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對英語學習方法的第一本書》的讀書筆記

《找對英語學習方法的第一本書》的讀書筆記

作 ? ?者:漏屋

出版社:光明日報出版社

版 ? ?次:2012年07月第1版

作者簡介:

漏屋:2000年到加拿大從業風險投資,其間長期輔導加拿大中國移民的英語學習。2002年在加拿大獲工商管理碩士學位后,回國從事英語教學和教學管理工作。曾擔任華爾街英語資深校長,并為洋話連篇、培生教育、新世界教育等多家知名外語教學機構提供教學管理咨詢和顧問。在各大高校、國家各部委和企事業單位、著名外企等舉辦英語學習方法講座百場,剖析中國學生學英語的普通問題,后將這些講座中所講的問題進行總結。2008年回到加拿大潛心系統地研究英語學習和教學方法,對國外中國留學生的英語學習情況深入調查后,歷時三年完成此書。

本書的重點內容及感悟:

第一章 愛之愈深,誤之愈切

在外語學習中,沒有交流環境,語法知識不熟、單詞儲備不夠等常常是大家認為的最大障礙,難道學英語只有出國才能學得好?把單詞都背下來就能與人交流了嗎?非常遺憾,這些概念全是錯誤的,而且正好與事實相反。用了不科學的方法,損失的不僅僅是時間和金錢,最可怕的是它可能會給自己或他人的外語能力帶來難以彌補的永久性損害。

1、標準發音

錯誤觀念:要想學好英語的發音,或糾正自己不標準的發音,那當然要去聽純正的、標準的發音啦,最好是專門聽地道的英國音或美國音了。可千萬不能聽一個發音不標準的人發音,會把我給影響壞了。

正確:多聽各種非標準音。也就是說,是通過聽各種不各種不準確的發音來把發音練標準的。成人想要糾正發音,長期只聽標準音不但沒有效果,大部分情況下反而會使錯誤更加嚴重。某英語培訓機構使用的一套學習系統中,有一個由專家設計的,對45種不同的口音進行對比的語音訓練系統。

原因:成年人初次聽到一個陌生的外語發音時,會自動在大腦中的母語語音系統中找到一個與之近似的母語發音,用來對應這個新聽到的外語發音。從而認為聽到了的這個外語發音就是母語中的某個音。中國人學英語we-----》"為"。成年人在初次把外語發音“對應”了母語發音之后,下一次再聽到這個外語發音時,都會再強化一次大腦中那個初次建立的對應結束語發音的印象。如果無法意識到這個外語發音和對應的母語發音并不一樣,那么長期在這種只聽標準外語發音環境下,每次都是在強化這個不正確的母語發音,而僅存的一點點分辨這個新外語發音的能力也會不斷減弱直至完全消失。就乍學了十幾、二十年外語,聽了無數遍正確發音的同學,也絲毫不能改正自己的錯誤,會一直錯誤地說下去。

如何糾正錯誤發音:“夸張訓練”。找一個英語發音標準的中國同學。讓這個發音準確的中國同學,非??鋸埖啬7履惆l出的那個不準確的音,模仿的訣竅是按照你那個不準的發音方式,發出比你更加不準的音,夸張的程度要讓連你這個“始作俑者”都能聽到哪里不對了,然后再將正確音和夸張發音進行對比,這樣才能夠讓你聽出區別來。更準確的說,是讓你的大腦“意識到”這兩個音的區別,從而在腦子里留下兩個不同的“烙印”(建立兩個新的對應神經)。

最簡單的“夸張訓練”:把自己的音錄下來,回放給自己聽來進行對比。因為自己聽自己的聲音,和錄音機里自己說話的聲音是有一點區別的。聽錄音機里自己的聲音,比較容易發現問題進行糾正。當然效果也不一定是最好的,因為自己糾正自己的錯誤是最難的。

2、外語環境

錯誤觀念:"出了國,外語自然就好了"。"和老外溝通,自然就好了"。結果最多只是敢開口了,但兩三年后英語還是只會說極簡單和錯誤百出的英語。會的繼續會,不會的繼續不會。這種說法基本上是正確的,但對于成年人來說是不正確的。多年來的統計發現,兒童來到外語環境,幾乎無一例外地,順利地并且較為迅速地掌握了外語,而最終達到或接近母語水平。

正確:“真實語言環境”下特定表達方式的重復幾率非常小。在一些“人造的語言環境”中,可以對語言的內容、難度、再次出現的時機和重復頻率進行人為控制,這種特定的語言環境顯然會比真實環境更有效。這就是為什么國外真實生活中的“自然語言環境”,往往比某些“人造外語環境”甚至是外語課堂的學習效率低的原因之一。

3、誰被歧視

現象:兒童學習外語的最佳條件是到自然的外語環境中。兒童在新語言環境中掌握新語言的速度比一般成人快5到10倍。

原因:兒童的語言環境和成年人的語言環境最主要的區別在于語言交流的內容和場景不同。兒童一般交流的內容是“應景而生,此時此地“,交流中的人物、事物、事件、動作、情節、時間、地點,都是交流者身邊正在發生的,而且比較具體。兒童的語言環境具有”簡單而精確“的高質量。而成人的語言交流大部分都比較復雜,抽象。主要是大段的,對過去或將來的事情的敘述,自己或他人的某種想法,和對某種觀點和事件的評論,很難從兩人當時交流的場景中去推測和理解談話的內容。

