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人間四月天。
4.1 四月的那些事兒
古詩詞中的四月,是這樣的——
桐花放。“綠樹成陰四月天,紫桐花放石池邊。”(宋 · 釋行海)
芰荷發。“四月芰荷發,越王日游嬉。”(唐.白居易)
芍藥開。“芍藥花開今四月,杜鵑啼恨到三更。”(宋 · 白玉蟾)
榴花燦。“四月溫風起,榴花發紅蕊。”(明 · 劉基)
山花落。“四月陰晴里,山花落漸稀。”(明 · 陳憲章)
梅子熟。“江城四月盡,麥熟梅子黃。”(宋 · 王之道)
大麥黃。“四月南風大麥黃,棗花未落桐陰長。”(唐 · 李頎)
櫻桃紅。“四月櫻桃始爛紅,拜章馳驛歲常同。”
枇杷熟。“麥苗含穗枇杷熟,卻似江南四月時。”(宋.鄧深)
布谷鳴。“四月鳴布谷,家家蠶上簇。”(宋.陸游)
雨聲浪。“蠶老麥枯田舍忙,誰令四月雨浪浪。”(宋 · 張耒)
打魚放鴨。“打魚放鴨,四月好時光。”(清 · 陳維崧)
盡插秧。“綿地千里間,四月秧盡插。”(宋.陸游)
閑隱幾。“一窗閑隱幾,四月澹如秋。”(宋.陸游)
送春歸——“今朝四月一,春去無蹤跡。”(宋 · 釋宗演)
在這漸漸明媚起來的春光里,一點一點去遇見古詩詞中的四月,遇見了,再往這上面一張一張添加圖片……
4.3泡桐花開
在常常路過的河邊,一側的圍墻里,有一株很大的泡桐。從搬到這里后,我一直在等待春滿四月,一直在想象這株泡桐開花的情景,那是怎樣一樹繁華?又會怎樣吸引我靠近它的腳步?
今天開車從河邊經過,發現圍墻里的那株泡桐已經開了,像是一團紫霧,紫色的花伸出圍墻來。于是,找那么一個空閑時間,我循花而來。
這株泡桐就在隔壁的一個小區里,當我走近時,才看到泡桐樹挺立在圍墻邊的一個角落里,樹下有兩張方型石桌石凳,四周都是古舊的居民房。
泡桐樹很高,繁花滿枝,每一枝上都如綴上一串紫風鈴,風一來似乎就叮咚作響。泡桐紛紛開且落,地上已有一些零落的花朵,如油桐和櫻花一樣,不是一瓣瓣凋落,而是一朵朵墜下。當我仰頭拍桐花的時候,聽到了蜜蜂嗡嗡在花間流竄的聲音,聞到了桐花特有的清香。好熟悉的香味哦,一下子就讓我如穿越般回到中學時代。
那時,縣一中的校園里,從大門到操場約一百米的距離,路兩旁有兩行高大的泡桐樹,春天紫花綻放、清香撲鼻;夏天綠樹成陰、郁郁蔥蔥。上學、放學的時候,和同學三三兩兩走在這條路上,似乎是比青春更為美好的感覺。那時候,縣城里也有很多泡桐樹,是當行道樹來栽在街道兩邊的。一到四月,小城就氤氳在一片紫色的海洋里,又熱鬧又寂寞,如同我逝去的青春歲月。
后來,不知從什么時候開始,街上的泡桐樹漸漸被其他的常綠樹取代,而中學校園因為擴建,重修大門,那兩行泡桐樹被砍掉了。如今,從氣派的大門走進去,見不到一棵泡桐樹的影子。青青校樹,終究像青春一樣,被歲月拔除了,只留下了一些隱隱約約的清香,讓人辨出過去的痕跡。
桐花,在很多人的文字中出現過,比如胡蘭成,比如蔣勛,比如席慕蓉,比如雪小禪,他們筆下的桐花,是淡紫的泡桐,還是白色的油桐?論花型與花色,我更喜歡油桐些,而泡桐的地位也是不可替代的,因為它是少年時代的花。
泡桐都開了,山谷里的油桐,也開了吧?
