遠古時代,無所謂“教育”,生兒育女只是為了人類的繁衍和種族的延續。古文明時代,有所謂“教育”,儒家思想核心“仁、禮”,正德立仁、修身養性、成就君子之身。當今時代,重視教育,卻迷茫于不知該如何“教育”。
一直有一個觀念,好的父母一定是被孩子“教育”出來的,因為是孩子讓我們先擁有了父母的身份,才被賦予教育的義務,承擔教育的責任。
不是父母通過教育孩子來標榜自己是一個“好父母”,而是伴隨孩子的成長,“孩子”在教我們該如何成為一個“好父母”。
初對“父母”身份的印象,一定是來源于自己還是“孩子”時的記憶。伴隨自己的長大成人,每個人心中一定或多或少會有自己父母身上的一些“印記”。
雖然每個人的成長環境、經歷閱歷,各不盡相同,但是面對教育,有所執著,有所追求,結果都是希望孩子變成自己期望的那個樣子。
所以就會有很多“懂事”、“聽話”老實的“乖孩子”;“調皮”、“機靈”活潑好動討人親的“好孩子”;也有“霸道”、“刁蠻”不講理討人厭的“熊孩子”。
每一個孩子在被“標簽”所謂的某種孩子之前,都是善良的、無辜的存在。絕不能夠說“乖孩子”、“好孩子”的父母就一定是“好父母”,因為你或許可能限定了孩子的“無限可能性”。
就“熊孩子”而言,孩子本身是沒有任何不對或者錯誤的地方。若有不盡人意之處,定是教育者本身的問題。
“孩子”在告訴你是否是一個“好父母”,該如何成為一個“好父母”。如若暫時迷茫、困惑于不知該如何教育,或者有意識到自己的教育有所偏差,那就“先立己、后育人”。返璞歸真,如若都能成就自己為“君子”,是否教育本身也就不再是難事一件?
孩子本身擁有無限的可能性,強大的學習能力。可以不刻意去教育孩子應該怎樣,而是日常生活里不知不覺中孩子會學習到,懂得應該怎樣才是對,才是好。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古人的智慧,發人深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