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一篇名為《海淀無學區、西城無擇校、朝陽無名中、東城無希望!一文看懂京城小升初!》的文章讓很多家長焦慮,小石頭被問及很多就隨手寫了一篇分析,針對其中比較明顯的邏輯錯誤和故意引導進行了分析,但萬萬沒想到,北京青年報運營的官方媒體“教育圓桌”也因為這不負責任的錯誤引導忍不住了,發表了《海淀無學區?西城無擇校?朝陽無名中?東城無希望?2018了都,家長們請清醒。 | 熱點》這篇文章。
首先,讓專業做升學的官方記者都看不下去了,你也懂......
其次,小石頭很感動的是,這是一個非常好的開始,以往我們官方的媒體基本都在做主動宣傳,并不給家長做更多的解讀和引導,而且關注度很低,小石頭也推薦大家關注“教育圓桌”這個公眾號,這上面的東西都是官方授權發布,不會誤導大家。
家長需要更多理性的聲音,需要真實的聲音,需要官方的權威的聲音,希望更多官方升學媒體一起給家長解讀升學。
針對圓桌的分析,小石頭也給大家說說我看到一些“端倪”,這里面其實隱藏著很多真相。
一、“沒那么難&需要腦子”,到底誰不買賬?
這是圓桌對于誤導文的整體反駁,但話需要說的更明白。
“沒那么難”什么意思?
意思是北京的中學基本都是公辦為主,尤其是好中學基本是公辦占主流,但是北京一刀切的九年義務教育政策的方向就是“杜絕考試選拔,提倡全民教育公平”,所以“沒那么難”意思是你孩子就算成績巨差無比,也有一樣的概率可以上好學校。甚至你什么都不用干,你等著就行,但只是有一定的概率上好學校,并不是一定能上好學校,因為公平也意味著“倒霉”的存在。
這是客觀事實,一刀切的政策這么干是有道理的,但不買賬的人是誰呢?
就是那些認清了階級現實,從小對孩子嚴格要求,用心培養,讓孩子小學階段就具備著比其他孩子更強實力的家庭。
為啥他們不買賬?
對于這些家庭,他們已經把自己管得非常好了,但他們管不了學校。就算在海淀區,為均衡教育資源已經全力以赴的今天,差異和矛盾依然存在,盡管名校紛紛接管了一些普校,盡管新建校正在努力建設,但是市重點的教育水平和普通學??赡茉谝粋€水平線嗎?
小石頭也清楚問題不可能一瞬間解決,一刀切的政策也不是一個錯誤的政策,合理性很強,但對于這部分家長,需要給他們一些引導、承諾和安慰,這件事兒一直沒有人做,所以人才會焦慮。
“需要腦子”什么意思?
因為政策巨變,一年一個樣,需要理清思路,好好去理解,雖然文中諷刺的是民間不負責任的錯誤信息傳播者,但“頻繁改變政策”是問題的根本,能讓民間傳播謠言的條件,就是政策的對民解讀做得不夠。
這是事實,有些事兒也不能怪家長“沒腦子”,老百姓辛辛苦苦一輩子都在奔波賺錢養家,誰天生長了一個專業解讀政策的腦子呢?
二、海淀越來越拼學區不假,也不真
官方文有理有據,真實可靠,尤其是2017年海淀小升初途徑和比例,這個數據要不是這篇文章一直也都沒看到。
總的來講,海淀區先是前年頒布的17個新學區的劃分并沒有實施,然后借助2017年取消推優的事情,把新17個學區劃分成5個區域,用登記入學這樣的方式進行第一波“搖號派位入學”,各個學校一共拿出來5760個名額讓大家搖號,5760個名額中六所區重點的名額提供了320個。
也就是說,你在海淀區通過“登記入學”進入六小強的概率是320/22000=1.45%,但登記入學你也可以選擇不填寫市重點為志愿,你可以填區重點,可以填普通校,區重點基本上就是靠這個途徑完成半數左右的招生的。
官方給的數據大家也看得清楚,基本上,海淀區只有不到一半的孩子留在了最后的“學區內大派位”。
但有一個BUG不知道家長看沒看出來,六所市重點“登記入學”只接受320人,特長生寄宿生都是固定的,那其他孩子是咋回事?
而小石頭上一篇文章里提到的“ 800左右” 這個數字,也就是這部分“地帶”,因為一些“安全”問題,小石頭也就裝“不知道”吧,但其實家長們都懂,所謂“海淀拼牛娃,海淀拼奧數”拼來拼去就是這幾百個名額,事實上,這些名額就代表著北京超前教育的學位。
超前教育一直是官方沒有正視,也沒有立法立政保護的一個事情,但民眾的需求,學校的需求,對社會國家的意義都是存在的,所以這部分的選拔、名額和監管一直都是混亂不堪的,甚至連提一句都仿佛是犯罪,為了聊天還要玩“黑話”,搞得家長都看不懂。
導致家長混亂,導致機構抓住空子和機會的原因就是因為這些“超前教育”學位沒有被更好的,公開的監管起來,小石頭的態度是希望領導們能盡快解決這個問題,留存超前教育對國家和教育都是有意義的,但是要公開公平的進行選拔和培養,這樣不給那些黑心機構可乘之機,才能給首都家長升學的純凈藍天。
說來說去,海淀的拼根本不是體現在學區上的,海淀這么多年的升學氣氛和焦慮,都是對這些珍貴的超前教育名額的焦慮,因為競爭壓力大,因為難,因為名額少,這個焦慮是永遠存在的,不可能被消滅的,在海淀,你就算“拼”到了最好的學區,也不意味著你能進去最好的學校最好的班,這是焦慮的根源。
但最大的炸雷不是這個,海淀區特長生2018年要取消才是炸雷!
