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為《Working Backwards》中第一部分第四章:Communicating,Narratives and the Six-Pager的讀書筆記。在我們這些“普通”的公司里,膠片演示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溝通方式,不論是匯報工作,展示想法,爭取資源還是任職答辯的過程中,都需要用到。在2004年之前,Amazon也是這么做的,但是在這他們發現膠片演示的一些缺陷,并決定使用被稱為6-pager的敘事溝通法來取代膠片演示。本文描述了,膠片演示法的一些固有缺陷,敘事溝通法如何進行,以及最終是為了達成了什么樣的溝通目的。
膠片演示法的缺陷
膠片演示法的問題在于,膠片演示更適合講述一個線性發展,前后有序的故事。同時,膠片的內容中,各種圖片占了大部分。膠片中包含大量文字的情況更多見于大學的講義,這些講義從演示的角度來看,并不合格。同時,演示的效果與演講者本人的技巧而非觀點本身關系更大。
膠片演示法的線性特征問題
當我們需要講述一個可以用一個線性的故事組織起來的場景,這個場景會比較適合用于膠片演示。然而,世界上并不是所有的事情都是具有這樣的線性結構特征。我自己的一個親身體驗是,當我想向聽眾講述一個新技術A,而新技術A的一個基礎是技術B。這時候,我有兩種選擇,一個選擇是假設所有聽眾都知道和了解技術B,直接一帶而過,這種情況下,一定會有人不知道技術B,所有基于技術B的論證對于沒有這個背景知識的人來說都是天書一般。另一個選擇,我可以先講解一下技術B,但是對于時間有限的演講來說,這很有可能是浪費時間,即使不是,聽眾的注意力有可能被我帶偏,轉而去討論技術B,完全忘記了我們最一開始是需要討論的是技術A。也許,我可以在演講之前將這個技術B的背景添加到演講附件中,打印給聽眾,但是就一般的經驗來看,大家都很忙,很多人只會在演講開始之后才會來看你的資料。
此外,聽眾的因素是另外一個問題,我們的聽眾往往會比較心急,急于了解事情的全貌,在演講的過程中不斷向演講者提問,打破演講者的敘述故事線。首先,這有可能帶偏整個小組討論的方向,同時,有些問題可能會在故事線的后面有所解答,過早地提問會強迫演示者解答兩次。
膠片的這個特征讓演講者在演講過程中難以很平滑地從一個觀點快速切換到另外一個觀點。面對復雜的,多元的,相互交叉的問題時,演講者會發現膠片非常難以進行組織。
膠片演示法的信息含量問題
膠片演示法的線性特征之所以有問題,在Colin看來可能是膠片的信息密度不足導致的。在我們所受到的膠片制作培訓中,往往會要求,盡量少的文字,盡量多的比較醒目的圖片圖表,能用圖的就不要用字。在我看來,這些做法的目的是盡量讓受眾減少思考,便于演講者輸入觀點,以便達到更好的效果。一個被廣泛接受的經驗法則,即所謂的6x6規則,設定了最多6個要點,每一個不超過6個單詞,每頁膠片片的文本不超過40個單詞,演示文稿不超過20張幻燈片。Amazon上關于PPT的暢銷書中描述了三種類型的膠片:
- 75字以上:密集討論的文件,不適合做演示,最好提前分發給觀眾做會前閱讀
- 50字左右:作為演講者的提詞器。
- 更少的內容:一張合適的膠片,用來從視覺上強化主要說的內容,演講者需要投入時間來發展和排練此內容
這樣的苛刻要求,導致演講者在準備膠片的過程中,不得不對其觀點做壓縮,在此過程中,必然會導致信息喪失。由于“知識的詛咒”,演講者往往意識不到一些重要的信息已經在此過程中被“壓縮”掉了。
膠片的信息量問題導致這種演示方式無法讓事情變得清晰而簡單,反而由于壓縮的問題讓討論喪失了重要的細節差別。
膠片演示法的最大風險
