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朵會懷孕,這一形容對于吾等熱愛音樂的普羅大眾而言的
好貼切,天曉得耳朵從不孕不育到懷孕要經歷多漫長被音樂“強奸”的時間!
只要身邊人唱些,永遠是十幾年如一日的,那些情歌調調,內心總是有些點小崩潰的。
不知為何慢慢的聽音樂,在聽覺上變成了一種負擔,變成了不孕不育。
? ? ? ? ? ? ? ? ? ? ? ? ?1
? ? ? ? ? ? ? 被固化的感知
不去感受爵士的布魯斯愛好者不是好搖滾迷!
音樂世界里無窮無盡,人們總愛以風格給自己的品味歸類,去定性音樂。風格就像是音樂的一套衣服,相互交融又相互獨立,風格一詞完全無法給那個音樂本身畫個圈圈
如果遇到有人一臉神氣的跟你講朋克或是金屬或是什么的才是最牛逼的,才是畢生所愛。一堆一般人都不知道的那個那個咖,好像他是代言人,你們都不懂類似的話。你不用感到不好意思,只能說這人欣賞水平也就那樣了。
這就好像去問一個專業的音樂人,你最喜歡那種音樂風格?
這種問題在一般人聽來很理所當然,而在專業耳朵聽來卻是有口難言的。
什么叫我喜歡那種音樂風格?我該怎么跟你說?
擅長民謠的也許一直癡迷爵士,欣賞古典的也不一定就排斥依依哇哇的流行歌曲,熱愛搖滾的或許追求的是布魯斯,玩實驗音樂的來源可能是莫扎特加大自然加艾靈頓公爵加風雨雷鳴加鍋碗瓢盆加...
這些專業的音樂人回答基本上都會支支吾吾,一看就是腦子在搜刮著答案,要么就是巴拉巴拉不知所云,答非所問。我曾經就這么問過劉元,為這事還納悶了好久,怎么會問這種天真的問題。
因為越是資深的“變態狂”們越是吸收大量除自己擅長領域之外的音樂,他們的耳朵就像是“淫夫蕩婦”,只要是新的音樂都能像打了雞血般興奮。
以爵士大師邁爾斯.戴維斯為例
“過去的曲子就像死去的孩子”
他一直在嘗試各種各樣的音樂風格,創造了酷爵士,融合爵士等等。講真,你很難會錯認自己欣賞了很久的音樂人風格。
可聽邁爾斯就不一樣,經常會“咦,為什么,到底是為什么,還是聽不出來,都這么久了”。
? ? ? ? ? ? ? ? ? ? ?2
? ? ? ? ? ? ?耳朵要放蕩!
總有一些癡情人愛說什么什么樂已死,扯上時代問題,一種悲壯挽歌油然而生,完了還要一副雙眼迷離面帶憂傷的表情看著我輕聲長嘆一口氣說:
“現在聽著也沒什么意思了”
為了配合我也“唉...”其實心想的是
“我呸,要不要臉?”。
雖然職業的音樂人最終會走向自己的技能歸屬,但不妨礙他們對其他的音樂的欣賞熱愛甚至是追求,相對于這些“變態狂”們,對熱愛音樂的吾等聽眾也是一樣的。
通過大量的聆聽,逐漸會發現很多共通的東西,喜歡搖滾的去聆聽布魯斯回來再聽搖滾,耳朵會對搖滾多一份理解多一份樂趣。
并不是穿著搖滾范的T桖,翹著食指中指,嘴里:Patti Smith,Elvis Presley,Matallica,Jimi Hendrix ,Bon Jovi?崔健的就你最熱愛跟理解Rock And Roll了。
跟劉元先生的一次交流中,他多次強調“音樂是抽象的東西”
耳朵只能去感知,打開自我的局限,向未知前進,要用說能說得清。您是偉人,您要允許,我買個香爐擺上您的相片天天三根燒香供著您。
3
懷孕是感知空間被擴大的過程
音樂是抽象的,在聽覺上需要被幻想被延伸被重建被感受。僅僅聆聽單一風格,無疑是像是二維平面,沒有空間可言,談何懷孕!
僅通俗音樂,爵士除外,一直聽固定的幾個音樂人或是樂隊,久而久之,當然會沒勁。避免耳朵不孕不育最好的方法就是享受大量其他除自己熟悉之外的音樂的強奸,這會帶來更多聽覺上細節的樂趣!
