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一個很念家的孩子。從初二開始,我開始了住校生活,也就是每周回一次家,盡管家里離學校很近,但是仍然選擇了住校,因為住校上的課程可以更多,讓學習提高,所以不得不選擇住校。每周周末下午回學校時,腦海里總是想著有什么理由可以不去,等著明天早上再去,感覺早去半天就跟要了自己的命一樣。每次到了學校,總會憂傷個幾個小時,想家,想爸爸媽媽,但是每次也只能自己勸說自己,“沒事沒事,五天很快就過了的”。記得初三下半學期,壓力很大,因為我們這邊最好的兩所高中并沒有那么好考,所以我的壓力很大,我想去的那所學校和自己平時的實力相比,我差了幾十分。那時壓力大,對于一個念家的人來說,回一次家真的可以讓自己得到放松。本來以為初中兩年會讓自己慢慢習慣離家的感覺,直到上了高中才知道并沒有。
很幸運,考上了我想上的那所高中。因為高中在市里面,離家很遠,而且高中基本都住校了,這讓我開始從離家一個星期到現在離家一個月。我們學校每周末下午放半天假,一個月放一次月假,這也就是說我一個月才能回家一次。當我剛去高中時,很不適應,特別是一到晚上,這個陌生的環境讓我有些壓抑。但是沒有辦法,家里條件不好,父母不可能來城里租房,所以我還是慢慢去習慣。雖然每個月會放假,但是那時會發現,這假期怎么過得那么快,自己好像剛回家,就又要去學校了,每次坐上班車回學校時,我不會玩手機,只會戴上耳機聽著歌,望著車外,那是我不舍的表現。記得高中時,我們學校后門有一所學校,里面有初中生和小學生,我和我朋友最大的快樂就是每天晚上吃了飯,走后門那條路慢悠悠逛回教室。有時會看見家長來接孩子,我倆總會感嘆,“唉,好想回到初中,至少可以每周回一次家”。這句話在高中,我倆念了不止一百遍,我們都很念家,但是我朋友說自己比我好一些,我想了想,可能是吧,可能是因為我太依賴我的父母,讓我總是想和他們待在一起。
終于,上大學了,這大學說離家遠似乎又不是很遠,因為還沒有出省,但是!學校在省的邊上,這和出省沒區別。這也就意味著我大學一年可能就只能回兩次家,甚至可能是一次。沒辦法,自己的成績在本市不好選學校,最后只能這樣。本來去學校后我以為會很不習慣,因為大學是一個很大的群體,有很多人,而且在一個很陌生的城市。父母也很不放心,基本隔一天打一次視頻,但是我自己卻慢慢發現,我念家的情緒好像有在慢慢變好,我不會在想之前那么難受了。
但實際上我仍然很念家,只不過是長大了,我把自己的情緒藏了起來。長大之后懂得東西越來越多,開始發現家好像真的一年就回那么一兩次,但是那仍然是讓我們最舒適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