馬太效應:”強者讓他更強,弱者讓他更弱“。成人在外語環境中的外語學習,也非常符合馬太效應。本身外語水平就高的人,在外語環境中受到“優待”,提高非???。而英文水平不高的人,在國外的自然外語環境下受到“歧視”的,反而非常不利于提高外語。

紐約人在北京:從外語學習條件來說,外國人到中國來普遍受到了語言環境的優待。外國人到中國來,中國人對他們非常友好,還愿意和他們交往,很多人以有外國朋友而驕傲。而中國人到國外去,是受到了語言環境的“歧視”。比如美國、加拿大的當地人,大多并沒有興趣去交中國朋友。所以,他們見到中國同學時,并不調整自己的語言難度,甚至有些人故意刁難。所以,大家不能因為有的外國人在中國學漢語快,就誤以為中國人在國外學外語也同樣很快。

4、言早必失

錯誤觀念:要敢于開口,盡量多說外語,最好能找機會多跟外國人交流。例子:日本青年畫家Wes,被美麗的夏威夷吸引,二十幾歲移民到此。Wes性格外向開朗,樂于與人交往。一直住在英語環境中努力用英語與當地人交流。同時為了謀生,他在辦畫展和賣畫時更是離不開使用英語交流。但幾年過去了,他進步甚少。他自己評價:幾乎完全沒有進步。

沉默期:當外語學習者在自己的外語交流能力很低的時候,過早地,積極地在自然外語環境中跟native speaker去交流,會扼殺了語言學習過程中非常重要的“沉默期”,反而造成語言水平難以提高。那么什么時候開口說外語,跟老外交流才最有幫助和沒有害處?答案是要在自己的外語水平比較高的時候才行。

原因:在練習某一個新技能的初期,開始做出的每個模仿動作,都是很“不正確”或“不標準”的,但大家練習時在不斷重復這些“不正確的動作”,但如果知道正確的標準動作,最后結果會是動作越來越正確。如果知道不正確的標準動作,最后結果一定會是動作越來越不正確。

糾錯:老師和學員都不必花太多的時間在糾正錯誤上。而真正減少錯誤靠的是多輸入正確的形式。

英語角盡顯小聰明:不要抱著去學新東西的心態去英語角。英語角只有一點輸出的作用,那就是把自己已經掌握的,尤其是剛學到的英語試著說出來。但作用很小,根本不值得去浪費時間。

第二章 我思故我“說”

還記得你有多少次和同學分享學習英語的各種偏方妙法嗎?又有多少次收到“幾周讓你開口說英語”、“床上練就英語達人”、“上班偷學英語”這樣貼在電線桿子上的小廣告嗎?到底有沒有一勞永逸的學習英語的方法呢?漏屋老師告訴你,只有端正“觀念”,才能真正做到根據個人特點采取正確的實現方法。

1、十聾九啞

“啞巴英語”其實應該叫做“聾啞英語”,因為我們的聽和說都有問題,特別是已經過了四、六級的同學非常典型。“six five senven three six eight nine four”。大家為什么聽不懂?為什么?不是沒聽懂?不是單詞量的問題?不是語法問題?不是發音問題?不是說得太快了?.....而是大家都在翻譯。而不是用的“英語思維”。

能否聽懂外語句子,并不簡單決定于學會其中所有的單詞以及搞懂句子、語法結構,也不決定于是否聽過,說過或者學習過某句話。大腦中如果只是記憶了大量英文單詞的中文解釋,這樣學會的眾多單詞之間,是不可能形成立體的“詞匯神經鏈接網”的,那就不可能產生這種預測能力,甚至都無法“確定”我們到底聽到的是什么?當然就會長期存在各種聽力“障礙”。

2、外語思維

外語思維就是完全通過外語聲音和圖像建立的,而整個過程中間根本不經過另外一個語音的翻譯和解釋過程。但是單個的圖像與聲音的連接還不是真正的英語思維。

“貓頭鷹”的網絡:如果對英語詞匯的學習和記憶是單純的中文解釋和孤立的知識,則無法做到正確的使用,因為大腦缺乏這些外語概念的各種使用條件和其他概念間的有機聯系。正在做到掌握一個單詞使用能力是個多維立體的概念,其本質就是大腦神經元的正確“鏈接”方式。只有這樣才能達到使用中的迅速、自然和流利的狀態。

詞匯在大腦中的存在不是像字典一樣按字母順序、拼音或筆畫排列存儲的,而是按一些特殊規則進行的。當我們聽到“貓頭鷹”三個字時,我們會有如下反映:

1)顯示圖像:在大腦里激活了你的后腦成像部分,給你迅速閃過一個你所熟悉的貓頭鷹的圖像。這個圖像很清晰,是某個你熟悉的以前見過的真的貓頭鷹,或照片,或繪畫,卡通,也可能很模糊。

2)尋找分類:我們的大腦會把聽到的這個詞歸到“鳥類”中,并把大腦存儲鳥類詞匯的區域和附近存儲的與鳥類相連的有關的其他名詞,按使用頻率高低和重要性大小先后“激活”。

