦而首邱焉!廬陵盛也,科目尊矣!丞相忠烈,合為一傳。舊主得老死于降邸,宋亡而趙不絕矣!不然,或拘囚不死,或秋暑冬寒五日不汗、瓜蒂噴鼻死、溺死、畏死、排墻死、盜賊死、毒蛇猛虎死。較一死于鴻毛,虧一簣于泰山。而或遺舊主憂,縱不斷趙盾之弒君,亦將悔伯仁之由我!則鑄錯已無鐵,噬臍寧有口乎?????

? ? ? ? 鳴呼!一節四忠,待公而六,為位其間,聞訃則哭!

? ? ? ? ——《四庫全書·吾汶稿·卷四·生祭文丞相》

? ? ? ? 祭文是悼念和頌揚逝者的業績、成就、品德、風范,寄托哀思的文章。致祭者的態度應該是誠懇而謙卑的。但《生祭文》對文天祥的生平事跡、文章道德、事業功績,幾乎一字未提。通篇看不到一字一句對文天祥的贊美和頌揚。相反,祭文中充斥著以師長的口吻對文天祥的教誨、訓斥和譴責。

? ? ? ? 祭文開宗明義第一句就是:“鳴呼!大丞相可死矣!文章鄒魯,科甲郊祈,斯文不朽,可死;喪父受公卿祖奠之榮,奉母極東南迎養之樂。為子孝可死;二十而巍科,四十而將相。功名事業可死;仗義勤王,使命不辱。不負所學可死。”

? ? ? ? 這就是說,有學問的人、文章寫得好的人、兄弟都考上進士的人、父親去世得到朝廷高官祭奠的人、母親享受到了孝道的人、二十歲中了狀元的人、四十歲當上了丞相的人、起兵勤王的人、不辱使命的人,都可以死,都應該死。這什么邏輯?如果王炎午的這些說法可以成立,文天祥以及許許多多的人,都早就應該死了,何須等到王炎午今天才來提醒?

? ? ? ? 祭文中說:“雖舉事卒無所成,而大節已無愧。所欠一死耳!奈何再執,涉月逾時,就義寂寥?論者驚惜!”王炎午認定,文天祥的所作所為盡管無可指責,于公于私、于國于人,可以問心無愧,但還是欠了一死。冤有頭債有主。文天祥的死債,究竟欠誰的?王炎午能給出答案嗎?

? ? ? ? 祭文中引經據典,連篇累牘,列舉了大量典故??此撇W多聞,實則牽強附會?;旧吓c文天祥其人其事搭不上邊,掛不上號。為節省篇幅,這里恕不一一剖析。王炎午列舉的人物,都不足以成為文天祥學習、仿效的楷模。文天祥已經用自己的行動,成了光耀史冊的道義上的典范。文天祥形象的高大,遠非王炎午所列舉的人物能夠比擬的。讓文天祥向這些人物學習、膜拜,只能貶低文天祥的偉大人格和光輝形象。

? ? ? ? 《生祭文》問世以后,真正認真讀過它的人不多。針對《生祭文》的實質性評論,更是寥寥無幾。筆者所看到的,有下列幾則:

? ? ? ? 近從其門人劉省吾得王鼎翁集,始見所謂《生祭文丞相》。既歷陳其可死之義,又反復古今所以死節之道。激揚奮發,累千五百余言。大意在速文丞相死國……故文丞相之死國,必不系于鼎翁之文。其文見不見,又不可知。而鼎翁之志,則甚可悲矣。

? ? ? ? ——揭傒斯《四庫全書·吾汶稿·吾汶稿序言》

? ? ? ? 他日從其門人劉君省吾得《吾汶稿》讀之,至《生祭文丞相》文,作而嘆曰:嗚呼!王鼎翁,宇宙奇士也。

? ? ? ? ——歐陽玄《四庫全書·吾汶稿·梅邊先生吾汶稿序》

? ? ? ? 及丞相被執,為生祭文以速丞相之死。既歷陳其有可死之義,又反復古今所以死節之道。累千五百言。

? ? ? ? ——李時勉《王炎午忠義傳》

? ? ? ? 炎午以《生祭文丞相》得名。然他文乃似里社餅肆中慶吊卷軸之語。晚以書干姚參政、貫學士,自比于爨下之焦尾,若惟恐其不己知者。志父之墓,又必于當世顯者是求。此數端,皆所未喻集中。惟《張尉舊祠堂記》頗佳,不減羅鄂州《社壇記》,存此一篇足矣。