以搖滾為例,可以同時聽到很多種樂器的節奏,除了主旋律的吉他,架子鼓之類的,你還可以聽到貝斯,聽到非洲鼓,或是很靈敏的聽到只有幾個拍子的其他低頻率樂器,甚至是所有的樂器都可以同時呈現在腦海中。
聆聽每個音符的跳動在腦海中,徹底的欣賞一首成熟的作品,這樣曲子可以在腦海中不停的播放,被自我意識更改,被臆想成自己樂于感知的節奏。
懷胎九月,聽覺上的音樂感知空間也會越來越大,不再是簡單的那幾個主和弦之類的。所享受所能容納的音符也會越豐富,這樣的聆聽慢慢就會讓耳朵受孕。
? ? ? ? ? ? ? ? 4
? ? ? 少些批判多去放浪
一些某種風格的樂迷總有滿籮筐的批判精神,好好看個音樂類節目,都愛帶著不屑態度批判來批判去
“好吵啊,辣雞”
“什么亂七八糟的,只會鬼哄鬼叫,沒有什么價值可言”
“唱不了這么代表性的就別唱了,簡直侮辱了誰誰誰”
“偽民謠,偽搖滾,偽什么什么的”。
緊接著又習慣性的插入一些代表人物怎么樣怎么樣,
怎么反抗啊精神啊時代啊這些之類的。
帶著聽挽歌的心態來否認新的表達
只會讓耳朵對音樂的感知能力越來越少,變成“早泄”!
一中央音樂學院拉大提琴的老友被拉到KTV,唱梁靜茹的可惜不是你的那個騷勁啊,讓人本來想借機黑她的機會都沒有了。
耳朵多去放浪,放下狹隘的認知,并不是小眾音樂或是古典之類的就是裝X,大眾的就是膚淺,你理解不了的就不要牽扯民粹的東西進來。
像爵士或是古典這類欣賞門檻比較高的,例如你談到一些其實算是大眾的柴可夫斯基的胡桃夾子組合里有首曲子節奏的感覺怎么不錯或是跟著節奏難免有些肢體動作。總會遭受朋友一絲嫌棄的眼光,被說一句
“行啦,別裝腔作勢啦”
“唉...”
相信很多熱愛音樂的人都會有過想要把自己聽到的很不錯的音樂推薦給朋友被打擊的心灰意冷的時候。被回復一句類似“什么鬼,鬼才聽呢”還要背負裝X的罪名,聽覺上的享受是需要不斷去提升的。
一首有意思的歌曲可以讓人耳朵有意思一整天!
? ? ? ? ? ? ? ? ? ? ?5
? ? ? ? ? 耳朵懷孕是什么感覺
相信耳朵懷孕的熱愛音樂的人會一些感受是。
不用戴耳機,在腦海里有一個不知名的樂隊在演奏,有些歌會非常真實的在播放,各種樂器的旋律非常的精確。
當然這是音樂記憶在發揮作用,懷孕的體現是一個人在沒有任何音樂的街上。可以跟著耳朵里出現的節奏搖頭晃腦,偶而飄來一些怪異的路人眼光。
對待陌生的音樂風格,耳朵會像長著八個爪一樣去快速的獵取分解,可以很快的感受到陌生音樂帶來的新鮮感。走在喧鬧的街上也可以獵取到被喧鬧聲掩蓋的音樂,隨著音樂抒發疲倦的腦袋。
一般曲子,出現前奏就能夠先行一步感知到下面大概會是怎么樣,沒辦法,套路太多了,聽覺已經形成記憶在腦海中,一遇到符合套路的歌曲就會被激發。
從一些簡單主調曲子中會情不自禁的加入其他和聲的呈現,甚至自然而然地會去嘗試構成復調形成對比。在聽覺上多少可以跟曲子發生點和聲關系以及聽覺的自我幻想中進行二次重建帶來有意思的一點小情趣。
耳朵懷孕是對音樂的感知空間的逐漸擴建,面對復雜的音樂間的跳躍中體會自由的美妙,耳朵懷孕也是一種油然心生的從聽覺中感到心中郁悶被打開釋放的感覺。
起碼是在面對那些“變態”們的演奏中,不會感到昏昏欲睡,玩手機,坐立不安,而是融入其中的。作為一名熱愛音樂的普羅大眾,可以自信的在內心里跟“變態”們說,我是一名合格的聽眾,足以。
PS:多年耳朵不孕不育的來找我,就不信治不好你,有興趣請關注,每日晚九點一更,有你好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