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部幾個小時就可以帶你體驗跨越人生幾十載長河的偉大紀錄片,8個七年,讓你領略人生百態,體驗生活酸甜苦辣。
1964年,著名導演邁克爾·艾普特,保羅·阿爾蒙德還是剛入行沒多久的小伙子,他們決心拍一部反映英國人和西方人文的記錄片,于是在英國各地的學校采訪并最后挑選出了14名7歲小孩進行拍攝并跟蹤記錄他們的生活軌跡,并此后每隔七年再進行一次拍攝和記錄。
到今天為止,這個記錄系列從1964年開始的7歲篇,已經完成了14歲篇,21歲篇,28歲篇,35歲篇,42歲篇,49歲篇和56歲篇的拍攝。
每看一個七年,就迫不及待在期待下一個他們的七年會是如何,因為這強烈的好奇心,11集一口氣在周六下午看完,我也非常期待他們的下一個七年,我也發現人類的好奇心似乎并不會隨著年齡的增長而減退。
我們生活中幾乎沒有人能夠如此清晰地去觀察和記錄自己的每一個人生七年,這也是這部記錄篇存在的意義,它讓人可以更好的的從側面去反思自己的人生和腳下的選擇。
片中的14個孩子,來自于不同的家庭背景和社會圈層,
富家三公子:John、Andrew和Charles,他們是典型的精英家庭的子弟,七歲的時候看他們的穿著和發型都是整整齊齊,非常有小紳士風范,一路私立學校,人生旅途一路按照自己設定的目標高歌猛進,毫不含糊。不過其中的Charles在高考中并沒有考上自己理想中的牛津,21歲之后也再也沒有回歸熒幕,不知道是否和考大學有關,當時觀看的時候還是有點遺憾的,即使直到,現在也非常期待他可以在接下來的7年可以再次回歸。
富家千金:Suzy,節目唯一的富家女,7歲的時候就過著優渥的生活,課余時間是跳芭蕾舞,學鋼琴,不過14歲的時候說這個節目沒有任何意義,還一度擔心她后面會退場,結果很意外的是,她一集都沒有落下,讓我們看到更全面飽滿的人生狀態,還是為她點個贊吧。
倫敦東區平民三姐妹:Sue、Jackie、Lynn,普通的家庭出省,高中畢業后進入的是非常普通的職業學校,結婚都很早,成年的生活也是雞零狗碎,她們似乎對人生沒有太明確的目標,只是像很多普通人一樣,被動的接受生活,過著普通平凡的生活。
來自于中產階級家庭:Bruce,Peter,Neil,來自于老工業重鎮利物浦,這其中最令人感到唏噓的就是Neil,7歲的時候看到的他是感覺是最可愛的一個小男孩,眼睛很大眼神很明亮,超級卡哇伊,14開始就感受到了長偏了方向,也透露出對生活厭倦的情緒,然后人生一直都未進入正常軌道,人到中年患有嚴重的抑郁癥,最后靠政府救濟金生活,卻告訴導演自己過得很好,其實還是很佩服其勇氣,這樣負重前行的生活還能坦然的出現在每一集的記錄片中,換做是自己,真的去面對這一切嗎?也許,生活是自己的,如人飲水冷暖自知,只要自己能接受自己選擇生活的狀態,每日能心安,那也沒有什么不好
來自于于倫敦東區的:Tony, 天生的樂觀派,雖然都是小小平凡的職業,卻也可以被其成為夢想,永遠不會為打翻的牛奶瓶哭泣
尼克出身于約克郡的偏遠農村家庭:Nick,從他的身上看到了知識改變命運,要打破階級的枷鎖,為讀書不破!
福利院長大的,來自社會底層:Symon和Paul,他們在沒有父母的庇護下長大,最大的印象就是人窮卻生了很多孩子,終其大半生似乎都過得很辛苦,隨著7年的遞增,每次出鏡,隔著屏幕都能感到他們生活的艱難氣息。
說說自己的感受,看完這部唱片心中的感覺五谷雜陳,人的命運似乎從一開始是設定好的, 大部分情況下,你的家庭,你的出生,你的性格,就決定了你一輩子會過什么樣的生活,會成為一個什么樣的人!
所得部分感悟:
1、要想讓孩子將來能有一個好一點的人生,一定要為孩子營造一個幸福的家庭氛圍,破碎的家庭給孩子帶來的不僅僅是陪伴的缺失,更多的是對其性格缺陷造成終生的影響!
2、窮人似乎從小就沒有目標,他們得過且過,永遠都是被動地接受生活的安排,這種生活注定不會有期待可言,所以終其一生始終掙脫不了窮人的枷鎖。
3、知識改變命運,這個的確是放之四海而皆準!
4、一個人的身材和體重和階級有關,越窮越胖,越不注重自己的個人形象的打理,精英階層則會更好的管理自己的一切,包括自己健康,皮膚和體重。
5、當自己太年輕還不懂得判斷的時候,最好不要結婚,最好等到自己成熟到可以掌控生活在去選擇一個對的人組建家庭。
6、婚姻的幸福似乎和知識水平貌似沒有太大關系,更多是否遇到一個合適的人,和自己的情商性格關系更大。
7、給孩子留再多財產都不如給孩子最好的教育,唯有知識這個東西是不能被搶到的,可以讓孩子享受終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