官方原話是:“最后想說的是,今年海淀的特長生會取消。寄宿招生,全市一直在控制,因為學位缺口問題,肯定還會再壓縮。”
盯準特長生的家長要小心了,圓桌發的信息一般不會瞎說,雖然小石頭也覺得18年就取消特長生來得有點快,比例已經低到了4%,已經占比很小了,但從近幾年的政策變動上,一刀切也不是不可能的,大家小心。
當然,教育圓桌并不是教委,最終信息以教委文件為準,2018年4月底見分曉。
三、西城:選擇權在你,結果權在天
圓桌也一直在強調,西城不是“全部派位”,因為西城其實提供了很多不同的途徑。
但這么強調其實有一種“六月鮮醬油”和“海天醬油”并不是一種醬油的感覺,對于專業的政策制定者這不是一回事,對于老百姓而言差異沒那么大,為啥?
因為都是老百姓填志愿,但結果聽天命的。
圓桌也強調,這是相對公平的策略,小石頭也贊同,但事實我們需要講清楚,給別人填志愿的權利,但不給人把握結果的權利,這其實是閹割版的選擇權,這對老百姓而言并不是有說服力的途徑。
而且,從小石頭個人感受到的西城氛圍來看,老百姓認知到的并不是文中所講的“雖然大部分孩子是需要被計算機“派位”的,但縱觀西城現今趨向削尖的局面,分到普通的學校,不一定是一件壞事,分到好的學校不一定是一件好事。”
普通老百姓的感覺基本是認命了,能買起學區房就買,買不起就好好學習閉嘴了;追求高的老百姓的感覺是,這么干我孩子上的牛校一天天的變差,可怎么辦?
而西城里總有一些人還是可以有一些“保障”的,這其實是城內老百姓最不滿的,你去各大貼吧論壇看看,都是罵的,小石頭膽子小,還是不明說了。
所以,西城就像一個軍嫂,誰都說她老公好,但她都沒見著她老公幾次的感覺......
四、東城與朝陽觀點一致
小石頭和圓桌在東城和朝陽上的觀點基本是一致的,事實上這兩個城區和海淀和西城是不同的,風格不同。
東城不代表著沒追求,僅僅因為東城最尖端的競賽孩子少就說明人家沒追求嗎?985和牛大學一樣可以上,這怎么叫沒追求?
朝陽的非京籍眾多,出國氣氛濃,綜合素質教育氣氛濃這是必然的事情,因為教育氛圍受人群影響很大,在朝陽最重要的是選擇好自己孩子的未來路徑,提前規劃好,走國內的就盯好朝陽的牛校,一路向前;走國外的做好素質和選擇,你們經歷的其實比在國內讀書更難;而要回原籍的,那就早點回去或者想辦法換地方高考,不然就是坑了孩子。
五、兩邊數據其實也都有問題
互聯網時代商業法則很講究一個詞,叫做“用戶需求”。
解決家長升學焦慮的根本是你要知道家長的需求是什么,兩邊的文章都犯了這個致命問題。
那篇問題文章的數據都是清華北大的,家長的需求怎么會是都考清華北大,甚至還有頂尖留學的數據,這本身就是前5-10%的孩子在考慮和努力的事情,用這個去擾亂大家的焦慮是不合適的。
圓桌的文章也存在這個問題,比如東城中考全區優秀率70.24%,三分之二考生超過500分,一本上線率60.7%,本科上線率95.90%等等。
這些數據都是“大鍋飯數據”,這些數據是政府去看自己教育成果的數據,但這些不是家長的需求,為人父母,真正關心孩子學習,愿意跟孩子努力的家長的目標雖然不至于都是清華北大,但也不可能是中考過個500分就行啊,也不可能是考個一本就放心了,也不可能是一個優秀就行了。
這樣看上去“很太平”的數據,能給老百姓定心丸么?
真正焦慮升學的家長,就是那前50%的父母,他們為孩子傾盡全力,所以才會對政策很敏感,小石頭一路接觸了大量家長,發現這些爸媽并不是非名校不可,而是希望能夠去到真正關心孩子的學校,希望學校能關注孩子的發展,他們被社會上的種種不良言論嚇怕了,膽子小,需要大家的安撫而已。
官方的這樣的文章真的太好了,是一個非常好的開始。
家長終于可以聽到更真實更理智的聲音,他們也需要更真實更理智的聲音,官方不做解讀解釋,就只能依靠民間的所謂專家去做。
可是專家要過日子啊!專家甚至還想發家致富呢!
他說話能靠譜嗎?他不慫恿瘋狂學奧數,不慫恿瘋狂補英語,不慫恿證書用處大,不慫恿機會多,他怎么過日子?
講真話的總比講假話的付出的代價要多,這是成年人都懂的道理,而肯講真話的本來就不多了。
所以,吾日三省吾身,連小石頭都常問自己,今天的我靠譜嗎?
你們覺得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