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你對成功的渴望,并沒有想象中那么強烈”。
“永遠是最后一個離開公司的人,下班再累也堅持讀五頁書,節假日不是進修就是在進修的路上,每天都會了解行業內的最新趨勢,堅持和業內大牛定期溝通交流,我怎么可能不是真的想成功?” 這是今天從Linkedin上看到一句話。
在邁克爾.喬丹的傳記“Playing for keeps"這本書里提到過一個小故事。
有一位教練在一次籃球賽上看到賽場上的九個球員都在“例行公事”,而只有一個孩子在全力以赴。
這位教練看他打得那么拼命以為這個球隊正以1分落后,而比賽還有兩分鐘結束。然后他扭頭看了一眼記分牌,發現他的球隊落后20分,而比賽還剩下一分鐘!
這個孩子就是喬丹。
2.
工作中,身邊總有一些人,看到別人做出的成績時,非常羨慕,摩拳擦掌感覺自己也要做出一翻成績以證明自己的實力,一旦真正負責項目的時候,發現了很多的問題與困難就不知不覺的選擇放棄。
同時,還會給自己一些安慰的理由,自己不喜歡做這個不適合做這個,可能喜歡的是另外的一份工作,即使換到了另外的一個崗位上,結果還是驚人的相似。
另外有一些新來的同事,剛畢業的學生,看到同事做出的創意策劃案,落地執行后的完美驚人效果,頓生崇拜,感覺到自己的未來一片光明,但自己嘗試獨立操作的時候,卻總是很難做出一份完整的方案。
原因在于,我們只是看到了別人現在很熟練的完成一個方案的撰寫,卻沒有看到,他曾五年如一日的每天加班工作學習,整理資料,對負責的每一個案子都進乎于完美的追求。而作為新人,沒有你的師傅努力,又如何能夠實現超越呢。就像一句話,比你有錢、有地位、比你聰明、有能力的人,比你還努力。
3.
前些日子,一個校招生文案提到一個問題,就是除了抒情類的文案,其他風格都不是他擅長的,該如何是好?
這還有什么可想的嗎,想繼續做文案嗎,想,就去練唄,不想,就換工作唄,這么簡單的事,根本不需要糾結。
我喜歡比較直接的表達觀點,不喜歡拐彎抹角,那樣即是浪費大家的時間,對別人的思路也可能會造成迷惑,因為你說的話,會讓人誤解,是做對了呢,還是做錯了呢,有問題就直接提出來,方法給你,想就去做。
又比如,有一次一個人在微信群里說了一句話,說自己經歷了一個項目收獲很大,可以寫上千字的總結。我直接回復,你可以每天都寫上千字的總結,來思考自己一天的收獲,這樣會有更多的收獲,然后就不知道有沒有然后了。
4.
想一想,有沒有經常聽到身邊的人說,想要減肥、想要跑步、想要讀書、想要寫作、想要賺錢、想要太多太多,然后一說到行動,或實現的方法的時候,就不再繼續了呢,當然這也很合理,成功的路上并不擁擠,很少有人持續下去……
認真的問一下自己,是不是你對成功的渴望,并沒有想象中那么強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