4.4 雨后清晨
不知雨是不是下了一夜,早晨醒來的時候,聽到窗外雨聲潺潺,如住水邊。
這是清明節放假前的一天,實際上,我的假期已開始了。因為昨天監考完,今天的任務是在家閱卷。又不用那么趕,于是有了清晨這半小時的看花時間。
踱步到附近“山”上,說是山,其實不過是個環島;說是環島,其實它又是個公園;說是公園,其實它又不過是座小山。一座環島般大的山,一座元寶般大的山,這就是美其名曰的“元寶山公園”啦。
每天開車繞過環島的時候,都會不經意看到山上樹漸漸綠透,花慢慢開滿,不知道山上還會有些什么風景,但我總是停不下匆匆的腳步去看。
這樣一個雨后清晨,終于挪出一點空閑,便來了,來山上尋幽探勝。
雨后清晨,空氣甜潤,有草木和花朵的氣息。文化館前的兩排晚櫻,雨潤花濃,枝枝相融。山上多是這種粉色的重瓣晚櫻,每一株都開得如癡如醉。紫藤架上也掛了一些紫藤花,但稀稀疏疏的,沒有形成瀑布似的紫,紫藤花的綽約風姿便減了不少。
小道上,有一株早開的粉白單瓣櫻花落英繽紛,一朵一朵躺在濕漉漉的地上。昨夜雨疏風驟,花們經歷了什么?大約花和人一樣,也是不易的,有許多的無力、無助、疼痛,除了自身,沒有人可以幫你消除。落花人獨立,什么時候不是如此?宋代的晏幾道抒發的,難道只是宋朝人的心境?
四月天里的雨后清晨,依然有涼意。
4.5 桐花記
一直惦記著山谷里的桐花。
放假回家,離桐花近了些。下午,我說我要去看桐花,媽媽和妹妹便陪我一起去。
開了半小時的車,終于到了這個桐花盛開的地方。遠遠的,便看見山上的油桐樹梢如頂著一髻兒小雪,我心中欣喜:桐花開了,不枉此行!
停了車,媽媽和妹妹在車邊等我。我從山間小道過去,來到桐花旁。這是生長在一個山谷里、山溝坎上的一株油桐樹,是我和朋友在幾年前驚喜地發現并貪婪地拍過桐花的一株樹,是我每到人間四月天便惦記著的一株樹。然而我并不是每年都能在桐花盛開時如約而至,常常是時間一晃就錯過了。今年總算是沒錯過,在桐花始盛開的時候欣然而來。
桐花五瓣,雪一樣潔白,小朵小朵開在樹梢,如同落了無數白蝴蝶。可能是由于雨水少的緣故,今年的桐花開得沒那年的好,小小的、干干的,還沒有全開,邊開邊落,地上已有一些零星的落花。
桐花靠近花蕊的地方,呈紅色,花脈清晰。才開的桐花紅色淺些,落花里的紅色深邃。在蔣勛先生的文章里看到過,說留在樹上的是雌花,要結出果實,而落到地上的是雄花,是為了給雌花保存充足的營養。所以蔣先生說:“也許花朵落下或留在樹上,是用不同的方式完成了自己,我們所知有限,常常徒自驚恐哀傷。”
就像人一樣,花也有自己的使命,落下或留在樹上,原本也就不必哀傷。
為這一年一次的到來,我依舊用手機貪婪地拍桐花。它們又獨自盛開的,也有兩朵三朵或無數朵聚攏盛開的,看上去不那么起眼的花朵,在鏡頭里漸漸清晰、生動起來,好美啊!又好靜啊!我屏住呼吸,生怕打擾了它們。
拍了這一樹桐花,我又看到山坡上有一株開得更繁盛的,于是踩著黃色的泥土,一路披荊斬棘,來到桐花樹旁。可是樹太高了,我根本拍不到樹上的花朵,只能拍拍那些落在桑葉上、草窠里的花兒。在樹下,我欣喜地發現一個小口壇子和一只水桶,里面盛滿了雨水,我撿了幾朵桐花放進去,拍到了讓我欣喜的照片。
