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家勿信“兼聽則明”
文陳講運
貞觀二年,太宗問魏征曰:“何謂為明君暗君?”征曰:“君之所以明者,兼聽也;其所以暗者,偏信也。“《詩》云:‘先民有言,詢于芻蕘。’昔唐、虞之理,辟四門,明四目,達四聰。是以圣無不照,故共、鯀之徒,不能塞也;靖言庸回,不能惑也。秦二世則隱藏其身,捐隔疏賤而偏信趙高,及天下潰叛,不得聞也。梁武帝偏信朱異,而侯景舉兵向闕,竟不得知也。隋煬帝偏信虞世基,而諸賊攻城剽邑,亦不得知也。是故人君兼聽納下,則貴臣不得壅蔽,而下情必得上通也。”大體意思就是說,多方面聽取意見才能辯明是非得失,只聽一方面的意見,就信以為真,往往要做出錯誤的判斷。
近日,筆者在讀吳兢的《貞觀政要》時,看到以上這段話不禁浮想聯翩,兼聽真的則明么?
腦海中浮現接觸企業家的一幕幕,不少企業家為了避免少走彎路或者避免決策錯誤,總是會找很多人來交流討論,結果發現還是浪費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財力,錯過了很多機會,不停地扼腕嘆息:若是當初采取另外策略,今天就完全不同了,可以說企業有著翻天覆地的變化。2010年,我們團隊進駐浙江某太陽能企業時,該企業老板對我們寄予了很大希望,一番溝通之后,甚是興奮。產品策略、市場開拓策略、營銷策略等方面都很認同,并大力支持團隊去放手拼搏。營銷團隊在前線開拓市場一周后回來總結,該企業家在廣泛聽取有關專家的意見后,堅定地動搖了:我們產品價格必須在提高,否則沒有錢賺。市場開拓和相關營銷費用適當壓縮等等。當時該企業的產品價格與品牌完全不匹配,價格相當于高端品牌的,而品牌知名度和市場支持力度不高。經過一番討價還價,大家最終達成一致意見。沒多久,再次出現類似情況,該企業家表示某某專家認為我們企業在諸多方面不足,嚴重地浪費時間和金錢……
該企業家兼聽了,為何導致人心渙散,企業經營再度陷入困難。其實,對于一件事或者企業來說每個人都會有自己的觀點,每個觀點都有自己的道理,否則,對方是不會表達出來的。事后仔細分析,筆者以為兼聽很有必要,廣泛聽取各方面的意見和建議,這讓人更能看到未來的發展,更有利于決策。但兼聽僅僅是前提,更為重要的是決策。僅僅兼聽沒有判斷和思考,就盲目作出決策,這比偏信自己的觀點或者做法更為可怕。聽的時候,感覺每個人講的都十分有道理,就不假思索地拿過來,結果可想而知。這讓我想起了中學時候學的《拿來主義》:“我們要運用腦髓,放出眼光,自己來拿!”
不要輕易相信專家,應該拿來的同時進行消化吸收。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教授菲利普·泰特羅克(Philip Tetlock)從20世紀80年代初開始,先后對284名學者、專家及其他預言者做出的27,451項預測進行了核驗。這項研究頗為復雜,但其結論可以簡單地概括為六個字:專家一敗涂地。“我們總是認為知識能夠提高我們的準確性,但是,出乎我們意料的是,當知識增加的時候,其邊際收益是遞減的,而且,當知識太多的時候,反而會妨礙我們的預測。”……在一個快速變化、難以預測的世界里,追求全部知道的本能是致命的。
很多企業家總是很膜拜所謂的專家,但是要知道真正了解市場變化最前沿信息的是很多一線人員,加上市場變幻莫測,真正要解決問題,并不是所謂的專家憑借知識來臆測的解決方案。記得當時,為了更好地解決公司的問題,該企業請來了一位具有MBA學歷的高管,一上來就采取市場營銷人員無底薪制,大家可以靠高提成來獲取高回報。關鍵是市場營銷人員是否接受,即使接受了能否如其所說那樣獲得高薪呢。結果不到一個月就下課啦。
由此可見,企業家僅僅兼聽還不夠,必須結合自己的經驗和視角,準確地作出判斷,這樣才會兼聽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