3)其他特性:存儲著有關該名詞特點的腦神經元被“激活”。如:晚上出來活動(夜貓子),抓老鼠,......。當然如果你以前被貓頭鷹嚇著過,可能當聽到這個詞時,大腦負責恐懼的區域也被激活。

4)社會文化聯想:形容陰險狡猾的人。因為貓頭鷹白天睜一只眼閉一只眼的特點,所以可以形容那些縱容不合理現象存在的官僚。所以我們在聽到貓頭鷹這個詞時,頭腦中政治內容類神經元也可能被“激活”。

5)文字:一般如果是思維或交流,關于這個詞的認識水平不會激活。只是在讀寫參與進來時大腦才會去激活這個詞的文字存儲。

以上圍繞“貓頭鷹”這個詞的各種相關概念都處在“激活”狀態,也就是說,當我們聽到“貓頭鷹”這三個字時,大腦是處在把我們對貓頭鷹相關的各種特點和認識以及以往往經歷的總體感覺都被激活的準備狀態,最常用和在此情景下最可能用到的特性是最先或最高程度的激活。在此狀態下,我們的大腦在自動“預測”下一個可能出現的相關詞匯,并隨時“準備接受”沿著上面任何一個分支概念途徑討論貓頭鷹這個話題的新信息。腦神經學專家對于這些相關的各個區域之間聯系的具體結構尚有多個理論模型存在,但都肯定大腦對詞匯概念的神經元鏈接是個立體的復雜的拓撲結構。每個人的環境和經歷不同,這種神經元聯系在大腦中的結構也有所差異,所以應該沒有一個單一的模型能概括所有人。隨著個人閱歷、知識的增加,這個立體結構就越復雜。所以小孩子盡管也會說“貓頭鷹”這個詞。但他們對貓頭鷹的認識僅限于某個圖片,某個童話故事或者某次上動物園的經歷,比成年人單純得多。

對使用頻率高的詞匯和句子,要求盡量都用外語思維,否則無法實現流利的聽說交流和正常閱讀。但對于低使用頻率,大約只占交流中10%內容的一些抽象詞匯和特殊用法的部分,則不必強要做到外語思維。也不太會影響整個句子的理解速度。

3、談單詞

錯誤觀念:知道中文解釋,一個單詞一般還好幾個解釋,第一意思,第二意思等;要背單詞的拼寫;要知道單詞的準確發音,不過此項最得不到重視;要記住單詞的準確發音,不過此項最得不到重視;要記住單詞的用法。在哪里用,什么情況下怎么用;要知道詞性;要知道一個單詞跟別的詞搭配后又變成了什么新的意思;背英文單詞很難,單詞拼寫越長的越難背。

問題:首先我們已經明白對單詞翻譯的依賴是啞巴英語的主要原因,所以知道一個英文音訊的中文解釋對閱讀有一點幫助,但并不能解釋啞巴英語問題,也無助于語言的應用;盡管有的單詞有幾個意思,請一次就學一個意思;知道讀音很重要,但如何拼寫不用死記,拼寫規律是從讀音來的;知道詞性固然好,不知道也沒那么恐怖,在應用中自然就掌握了。甚至完全可以不知道詞性,只會使用就好了;背單詞本身不難,甚至可以說是件非常簡單的事,而且是拼寫越長的越好背。

存儲方式:分類存儲方式。比如:大腦對有關鳥類的各種詞匯按照分類的存儲方式。大腦按照對鳥的典型特點的認識,對各種鳥進行分析,把最像“鳥”的放在最核心位置,最不像鳥的放在外圍。

真正“會”一個單詞:如果我們聽到某個英文單詞的“聲音”,我們的大腦能夠馬上反映出該聲音所對應的“實物概念”的“圖像、聲音、味道、特性、相關事物”等多維的整體感覺,并達到上面所述的立體激發狀態。那么我們對接下來聽到的外語新信息和說外語,才能夠達到高速、自然、流暢、有深度的類似母語的反應。在學習詞匯上,必須努力探尋避免翻譯,用直接的多維方式進行輸入,并且同時建立起與該詞匯相關的概念、分類、感覺等等有機聯系。

錯誤觀點:千萬不要使用在物品上標貼“英文單詞拼寫”的辦法,否則建立的是實物含義與英文字母組合之間的聯系,在聽到這些單詞時,還是反應不過來。

T.P.R:全身肢體反應。是教師用學生基本可以理解的或剛學過的外語詞匯,通過動作和道具,應用這些詞匯去表演一個簡單的小故事。關鍵點是要生動和有趣,詞匯要限制在剛學過的范圍。也可以先讓學生熟悉故事內容以幫助理解,然后再開始表演。看圖識音和T.P.R是教幼兒學習英語非常理想的方法。

5000個以上的單詞:數量眾多,使用頻率低,單詞拼寫一般還比較長。既然數量大且使用頻率低,就沒有必要苛刻地要求完全達到英語思維了。所以這些單詞即使大家是通過中文解釋學會的,也不會對英語能力造成很大的負面影響。這一部分單詞,應該反過來學,采取先背誦,再在實踐中去發現和了解真實應用的方式,再做到真正的掌握,會是個比較快捷的途徑。