拍了桐花下坡來,看到媽媽和妹妹買了一籃櫻桃,媽媽說人家才從樹上摘下來的,很新鮮,八十元一籃。我吃了幾顆,酸酸甜甜,沁入心田。
回家后翻看剛拍的桐花照,腦海里浮現出王陽明的那句話:“汝未看此花時,此花與汝同歸于寂。汝來看此花時,此花顏色一時明白過來。便知此花不在汝之心外。”
此花不在汝之心外,的確,自第一次遇見桐花后,此花便一直在我心里,花開不敗。每年春天,看過桐花后,才覺得告別春天會容易些。
桐花萬里路,溫暖如春。
4.6? 牡丹記
3.9 春天,以及一些養眼的顏色
4.12? 一天
早上帶學生去醫院參加考前體檢,陪他們排隊、領表、去抽血,然后到體檢中心,等他們一項項完成,情境和三年前一樣,上屆學生的體檢仿佛只在昨天,而其實相隔已是三年。三年一輪回,光陰在飛速地流淌。
只有五十六天就高考了,考完后,他們將各奔東西,再也不會像現在這樣聚攏來,再也不會聽你說或者不聽。從此,他們走向各自不一樣的人生,而我,終點又回到起點,又開始熟悉新的面孔,又開始下一個輪回……
在這五十六天,能再多做點什么呢?督促、提醒、陪伴、溝通、呵護……能多做點什么就多做點什么吧。除了正常的教學,已經每天自習的時候堅守在講臺,哪怕只是坐在那兒什么也不說,只看得見互相的存在。一切只為心安,為了六月后能心安地享受清風、小溪與草原。
原以為要一天才能完成的體檢,一上午就完成了,下午要求他們回到教室自習。頂著春天正午熱烈的陽光,像一陣風般又把我吹到他們身邊。他們都在,一個都不少,甚至還多了一個(一個轉學的同學回來填表)。整個下午直到晚自習有老師來前,我都在他們眼前晃悠,其間也見縫插針地上了一節課,其他的時間在教室隔壁的辦公室與他們交談。這是今天宣布的一個新舉措,我說,高考前,每個人至少來找老師談一次,談學習、心情什么都行,談你、我都行,是你主動來找我談心,不是我找你來談心,那樣你會比較緊張和被動,以為自己不好才被老師談話,也會被老師的問題牽著走,交流的效果未必很好。聽了我的新舉措,有人面帶微笑,仿佛贊許;有人面無表情,似乎事不關己;有人耳語,或許覺得新奇……
于是,我回到辦公室,我不確定有沒有人會很快來,因為畢竟,我貌似一個嚴肅的人,感覺他們有些怕我。他們中有人說過:不是怕你,是怕老師。而且,代溝橫亙在我們中間,他們也許會跟自己的同齡人滔滔不絕,也不愿與老師說一句。不管怎樣,反正得試試,不管有沒有用,至少多一份堅持,多一份希冀。
第一個來的,是個男孩。他說自己沒有壓力,以致也沒有動力。他的成績一直不上不下,與實現他的理想還有一段距離。許多道理他是明白的,他只是需要有人幫他堅定。于是,與他約定一個通過努力,他下次可以達到的目標,讓他帶著約定去努力。他是一個品行極佳的男孩,相信會信守與老師之間的約定。
接著,來了三個女孩,她們是約著一起來談話的,安靜地又有些羞澀地坐在我身邊,不知從何開始也不知從誰開始,就你看我我看你,你推我我推你。她們只是需要破冰時間。后來開始了,便一發不可收拾,女孩們縝密、細膩的小心思全展露在我面前。她們彼此是好朋友,熟悉相互之間的點點滴滴,于是每個人談自己的時候,其他兩個便把相關的細節補充出來。成績上不去,對未來沒有信心;敏感,常被同學的言語傷害;心態不好,總是擔心高考會出什么差錯;覺得自己笨,別人一看就會的題,自己反反復復想也想不明白;找不到動力,沒有一個促使自己奮斗的理由;喜歡一個人,不能自已……聽她們講,與她們談,給她們理解、安慰、鼓勵、開導,幫她們確定與堅定……直到晚飯時的校園廣播響起,她們才匆匆離開。