? ? ? ? ——王士禛《居易錄·卷十二》

? ? ? ? 揭傒斯、歐陽玄的評論,是他們應王炎午門人的請托,給《吾汶稿》寫的序言中說的。自然有“美言幾句”的考量,具體評論時,不便實話實說,只好顧左右而言其他。李時勉的《王炎午忠義傳》,是應王炎午的后人請求而寫的。他的評論,只是照抄揭傒斯的原文,說了等于沒有說。從他們三個人的全文來看,他們都沒有認真讀過《吾汶稿》,也就說不出一個所以然來。只能撇開《生祭文》,說一些空對空的大道理。真正認真讀過《吾汶稿》的,是清朝的王士禛。王士禛只籠統地從寫作技巧的角度談《吾汶稿》中作品的優劣。對《生祭文》沒有評論。上述評論表明,《生祭文》無論是藝術價值還是思想價值,都沒有什么值得贊揚的地方。如此平庸、且漏洞百出的《生祭文》,卻廣為人知,其原因也就不言自明了。

? ? ? ? 那么,王炎午有沒有獲得過文天祥北上大都的信息呢?他是通過什么途徑獲得的?《生祭文》究竟是什么時候撰寫的?我們不妨到《文山先生全集》和《文天祥年譜》中去尋找答案。

? ? ? ? 《文天祥年譜》記載:

? ? ? ? “至元二十年(1283年,),公柩歸至故里。時弟璧任臨江路總管兼府尹,辦喪事?!?/p>

? ? ? ? “至元二十一年(1284年),葬公富田東南二十里鶩湖之原。葬師則吉水王仁山也。升廬墓三年?!?/p>

? ? ? ? “元貞大德間(1295—1307),其鄉人搜訪,編為前集三十二卷,后集七卷,世稱道體堂刻本。書中原跋九條,并詳載本事,頗可以資考證。江西副使陳價,廬陵處士張祥先后刻之。附以前錄(《指南錄》)一卷,后錄(《指南后錄》)二卷?!?/p>

? ? ? ? 上述記載表明,文天祥去世的第二年,靈柩回歸故里,第三年,在時任臨江知府的弟弟文璧的操持下,隆重下葬。文天祥的故事與傳聞,從此開始在社會上流傳。同屬吉州府的王炎午,多少有所耳聞。文天祥的文集出版以后,王炎午讀到了文天祥的詩文和傳記,從而進一步知道了文天祥當年奔赴臨安以后,還有過抗元、被俘、北上、囚禁、就義等經歷。如果說,社會上的傳聞可能加油添醋、真假難辨的話,那么,讀了文天祥的著作和傳記之后,王炎午對文天祥曾經乘船北上等件事,就深信不疑了。此時的文天祥,頭頂忠臣、烈士、詩人、政治家、民族英雄等桂冠,光芒四射,受到人們的廣泛崇敬,成了一個香餑餑。不少人因而紛紛與他攀親搭故,以能成為他的親朋好友而引以為榮。王炎午不失時機地加入到了這個隊伍之中。他挨不上親戚的邊,只能把自己打扮成文天祥的“友”、“諍友”。而把自己打扮成文天祥的“摯友”、“諍友”的最佳方法,就是編一些帶有傳奇色彩的故事。怎么編呢?王炎午于是想到了撰寫《生祭文》這個奇招。以“不經意”的方式,把故事穿插到祭文中去,既顯得自然,又避免了自我炒作的弊病。王炎午的創意,看來確實不錯,前無古人,后無來者。