4、講語法

錯誤:說英文之前先想中文,這樣做一開始就錯了。就算我們能夠先想這句中文并找到這一句話的所有英文單詞。現在能說了嗎?好像還不行,不但先要翻譯出單詞,好像想要說對句子還組織一下,想一直語法吧!用什么時態呀?過去時?完成時?現在時?進行時?將來時?單數復數?要加S嗎?男他女她?從句和虛擬語氣怎么用?等想完這些,20秒已過,對方早走了。于是,我們發現,甚至外語學院畢業的同學,在真正說外語時都采用同一戰術:不想語法了。好不容易找到幾個單詞,趕緊往外蹦。于是出來就是中式英語或半中不西的自創英語,甚至逐漸變成每次說都是一種模式,錯的地方也很像。

有法難依:學會了英語語法知識,在實際中很難實現。語法書倒背如流,還是不能交流,還是會出語法錯誤。原因很簡單,從說話的思維機制上講,人在說話時,大腦是禁止思考語法規則的。一旦想語法規則,人就不能說話了。語法知識不但不幫助形成英語思維,反而在搗亂。

學習語法的次序:現在進行時態-ing形式,其次是一般過去時動詞變位-ed的用法,最后才是冠詞和第三人稱單詞-s。

5、論記憶

語言學家發現:成年人和兒童在學外語能力上表現出的差異,剛好是因為成年人分析理解能力和記憶力好,于是拼命用記憶去學語言,所以學起來困難。小孩記憶力差,而不依賴記憶力學語言,所以才學起來容易。

第三章 控尋最佳方法之路

找到方法最重要,不過還是先來看看有多少語言學家、腦神經學專家、心理學家前仆后繼為了我們各個國家之間能流暢溝通做的努力吧。

1、世紀之戰

倔強的拉丁文老師--古恩:背誦語法書---->背248個不規則動詞---->背800個詞根---->德語環境中去浸泡---->多種德語教程---->背德語對話----》背德語字典----》最終以失敗告終。最后向3歲小侄子學習怎樣學語言,提出了自己的理論----序列法,即一個按照順序發生的事件,直接從與之相關的聽力和對話入手,不學語法,不死記硬背單詞,堅決不要靠母語翻譯的一個非常有效的外語學習的自然法理論。

貝立茲:把古恩的“序列法”商業化了。偶爾的一次機會,沒有英語老師。貝立茲采取了通過肢體語言結合教具演示的方法,將軍語言內容和發生的情景,不經翻譯直接傳達給學生。效果比翻譯法的傳統學習方法好很多倍。

巴甫洛夫和曹孟德:提出“條件反射”。語言是人的一種習慣,也是條件反射形成的,是人通過正確的說話方式得到鼓勵,說出的錯誤語言被批評和懲罰,最后訓練出正確的說話習慣。那么學習外語的過程就是要反復不斷的練習,以加強正面反饋和形成正確的習慣。

習得英語VS學得英語:習得英語類似于兒童母語能力發展的過程,是一種無意識地、自然而然地學習第二語言的過程。結果是下意識的隱性語言能力養成,這是實現自如流利的外語交流的最佳途徑;學得英語即通過聽教師講解語言現象和語法規則,并輔之以有意識的練習、記憶等活動,達到對所學語言的了解和對其語法概念的“掌握”。結果是對語言結構有意識的顯性知識的分析和記憶,往往無法實現語言的真正能力。

輸入假設:只有當習得者接觸到大量“可理解的語言輸入”時,習得才可能實現。而最佳的輸入條件,最略高于他現有語言技能水平的輸入,這樣學習者能夠把注意力集中于對意義的理解,才能產生習慣。"i+1",i是你現有的水平,1就是在你的現有水平上,增加一點點難度。這種i+1的輸入,并不需要人們故意地去提供,只要習得者能有足夠的可理解輸入時,就自動地提供了。在自然外語語言環境中的語言難度,大部分聽到的語言,和自己現有的外語水平差距太式,于是大多數情況下聽到的都是不可以理解的“噪音”,沒有實現符合輸入條件,即使每天接觸到大量真實語言,也只有很少的一部分能成為“有效輸入”,這就是造成在自然外語環境下學習外語速度很慢的最主要原因。

情景教學法:對2000個頻率最高的詞匯。此教學法的核心是機械地記憶和練習固定句子結構,目的是培養說某些句子的習慣,并非內化外語能力和建立外語思維能力。在對“情景”的設計上,缺乏對如何進行“理解輸入”的研究,多半流于形式,“場景”常常是以幾個人在那里對話的形式出現,并沒有什么意義的視覺輔助來幫助理解對話含義。即通過先以生動的形式演示內容,然后指導學生進行練習,最后鼓勵學生開口使用外語。情景教學不同于情景輸入。

2、涉獵終極禁區

沉默是金:在語言學習的初期,有一個非常重要的“沉默期”。沉默期就是一個兒童學外語與成年人學外語的過程非常顯著的區別,它在外語學習中的作用也越來越被人們認識。語言學家總結道,無論成人或兒童,在掌握外語能力的過程中,都應該有一個相當長的沉默期,一般應該是6個月到一年。在順利渡過沉默期后,有計劃、有步驟的輸出才可能開始進行。沉默也有利于學習者的注意力集中在傾聽正確的內容,努力理解和輸入,逐漸建立外語思維上。如果跳過沉默期,在自己外語聽力等方面能力還很低時,過早用外語交流,很容易出現外語的石化。一旦出現了石化,無論是再通過優秀的教學還是任何糾正的方式試圖去改正和繼續提高水平,都是無濟于事的。