當今世界上存在很多偉大的膠片演講者。通過杰出的演講技巧,炫目的演示效果,優秀的演講者可以向聽眾灌輸觀點,引導討論結果。與此同時,我們大部分人其實并不是很擅長演講,很多偉大的觀點會因為演講者的拙劣技巧而被埋沒。
膠片演示的風格在某種意義上允許粉飾觀點,在演示過程中,聽眾會被演講者植入的觀點牽引思緒,而這時有意無意中會忽視一些關鍵的問題。優秀的演講者會通過振奮人心的演講引導通過一些有問題的決策。而很多專家,由于缺乏演講技巧的訓練,其演講內容讓人覺得不知所云,導致有價值的觀點被忽視。
這里的關鍵在于,重要的是思想而非演講者。我們需要讓真正的思想占據舞臺中心,而不是演講技巧和圖像設計。
什么是敘述溝通法
敘述溝通法是Amazon創建的一種討論溝通方式,用來取代常見的膠片演示。
敘述溝通法的組成形式
敘述溝通法的具體組成形式如下,需要展示討論觀點的團隊,事先準備一份Word敘述文檔,以包含文字,數字,圖表和圖像的方式描述需要討論的觀點,該文檔主要包含兩部分:
- 敘述與原則
編寫敘述的團隊,在其想要表達的主題上進行刻苦的工作,編寫初稿,反復進行討論,審查,迭代形成這份文檔。以鮮明有邏輯的手法,詳細講清楚其所要展示的觀點,需要討論的問題。
- FAQ
團隊在完成文檔的過程中,需要仔細思考在討論過程中可能遇到的問題,并預先做出解答。
敘述溝通法文檔的長度取決于將要進行討論的會議的長度。人們閱讀復雜信息的平均時間是每頁3分鐘,一次60分鐘的會議,可能首先有大約20分鐘的文檔閱讀時間,因此最多提供6頁文檔供參與者閱讀。如果是30分鐘的會議,則需要將頁數減半。
在完成20分鐘的閱讀后,真正的討論開始,這時候組織者<u>不應當</u>重新將材料閱讀一遍,這是浪費時間,參與者應該在之前20分鐘內完成閱讀。此時應該做的是,就文檔關鍵點與聽眾進行確認并獲得反饋。然后討論開始,聽眾向團隊提出問題,尋求澄清、探究意圖、提供見解、提出改進建議或替代方案。
在討論過程中,代表全體聽眾做筆記也非常重要,需要一個對主題有所了解的人來進行,但他不能是主要演講者,演講者需要專注于回答問題。
讀者需要像作者一樣認真對待敘述過程時,其評論可以產生真實的,重大的,持久的影響。他并不是在對一份文件發表評論,而是在幫助形成一個想法。
這個過程中,聽眾也被授予了責任與期望,他們必須客觀而徹底地評估想法,而不是團隊本身,并提出改進方法。會議的結果最終是所有參與者共同努力的結果。
敘述溝通法的優勢
相比膠片演示,敘述溝通法理所當然地擁有更高的信息密度,一頁word文檔每頁大約有3000-4000個字符,與此同時,膠片最多也就每頁400個字符。
對于讀者來說,人的閱讀速度比演講者要快3倍,在給定時間內獲取的信息遠遠高于膠片演講。同時,文檔的形式也允許敘述者跳出線性描述的框架,以更清晰的方式描述問題。能夠幫助讀者更好地理解觀點。
對于演講者來說,寫作會迫使作者更深入地思考問題,落到紙上的觀點將會是一個深思熟慮的結果,尤其是這個觀點是經過整個團隊審核過之后的。演講者的目標不僅僅是介紹一個想法,而是要證明這個想法是經過仔細權衡和徹底分析的。一個完整的敘述還應該預測可能的反對意見,關注點以及我們團隊自身的不同觀點。在這過程中,作者被迫預測巧妙地問題,合理的反對意見,甚至是常見的誤解,并在敘述文件中主動解決他們。
讀者在深入理解觀點的同時,可是與演講者進行深入而高效的溝通,為觀點提供不同的視角,與演講者進行反復論證,最終協助形成合理的觀點。
結論
敘述溝通法是一種更深,更強,更有力的傳達思想的方式。6頁紙的限制,作為一種強制性的功能,可以幫助我們形成更清晰,更完整的分析。由于閱讀過程中是沒有交互的,其交流過程具有難以置信的包容性。該方法同時消除了演講者自身技巧對結論的影響,能夠幫助我們讓真正有價值的想法脫穎而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