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美劇《黑帆》,拋開部分角色設定轉變生硬問題,其關于角色的設定非常有趣。
劇內的角色,與過往多數美劇那種特定形象設定的角色不同,他們不是徹底的黑或白,更不是融合后的灰。許多角色都有非常明顯的缺點與不足,而且這種缺點是無法被忽視的。但同時他們又具備一些人類優秀的特點,而這種獨特的品質同樣無法被缺點所掩蓋。比如無腦莽撞的韋恩,他對愛情與友情的追求總是讓人難以忘懷;比如視下屬如草芥的弗林克,他在逆境中對自己堅定不移的信任總能讓人敬佩不已。
在看劇的同時我想到,很多時候我們無法拒絕一些人/事/物,僅僅只需要它的某個優點足夠出色,我們就包容其不足,而那種各方面沒有缺點,但也沒有亮點的東西,是無法得到人們的關注與好感。
盡管我們都追求優秀和完美,但現實生活中,我們總需要面對取舍。人們會喜歡獨特的不完美還是平庸的完美呢?答案非常明顯。
這讓我想到過去很多項目都是需要我們建立一套指標,再通過指標來進行產品考核。這其實蘊含了一種假設前提,指標的數據都是我們應該考慮的,一旦指標不及格就代表產品的失敗。但這真的合理嗎?市場上,平庸而完美的產品,可以在指標上得到不存在短板的結果,但往往一些有短板的產品憑借其獨特性能在市場上取得壓倒性的成績。比如微視的失敗與快手的成功,一定程度反映了這種現象。
當然我不是否定指標的價值,而是想我們應該有種超越指標去看待問題的角度。不要因為指標上的勝負去沾沾自喜,而更多需要保持探索的熱情,去尋找產品獨特的靈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