3、雙語迷蹤

如果在兒童時期(12歲以前)做到流利使用一門外語,基本上可以說是真正意義的雙語。

4、后方法時代:外語學習方法歷史

1850-1950年代語法翻譯法:當時為學校外語教學的方法,我們普遍稱其為“傳統教學法”。主要理念是認為外語是知識,所以其教學方式為:先教學語法規則,然后做練習題;用母語翻譯和講解外語,通過母語標注和翻譯解釋的單詞表背誦單詞,或翻譯解釋句子和段落中遇到的單詞;注重外語和母語的文字互譯能力;交流能力作為課外的能力。代表性教材:各種語法書,單詞表和語法練習題。這個方法現在只有中、日、韓三國還在使用。

1890年代-現在直接法:由古恩開創,貝立茲改革。主要理念是認為語言是自然形成的能力,而聽、說是語言中最為重要的技能。其教學方式為:使用目標語言教外語,主要采用聽和復述;避免教授外語語法,通過句子和短語“隱形”地傳授語法能力;學生的情景或句式中遇到生詞通過猜測和理解掌握,而非特地有意識地教授。這方法流行程度正在減弱,而且普遍是在初級水平的外語教學。

1960-1970年代聽說法+行為學結構主義教學觀:對傳統教學法和直接法的理念和方法進行了科學化改造的外語教學方法。主要理念:認為語言為一些特定的紙醉金迷,詞匯為結構中的成份,注重聽和說;認為語言能力不是知識而是一種行為和習慣,是先模仿后練習來形成習慣,所以需要通過“刺激-反射-回饋加強正確反饋”的重復訓練實現。這種方法被美國70年代發展起來的認知學和二語習得理論所推翻。代表性教材:《英語900句》

1960-1980年代(英國)情景教學法:這種方法是一種實用的,英國版的聽說法。與“聽說法”最大的區別僅在于聽說的演示是在交流情景中,采用帶有社交背景的對話。教學方法為PPP。在同一堂課上對教學內容進行情景的演示,角色扮演,然后嘗試使用?,F在“情景教學法”在中國卻很流行,特別是取代傳統教學法的首選教學體系。代表性教材:《新概念英語》

1970-1980年代:人本主義教學方法:外語教育開始關注學習者本身的特點,反對課堂對學生學習外語造成壓力和恐懼感。比較著名的有:

? ? ? ? 交際法:這一方法的出現,主要是在否認傳統“語法-翻譯法”的基礎上,又避免“情景教學法”和“聽說法”中的死板語法練習而產生的。這一方法主張學生應該從富有社會背景的實際交際內容中掌握語言要素,內容中包含了語法,引導學生在關注語言內容同時還關注領會過程,并且強調課處活動和課外多樣語言材料的重要性。

? ? ? ?任務型教學:學生學習外語的時候,不預先演示外語的內容,而是給學生一個交流任務,學生為了完成任務必須尋找或索取必要的語言內容,也就是說由交流的需求引發出交流的材料,跟原來的PPP的過程是相反的,這樣學習者的主觀能動性得到了充分的調動。商務英語培訓中還存在。

? ? ? ?多元智慧法:該學說主張教育應該按照個人能力不同因材施教,并且我們我們不應要求學生有單一的智力衡量標準。

1980年代~:后方法時代

? ? ? 全能老師:首要任務是提供大量可理解式輸入和情景輸入;我們會采用“任務型”教學模式;只在需要迅速給學生傳達每個難以理解的含義時,偶爾使用一個翻譯;仍然時不常地教一下語法,但我們非常清楚教學不是以講解語法開始,只是用語法作為參照;我們使用“訓練”,比如聽力訓練,而不是“練習”,為的是使學生能夠熟悉某種表達的”聲音“;我們指導學生做一些特定的”演練“,但只是為了提高學生對某種表達形式的關注度;我們與學生交換信息,并一直堅持個性化教學;不管學生是在演練、準備語言任務、角色扮演還是讀報紙,當學生分組交流和向我們請教時,我們提供”更正性反饋“而非糾正錯誤。我們學外語的首要因素,還是盡一切可能為學習者提供最佳的可理解輸入的條件。首先把握這一最關鍵要素,再根據不同情況使用具體的策略。

第四章 理通法自明

不得不說,外語學習本身確實沒有具體的“學習方法”,但是我們可以根據學習者自身情況,在不同的學習階段,制定適合自己的、科學合理的學習策略。只有按照外語學習的科學原理,根據自己的情況隨時調整學習策略和學習內容,才能使我們成為成功者。

