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氣已然轉冷,早晚溫差加大,秋天已經開始逐步展示出自己的力量。日長變短,總是很容易就看到晚霞,城市在紅色的天空映襯下顯得格外的美麗,月亮也比以往出來的早了一些,小朋友總是對著月亮高興的喊“Hello!月亮!”,不厭其煩的喊了一遍又一遍,將自己唯一會的英語單詞的作用發揮到極致,她應該還沒有中英文的概念。
長袖長褲開始成為人們出行的主流服裝,氣溫會逐漸下降,樹葉也會漸漸枯黃直到落下為過冬做準備。記得小時候總是喜歡背著重重的書包(傻傻的總是把書全裝上)專門走在厚厚的落葉上去上學,聽著樹葉沙沙的聲音很美妙,有時候還故意磨著地面走,好像游在樹葉海一樣。還會和小伙伴們玩拔樹葉根的游戲,走路的時候會低著頭關注地下的落葉有沒有更粗更結實的,有的沒的攢下一大堆。那個就是童年的樂趣,現在的孩子已經不太會玩了。因為掃馬路的爺爺奶奶都很勤快的,不會讓你們看到滿地落葉的場景,不過,現在的孩子也不屑于玩這種小兒科的游戲,打沙包,跳皮筋等基礎游戲都只是偶然為之,小小年紀的他們不是奔波于各種補習班之間,就是被高科技的產品奪走了很多本應該屬于他們的樂趣。
生在北方確實挺好的,能真真切切的感覺到季節的變化,冷暖的交替,不一樣的溫暖不一樣的體驗,雖然真正能感覺到秋天的時間并不長,他好似是夏天與冬天之間的銜接過度,極熱向極冷間的轉化。北方人普遍比南方人身材高大,抵抗力強也是與這種交替性分不開的,物競天擇,適者生存,這種冷熱的刺激一定會加速骨骼生長的。縱觀歷史,我一直認為皇上普遍把京城定在北方的城市,除了政治上、軍事上的考量,也與這天氣分不開啊。一國之君,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可他的大部分時間也就是限制在他的一畝三分地里,要做到運籌帷幄之中,決戰千里之外決非易事。試想一個沒見過雪的皇上怎么能體會到秋風的凜冽冬雪的寒冷?怎么能隔著紫金城就能想到那些沒有衣服的窮人是如何過冬的?怎么能體會到邊疆戰士的辛苦?
只有切身的體會才有真正的說服力,漸冷的天氣會讓人感覺煩躁,秋天帶給人的多半是憂郁傷感的感覺。詩人總是將離別寫進秋天,音樂人總是將分手寫進秋天,而農民伯伯卻將收獲寫進秋天。事物總是有他的多樣性的,不同的人看到的是不同的世界。這幾天走過菜地的時候,小朋友都會跟我說“向向葵,沒見”。過不了多久她就會發現不僅向日葵沒見了,玉米、豆角等等都沒見了。冬天會為來年的生長好好的孕育大地,而秋天就是新與舊的分水嶺。等落葉繽紛的時候,我會帶著小朋友去感受生命的交替,去認識各種樣子的樹葉,雖然她現在只認識圓形,去告訴她這就是秋天,上一個秋天你什么都不懂,以后的秋天你都可以用身心去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