他們的問題似乎都相似,而他們每一個人對待問題的方式卻都不一樣,也許答案就在他們心中,只是需要你幫他們明確。多少想像《解憂雜貨店》里的浪矢爺爺,聽他們訴說,替他們分憂,在與他們相處的最后五十六天里……
開車離開學校的時候,夕陽已經從西邊的山頭落下去了,只剩一抹余暉在天邊,路上的晚櫻已經凋謝了,想起項麗敏的詩:《一天》
一天只有三行——
第一行是我的腳印,通往集市;
第二行是我的文字,通往內心;
第三行是時間草草的落款:
光陰如梭啊光陰如梭……
我的一天,似乎也只有三行——
第一行是我的腳印,通往單位;
第二行還是我的腳印,通往家;
第三行是時間草草的落款:
光陰如梭啊光陰如梭……
或者,是另外的三行:
第一行是我的腳印,通往別人;
第二行是我的內心,通往自己;
第三行是時間草草的落款:
光陰如梭啊光陰如梭……
4.13 春天最應該做的事
春天最應該做的事
就是與相愛的人一起去看櫻花
當一切逝去,仍記得櫻花樹下的兩個人
那么美好的樣子
? ? ? ? ? ——項麗敏《簡單的詩》
4.13? 賞櫻記
今天早上,做了這個春天最應該做的事——去看櫻花。
在這遠離城市的地方,櫻花開得如此盛大,如此美,枝枝相覆蓋,葉葉相交通,朵朵相交談。陌上的兩行櫻花,形成長廊,形成隧道,形成浪漫之旅。
陌上俱是看花人,有和朋友一起來的,有和家人一起來的,三三兩兩,一群一簇,在櫻花下漫步、拍照、聊天……
櫻花有些正在開,有些已經開始凋落,風吹過,如一場粉色的雨,或如一場粉色的雪,紛紛揚揚。
漫步櫻花長廊,沉醉于一種盛大的美與喜悅中。春風拂面,花香如歌,隱隱約約,花枝搖曳,有落紅飄過發梢,有鳥兒清脆的啼鳴。與賞花人擦肩而過,在陌生的表情上可以看到櫻花盛開般的喜悅。
在花開的時候,你有賞花的時間,有賞花的心情,有陪你一起賞花的人,所謂的歲月靜好,大抵如此吧?
在這春風沉醉的早晨,你還要什么更好的人生?什么都可以不要了,只眼前這景、這人,便足以一生一世。
4.14 櫻桃的滋味
又是一年櫻桃紅,又是故人邀約,又是親情出行,又是沉醉于櫻桃的滋味。年復一年,年年歲歲景相似,歲歲年年情更濃。
在一個叫小寨的地方,在妹兒家的櫻桃林里,在櫻桃紅透的樹下,和親人們一邊聊天,一邊采摘,有時櫻桃放進籃里,有時放進自己的口里。這櫻桃的滋味,是春天的佳釀,是歲月的饋贈,一年一年如期品嘗。
櫻桃的滋味,甜中帶酸,酸中帶甜,就像生活的滋味,就像生命的滋味,雖然并不如糖似蜜,卻是甘美的、豐淳的。
阿巴斯的電影《櫻桃的滋味》里,巴德瑞問想要放棄生命的巴迪:“你要放棄去嘗櫻桃的滋味嗎?”櫻桃的滋味有多甘美,生命的滋味就有多甘美,巴迪終于沒有放棄。
櫻桃紅了,仿佛只是為了提醒我,記取時光的腳步,記取親情的溫暖,記取生命的甘美,然后好好珍惜,感恩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