1、入門期

先詞后句:初學一個語言,應該是從名詞入手,準確地說,應該是從名詞的“聲音”入手,就像嬰兒學習語言的自然順序一樣,先解決大量的實物應該使用的“聲音代碼”,而不是詞匯的字母組合。在此需要強調的是,在這個入門階段,不要學句子。只集中精力學習單個的詞匯。很多同學甚至外語老師,都感覺不學習句子就不像是在學習外語,所以總是在學生剛入門的時候就開始學句子。這樣做并不符合語言學習規律。開始相當一段時期,就集中精力在學習單詞上。等到有一定詞匯量后,再開始接觸句子。這種學習順序,跟嬰兒語言經歷的從一個單詞,到兩詞的組合,再到短句的自然語言能力形成過程相仿。下面介紹兩個非常實用的實踐方式:看圖識音和TPR。

? ? ? ? 羅塞達石碑:這個軟件是典型的“看圖識音”,即通過圖片學習外語的聲音。當然整個系統遠不止“看圖識音”這么簡單就能概括它。程序會每次給出四個不同的畫面和一個聲音,大家猜測聽到的“聲音”可能是哪個畫面。第二輪的四個圖像出現,會包含前一輪中的一兩個圖像。因為你剛猜對過,所以有印象,很容易猜到新聲音對應的畫面,猜對后進下一輪。該程序會自動按一個科學合理的圖像重復和替換次序。通過不斷循環重復,你會越猜越越快,也越來越會猜。關鍵點就是隨時觀察圖像,把它和聽到的聲音一起印在大腦中。-----這種方式在初學單詞上效率非常高。缺點:“名詞圖片”太少了,可能是出于商業考慮,希望能讓用戶趕快進入學習對話的階段,而人為把最初階段縮短了。注意事項:不要試圖說,不要想中文。所以建議大家盡量不用中文界面,可選用英文界面。這樣幾十小時一個級就能完,大家一定不要拖,非得全會不可,那就麻煩了。覺得80分以上就好了。第二級如果從零基礎的同學直接上來有點費力。但有點基礎的同學沒問題。一共兩個月,每天也就一小時吧。如果掌握好節奏,進步速度快。強烈建議不是零基礎的同學也過一遍該系統,把自己腦子里只有中文解釋而沒條件反射的單詞這樣在腦子里加上畫畫,形成思維。

? ? ? ? 看圖識音的其他途徑:很容易自己制作素材岫。我見過有同學做照片集,相當不錯,但普遍的缺點是背景有些亂。正確的做法是這樣的:比如要拍一輛車,就拍一輛普通車,不要把背后復雜的背景廣告牌等都拍進去,也不拍一個稀奇古怪的車子。畫面信息太多不利于形成聲音與圖像的準確對應。拍了圖像后還要想法加入聲音,還要按一套特定的原理排出畫的順序和重復點。

? ? ? ? TPR:全身肢體反應。具體實現方式是:語言學習者聽到一個外語指令,用身體對它做出相應的反應,從而逐漸自然建立語言思維能力。各國外語教學的對比實驗和測試都表明,這種學習方式比傳統外語教學方式效率高出幾倍,還不用說它是實現“外語思維”最有效途徑之一。TPR一般需要由有經驗的教師輔導學生完成,而這種方式使用外教比較理想。但一些有基礎的同學可以在學友之間,甚至完全自己獨立完成。本人建議有相當基礎的同學也可以嘗試一下TPR。通過TPR的經歷,可以很好地幫助建立英文思維。比較實用的TPR的典型詞匯應該在1000個左右,不能也不用太多。初級學生幾百個足夠了。

肢體動作:stand?up,sit?down,walk,stop,turn left,turn right,turn around,walk backwards,jump,hop,bend over,squat,walk 3 steps, clap your?hands,wave。

面部表情:smile,cough,laugh,cry,sneeze,open your mouth,close your mouth,stick out your tongue,put your tongue back in,wink,blink,wiggle your nose

關聯的動作:where?is,touch,show?me,pick?up,put?down,put?it back (return),drop,move,give me,take it back,throw,catch,turn over,flip,push,pull,lift

廚房用品:cup,plate,bowl,knife,fork,spoon,napkin,dish,big round serving tray,tray you’d serve tea or?coffee on,table,chair,kitchen stuff,pan,oven,stove,sink,faucet,counter,cupboard,refrigerator

食品飲料:flour,sugar,bread,tea leaves,coffee grounds,rice,nuts,yogurt,candy?water,milk,juice,soda,yogurt,coffee,tea

水果蔬菜:apple,banana,orange,plum,grapes,fig,dates,raisons,lemon,pomegranate,tomato,cucumber,zucchini,onion,carrot,eggplant,small eggplant,potato,garlic,parsley,lettuce,grape leaves,celery,mint,cabbage。

兩種實踐方式:簡單地說“看圖識音”是從名詞出發逐漸過渡到與動作詞結合,而TPR是從動作詞出發,逐漸結合動作中能夠聯系上的名詞,所以兩種方式有很多重合和統一的部分,又互為補充。兩者的核心,就是提供到理想的“可理解輸入”,讓使用者通過“猜測”和“聯系”的方式來建立語言思維,而非通過“解釋”和“機械記憶”來學習語言。

例子:1)先看這個桌子的實物或桌子的照片,再聽“table”這個單詞。2)先聽“table”這個單詞,然后再給看實物或照片。3)桌子的照片和"table"這個單詞同時出現。這個過程大腦中是確認概念和聯系聲音兩條思路雙向進行的。但這種方法經常會降低猜測過程,減少大腦的思維活躍程度,往往不如前兩種途徑的效果好。我們在學習的時候,建議三種方式混合使用,使用次序可以按上面的順序進行學習。