? ? ? ? 由此可知,王炎午是在閱讀了文天祥的著作和傳記以后,才真正知道文天祥曾經乘船北上這件事的。王炎午知道這件事的時間,不是文天祥北上的那一年(1279年),而是在文天祥去世十多年之后的1300年前后?!渡牢摹肪褪窃谶@個時候寫的。其時,文天祥去世已二十來年,王炎午已年近五十歲。

? ? ? ? 細讀《生祭文》,其中的一些文句,明顯有著《指南錄》、《指南錄序》、《集杜詩》相關文章的痕跡。比如“丞相自敘幾死者數矣”這句話,就是對文天祥《指南錄后序》一文內容的概括。文天祥在《指南錄后序》中說:

? ? ? ? 嗚呼!予之及于死者,不知其幾矣。詆大酋,當死;罵逆賊,當死;與貴酋處二十日,爭曲直,屢當死;去京口,挾匕首以備不測,幾自剄死;經北艦十余里,為巡船所物色,幾從魚腹死;真州逐之城門外,幾彷徨死;如揚州,過瓜洲揚子橋,竟使遇哨,無不死;揚州城下,進退不由,殆例送死;坐桂公塘土中,騎數千過其門,幾落賊手死;賈家莊幾為巡徼所陵迫死;夜趨高郵,迷失道,幾陷死;質明,避哨竹林中,邏者數十騎,幾無所逃死;至高郵,制府檄下,幾以捕系死;行城子河,出入亂尸中,舟與哨相后先,幾邂逅死;至海陵,如高沙,常恐無辜死;道海安,如皋,凡三百里,北與寇往來其間,無日而非可死;至通州,幾以不納死;以小舟涉鯨波,出無可奈何,而死固付之度外矣!嗚呼,死生晝夜事也。死而死矣,而境界危惡,層見錯出,非人世所堪。痛定思痛,痛何如哉!

? ? ? ? 予在患難中,間以詩記所遭。今存其本,不忍廢,道中手自抄錄。使北營,留北關外,為一卷;發北關外,歷吳門、毘陵、渡瓜洲,復還京口,為一卷;脫京口,趨真州、揚州、高郵、泰州、通州,為一卷;自海道至永嘉,來三山,為一卷。將藏之于家,使來者讀之,悲予志焉。

? ? ? ? ——《文山先生全集·卷十三·指南錄·指南錄后序》

? ? ? ? 王炎午如果沒有讀過《指南錄后序》,就不可能未卜先知,寫出這句話來。又如“自梅嶺以出,縱不得留漢廄而從田橫,亦當吐周粟而友孤竹,至父母邦而首邱焉”等句,顯然出自文天祥《指南后錄·卷一·南安軍》一詩的詩意:

? ? ? ? 梅花南北路,風雨濕征衣。出嶺同誰出?歸鄉如此歸!山河千古在,城郭一時非。餓死真吾志,夢中行采薇。

和《集杜詩·過臨江第八十三》的序言:

? ? ? ? 予念既過鄉州,已失初望。委命荒濱,立節不白。且聞暫止金陵郡,出坎之會,或者有隕自天,未可知也?!酥凝R之心事,由其獨處荒山,故知行其志耳。

? ? ? ? 這就充分說明,王炎午寫作《生祭文》時,已經讀過《指南錄》和《集杜詩》。而《指南錄》、《集杜詩》是文天祥去世十多年之后才問世的。

? ? ? ? 至此,我們終于明白了王炎午為什么敢冒天下之大不諱“速丞相之死”的原因。這是因為王炎午寫作《生祭文》時,文天祥已經去世多年,再逼迫他死一次,在道義上不會受到太多的譴責和追究。相反,他的驚世駭俗之語,卻可以起到一鳴驚人的轟動效果。

? ? ? ? 最后,我們可以給王炎午作一個簡要的總結:

王炎午是江西省安??h洲湖鎮汶源村人,出生于宋淳祐十二年(1252年),元泰定元年(1324年)去世,享年73歲。王炎午在咸淳十年(1274年)22歲時,經過考試,入讀太學,成為一名外舍生。翌年因父親去世,在家丁憂。下一年,南宋滅亡,太學關閉,王炎午的學業終止。咸淳十一年(1275年),文天祥在吉州募兵勤王,王炎午曾經赴吉州謁見文天祥。其時王炎午23歲,文天祥40歲。文天祥想將他留置幕府,被他謝絕。后隱居汶源村,終身未仕。王炎午與文天祥不是同學,不是同僚,也談不上是朋友。王炎午有《吾汶稿》傳世,收錄于《四庫全書·集部四·別集類三》中。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剝皮案震驚了整個濱河市,隨后出現的幾起案子,更是在濱河造成了極大的恐慌,老刑警劉巖,帶你破解...
    沈念sama閱讀 227,702評論 6 531
  • 序言:濱河連續發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現場離奇詭異,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過查閱死者的電腦和手機,發現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閱讀 98,143評論 3 415
  • 文/潘曉璐 我一進店門,熙熙樓的掌柜王于貴愁眉苦臉地迎上來,“玉大人,你說我怎么就攤上這事?!?“怎么了?”我有些...
    開封第一講書人閱讀 175,553評論 0 373
  • 文/不壞的土叔 我叫張陵,是天一觀的道長。 經常有香客問我,道長,這世上最難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開封第一講書人閱讀 62,620評論 1 307
  • 正文 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辦了婚禮,結果婚禮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還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們只是感情好,可當我...
    茶點故事閱讀 71,416評論 6 405
  • 文/花漫 我一把揭開白布。 她就那樣靜靜地躺著,像睡著了一般。 火紅的嫁衣襯著肌膚如雪。 梳的紋絲不亂的頭發上,一...
    開封第一講書人閱讀 54,940評論 1 321
  • 那天,我揣著相機與錄音,去河邊找鬼。 笑死,一個胖子當著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內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決...
    沈念sama閱讀 43,024評論 3 440
  • 文/蒼蘭香墨 我猛地睜開眼,長吁一口氣:“原來是場噩夢啊……” “哼!你這毒婦竟也來了?” 一聲冷哼從身側響起,我...
    開封第一講書人閱讀 42,170評論 0 287
  • 序言:老撾萬榮一對情侶失蹤,失蹤者是張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劉穎,沒想到半個月后,有當地人在樹林里發現了一具尸體,經...
    沈念sama閱讀 48,709評論 1 333
  • 正文 獨居荒郊野嶺守林人離奇死亡,尸身上長有42處帶血的膿包…… 初始之章·張勛 以下內容為張勛視角 年9月15日...
    茶點故事閱讀 40,597評論 3 354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戀三年,在試婚紗的時候發現自己被綠了。 大學時的朋友給我發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飯的照片。...
    茶點故事閱讀 42,784評論 1 369
  • 序言:一個原本活蹦亂跳的男人離奇死亡,死狀恐怖,靈堂內的尸體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詐尸還是另有隱情,我是刑警寧澤,帶...
    沈念sama閱讀 38,291評論 5 357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島的核電站,受9級特大地震影響,放射性物質發生泄漏。R本人自食惡果不足惜,卻給世界環境...
    茶點故事閱讀 44,029評論 3 347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處隱蔽的房頂上張望。 院中可真熱鬧,春花似錦、人聲如沸。這莊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開封第一講書人閱讀 34,407評論 0 25
  • 文/蒼蘭香墨 我抬頭看了看天上的太陽。三九已至,卻和暖如春,著一層夾襖步出監牢的瞬間,已是汗流浹背。 一陣腳步聲響...
    開封第一講書人閱讀 35,663評論 1 280
  • 我被黑心中介騙來泰國打工, 沒想到剛下飛機就差點兒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東北人。 一個月前我還...
    沈念sama閱讀 51,403評論 3 390
  • 正文 我出身青樓,卻偏偏與公主長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敵國和親。 傳聞我的和親對象是個殘疾皇子,可洞房花燭夜當晚...
    茶點故事閱讀 47,746評論 2 3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