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一點都不擅長寫游記。這次突然想為之寫點什么,也算是紀念我這難得的說走就走了的旅行。
少林寺
洛陽,嵩山,少室山,少林寺。
天公有點不太作美,有點陰,還有點冷,卻也擋不住游客的熱情。成山成海的人在少林寺里擁簇著,笑談著,觀賞著。這座千年古剎經過歲月或殘酷或溫柔的洗禮,依舊生機勃勃。
在演武場觀看了少林英雄會的表演?!疤煜鹿Ψ虺錾倭帧保鳛橐粋€一心希望能夠學武,然最終連個花拳繡腿都算不上的我來說,對少林寺功夫的佩服從小就扎根了。臺上高低年紀不同的小和尚十八般武藝,各類拳法展示,引來陣陣掌聲。忽而就覺得有點失落,這表演怎么看著和雜技體操之類都有些類似呢?或許我們這般的游客還不足以見識到真正的少林功夫,又或許是因為表演本身需要,與功夫是不同的?
散場后,聽到旁邊有人在評論,這少林寺越來越沒落了,也不知道幾百幾千年之后還有沒有……聲音漸漸不聞。古址景區的日漸商業化一直是一個爭論不休的話題。在“與時俱進”的大浪潮下,不商業化跟不上時代的腳步,商業化了又讓那些不可復制的魅力漸漸消散。要雙面去看問題,得到的卻是各自都有道理的結論。兩全其美,絕大多數只是想象和理論,少數里的大多數又有偶然的成分存在。世人要強求,還得繼續探索和努力。
不過這也只是一瞬間的想法。就像那一年去平遙,看見熱鬧非凡的古城,還沒來得及感慨,看到滿城歡樂的笑臉,有游客的,還有當地人的,也就拋開了那些尚未形成的思緒。歷史總會變遷,多少奇跡在時光里湮沒,消失不見,每個階段總會有不一樣的風景,誰是誰非又能如何評斷呢?
于是繼續前行,去往下一站目的地三皇寨??上r間的關系,沒能走到最頂端,無緣得見三皇行宮,只記錄了沿途的山光水色作為安慰補償。
龍門石窟
這一次,是真正一個人的旅行。人太多,排隊買票時間長短不一,回過神來已經和同伴走散了,在剛進門的賓陽三洞處被擠得動彈不得的人群嚇到了,勉強擠了幾米,實在是覺得沒有希望,艱難地退了回來去往下一個洞窟。
這是一場真正的視覺盛宴。每一個石窟的佛像,都是精雕細琢的藝術品。保存完好的,可以清晰地看到頭頂的發飾細紋,身上綴珠彩帶的條理。每一個細節,都力求極致。實在是難以想象在當時的背景條件下,如何能在偌大的山體巖石上,雕鑿出這樣巨作。不過想想也許也不是那么難,虔誠的信徒與工匠,一刀一刻,經年累月,水滴石穿,終得善果。
相機在剛進入石窟景區不到二十分鐘就沒電了,忘了帶備用的電源,于是這次也是一場純粹觀賞的旅途。可惜的是,石窟里有不少的空洞,很多石像遭到損毀,雕刻的文字更是幾近消失殆盡,不見當年盛景全貌。有點小小的擔心,天災人禍的損害,再加上時間本身的損耗性質,不知道后世是否還能觀得這前人的智慧結晶,而不是只能從書中知道有這么一副巨作曾經存在過,而當世的我們,又能留下什么奇跡的景觀讓后人瞻仰呢?
麗景門-老集
老集給了我意想不到的驚喜。當領隊說它有點像南鑼鼓巷的時候,沒有抱太大的期望。不知是不是小市民思想習慣了,對于南鑼鼓巷其實是有點不太喜歡的,太多的商店里出售的都是他國的美食,或許是為了吸引外國友人做出的相應調整吧,我不懂商,只是很希望看到一條滿滿中國特色的街道,并一直覺得那樣的場景才應該是要想外國游客展示的,而不是讓他們千里而來,吃喝玩樂都是他們習慣的東西。
還有必須承認的是,美食對于吃貨絕對的誘惑力,老集甫一進入,就是中國各地的美食小吃和洛陽的特色水席。我在各個攤位面前興奮地轉來轉去,恨不得都抱著嘗一口。好在還知道控制,點了一個聽著很奇怪的”炒酸奶“,第一口進去就知道自己被文字騙了,原來就是酸奶在冰板上翻幾下,和著蜜豆堅果葡萄干之類,口味跟冰淇淋差不多。隨后試的一個魷魚串和灌湯包都很美味,可惜分量略大,肚容量有限,沒能繼續吃下去。
接著就是洛陽特色紀念品的一條街,龍須酥,牡丹花種,牡丹團扇之類,及其他種種小玩意,不一而足,看得人目不暇接。
夜色里,街兩旁的大紅燈籠亮起來,街道映在燈光里,美得不似人間。
洛陽牡丹
洛陽是一座牡丹做的城。
街道兩旁的綠化帶里種的是各色牡丹,路燈的裝飾品是牡丹花樣,廣告牌是牡丹背景,吃的有牡丹花圃和牡丹花開形狀的水席名品,穿的是牡丹盛開的印錦…洛陽的牡丹,名動天下。
初知洛陽牡丹,是在電視劇的《鏡花緣》里,看到百花仙子在洛陽城外撿拾燒焦的牡丹,然后是張抗抗的《牡丹的拒絕》。最初起念去洛陽,大半是沖著牡丹去的。去之前也有點擔心,因為溫度不夠,會不會也遭到牡丹的拒絕?不過還是沒有多猶豫就來了。
看牡丹的那天正下著雨。室外的牡丹果然沒有開,偌大的牡丹花園里空蕩蕩的,只幾點零星的花朵。室內的花朵開得正好,不愧國色之稱。只是品種太少,我想看的幾種顏色的都沒有開,后來回程路上看到有人發照片,我想看的有幾種顏色的花也在其中,一問之下才知道園中還有一個小園,有幾朵開了,不禁扼腕。原來不是牡丹拒絕,是我錯過了。
于是決定,下次去帝都找個小點的牡丹園去碰碰運氣。
總的來說,除了幾個小遺憾之外,這次旅行歡樂滿滿。跟兩位外國友人同行,且算個半吊子的導游,在佛教典故方面,幾乎一問三不知,希望各路的佛祖不要見怪,心里自我安慰不知比誤導別人好。遇到了一群可愛的隊友,在寒冷的天氣里收獲不少溫暖的感動。洛陽的人也淳樸熱情得讓我詫異(雖然后來回過神來,也許多半是沖著我后面兩位國際美人去的),但也是這樣自然流露的善意讓我感動莫名。
絮絮叨叨了一大堆,流水的日記,專為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