階段小結:1)避免使用中文翻譯,充分建立外語的直接反應。2)不要試圖說英語,只練聽力。3)開始時先只專注于學習單詞,然后過渡到短語,不要關鍵學句子;3)不要看英文的拼寫,建立拼寫的學習完全放棄;5)如果有外教參與,最理想的就是外教來引導學生做TPR。外教需從用肢體語言或用手畫圖協助這一過程,不要試圖講課;6)不要怕聽錯,要放松和有信心。7)這個時期千萬不要被說句子的沖動誘惑。否則會造成句子的無效輸入。--------看圖識音和TPR兩種手段,在中國這種缺乏自然外語環境的條件下,教小孩子學外語是十分有效的。家長們最好在用軟件的同時,直接和孩子互動(順便把自己也提高了)。家長們不必過于擔心自己的發音不標準,通過放錄音提供給小孩聽純正的標準音的機會就行,我們會根據聽到了錄音修正發音,一般不會受家長的不良發音影響。-------這一階段的另一個非常好的課外實踐方法,就是把自己熟悉的生活環境中所能接觸到的物體和看到的動作,用英語去命名和聯想。

2、提高期

經過兩三個月“圖像+聲音”的思維訓練,已經掌握了1000個左右詞匯的“聲音”和它們的含義。這些詞匯在很多英語句子中會頻繁出現,而且大部分是句子的“骨架”。這一時期的目標:1)聽懂單句子,建立整句的英文思維;2)逐漸能聽懂簡單的、慢語速的整段英文;3)在提高期后期按照一定的規范,開始嘗試“輸出”簡單的英語;4)開始引入閱讀材料,作為輸入內容的擴充。5)了解一點點英文語法。動詞ing。

英語學習的第二階段也就是提高期,是英語學習四個階段最重要的環節。英語思維是否能夠順利形成,規范和流利的交流能力能否實現,這個階段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然而對于大多數中國同學來說,第二階段學習基礎沒有經歷過,從入門階段一下子跳進了把外語當做知識去學習的階段。從學習一門語言,一下子變成了學習了一門編碼課程。

在課堂上,教師用簡單的英語,結合肢體語言、實物和實景,按一個事件前后發生的場景順序進行描述。比如:First,he takes out his keys.(拿出鑰匙)Then he walks toward the door.(走向門邊)He finds the lock.(找到鎖)He uses his key and unlockes it. (用鑰匙開鎖)He turns the door-knob.(擰門把手)The he pushes the door open,(推開門)enters thd room(進屋), and closes the door behind him.(回身關上門)

序列法選擇及原則:1)使用生活經驗中熟悉的情景或經驗能夠預測的情景;2)盡量使用視覺或動作代替語言解釋,全過程都用“親身經歷”完成;3)起始難度控制在第一遍聽時有70~80%能聽懂;4)注意聽,不要試圖說話。最多是嘴里小聲重復聽到的內容;5)一次只學習一種時態,一項任務的十幾個和幾十個句子都是同一時態;6)絕對禁止閱讀和記筆記,但可以把過程錄音以后再聽。序列法的局限性是不太適合學習含有抽象詞匯的內容。但對于初學者,特別是中國同學來說,最好先要有一定的基礎單詞量。

視覺輔助輸入:多媒體教程可以將各種動作,場景在制作教程時拍攝好,不用老師在課堂上去親自做。其好處就是學生在學習時不會過度緊張,接受新內容比較放松自然,更容易發揮水平。另外,在我們聽真人說外語時,經常會聽不清楚,而戴上耳機聽多媒體教程,則可以做到每句話都非常清晰。所以,戴耳機聽外語會比聽真人講話效果好很多。

多媒體輸入原則:1)學習外語用的語言場景,最理想的并不是動態的錄像,而是靜止的畫面。最直接有效的辦法,就是固定畫面,讓場景的演示變成一頁一頁看的“連環畫”式的固定情景的照片。2)畫面要求要簡單,信息盡量少,像素要低。3)語言場景的故事情節應該是連續的,故事人物、背景、發展要有很強的相關性。4)根據情況,有的場景需要聲音要稍先于畫面出現,靠畫面帶動理解聲音,有時畫面和聲音同時出現。5)難度非常緩慢地逐漸加大。6)如果有練習說的部分,要先聽會才能說,對說的內容嚴格限定,一定是剛聽過學過的內容,而且說的量最多只有聽的十分之一。7)使用多種非標準音和標準發音對比的發音糾正體系。8)一般多媒體教學系統都有可以控制字幕的設置。比較好的控制方式是新內容第一次聽的時候不要打開字幕看,中間重復聽的時候可以出現英文字幕作為確認,輔助理解,聽最后一遍的時候再次關掉字幕。

第二階段TPR:1)TPR-O:大家在桌子上放一些生活中的實物,可以是隨意找到的東西,比如蘋果和香蕉。然后教師讓大家聽與這些物品相關聯的動作和行為等的簡單描述。This is an apple.Where is the apple?用動作指出。做動作表示Smell it,bite it ,give it to me,roll it,peel it等相關句子。TPR-O的關鍵是將表示動作的動詞和實物名詞相關聯用動作表述。2)TPR-P:教師用英語對一些照片或畫面中的物品、人物、動作、情景等進行描述。This is a man.Where is the man?He is eating.What is he doing?He is eating an apple,What is he eaing.等不斷擴展。直到可以更復雜地對其他背景信息進行描述。3)TPR-S:主要是通過動作和道具表演一個簡單的小故事,關鍵點是要生動和有趣。------各種TPR是為學生提供語言輸入的視覺場景,重點還是讓大家自己通過對可理解輸入的接觸,自動實現內化語言能力和建立語言思維,但理解和輸入的工作是學習者自己完成,輸入后能力的“內化”也是學生通過輸入的增加自己逐漸建立的。

ALG教學(自動語言增長):1)教學只使用目標語言,不翻譯,不講語法知識。2)上課形式是由兩個老師在課堂上,通過肢體語言,道具等表演他們的對話內容,學生在下面觀摩和聽,人數不限;3)在學生開始學習外語的前半年左右的時間里,學生只專心聽外語,嚴格禁止學生“說“外語。ALG對沉默期的要求非常嚴格。他們在教學過程中發現,凡是學習外語時過早開口的學生,學習進步都很慢,而且會很快停頓在一個低水平上很難再提高。凡是按照要求做到了半年內堅持不開口的同學,都是最后外語說得最流利的同學。

3、增長期

這一時期的主要任務,是輸入量的增加和難度的增長。學習的重點還是聽力。但這時需要增加閱讀,可以認為閱讀的目的還是幫助提高聽力和對聽力輸入的補充。

4、高級期

語法被需求。到了這個階段,我們已經不再是“積極的外語學習者”了,外語已經成為了我們生活中的一部分,融入了我們的生活方式。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剝皮案震驚了整個濱河市,隨后出現的幾起案子,更是在濱河造成了極大的恐慌,老刑警劉巖,帶你破解...
    沈念sama閱讀 227,428評論 6 531
  • 序言:濱河連續發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現場離奇詭異,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過查閱死者的電腦和手機,發現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閱讀 98,024評論 3 413
  • 文/潘曉璐 我一進店門,熙熙樓的掌柜王于貴愁眉苦臉地迎上來,“玉大人,你說我怎么就攤上這事?!?“怎么了?”我有些...
    開封第一講書人閱讀 175,285評論 0 373
  • 文/不壞的土叔 我叫張陵,是天一觀的道長。 經常有香客問我,道長,這世上最難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開封第一講書人閱讀 62,548評論 1 307
  • 正文 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辦了婚禮,結果婚禮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還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們只是感情好,可當我...
    茶點故事閱讀 71,328評論 6 404
  • 文/花漫 我一把揭開白布。 她就那樣靜靜地躺著,像睡著了一般。 火紅的嫁衣襯著肌膚如雪。 梳的紋絲不亂的頭發上,一...
    開封第一講書人閱讀 54,878評論 1 321
  • 那天,我揣著相機與錄音,去河邊找鬼。 笑死,一個胖子當著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內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決...
    沈念sama閱讀 42,971評論 3 439
  • 文/蒼蘭香墨 我猛地睜開眼,長吁一口氣:“原來是場噩夢啊……” “哼!你這毒婦竟也來了?” 一聲冷哼從身側響起,我...
    開封第一講書人閱讀 42,098評論 0 286
  • 序言:老撾萬榮一對情侶失蹤,失蹤者是張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劉穎,沒想到半個月后,有當地人在樹林里發現了一具尸體,經...
    沈念sama閱讀 48,616評論 1 331
  • 正文 獨居荒郊野嶺守林人離奇死亡,尸身上長有42處帶血的膿包…… 初始之章·張勛 以下內容為張勛視角 年9月15日...
    茶點故事閱讀 40,554評論 3 354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戀三年,在試婚紗的時候發現自己被綠了。 大學時的朋友給我發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飯的照片。...
    茶點故事閱讀 42,725評論 1 369
  • 序言:一個原本活蹦亂跳的男人離奇死亡,死狀恐怖,靈堂內的尸體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詐尸還是另有隱情,我是刑警寧澤,帶...
    沈念sama閱讀 38,243評論 5 355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島的核電站,受9級特大地震影響,放射性物質發生泄漏。R本人自食惡果不足惜,卻給世界環境...
    茶點故事閱讀 43,971評論 3 345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處隱蔽的房頂上張望。 院中可真熱鬧,春花似錦、人聲如沸。這莊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開封第一講書人閱讀 34,361評論 0 25
  • 文/蒼蘭香墨 我抬頭看了看天上的太陽。三九已至,卻和暖如春,著一層夾襖步出監牢的瞬間,已是汗流浹背。 一陣腳步聲響...
    開封第一講書人閱讀 35,613評論 1 280
  • 我被黑心中介騙來泰國打工, 沒想到剛下飛機就差點兒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東北人。 一個月前我還...
    沈念sama閱讀 51,339評論 3 390
  • 正文 我出身青樓,卻偏偏與公主長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敵國和親。 傳聞我的和親對象是個殘疾皇子,可洞房花燭夜當晚...
    茶點故事閱讀 47,695評論 2 370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