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國境之南
1
前段時間要簽一個號,因為缺少作者,所以要求很低,只需要開通、注冊帳號,達到規(guī)定粉絲數(shù)就可以。
為了達到這個粉絲數(shù),我和群里的一個小伙伴像是入了魔,一天到晚都在忙著互粉,這樣兩天下來,粉絲數(shù)量達到了,可是我們兩個卻累癱了。因為一直放不下手機的我們什么事也沒做好,更不用提效率。
粉絲數(shù)湊夠的我,慢慢開始關注閱讀量。
每天會在上面發(fā)布作品,然后時不時的看閱讀量,我覺得這樣很累,還控制不住。作為一個已經(jīng)寫了兩年的作者,再去關注這些沒有意義的數(shù)字,真的是很荒唐,可是我卻樂此不疲。
有些人說,現(xiàn)在這個社會,想要毀掉一個孩子,就送給他一個手機就好了。
其實這句話還不完全正確,因為不止是孩子,就連大人,如果想要毀掉他,就送給他一部手機,讓他使勁玩,沒過多久,這個人就會徹底垮掉。
2
前幾天,我看到這個軟件上有一個瀏覽時間的計算,我看后嚇一跳,原來,我每天打開這個軟件的次數(shù)竟然達到了五十次之多,可有用的信息卻一點也沒有關注到。
我一邊懷疑這些數(shù)據(jù)的真實性,一邊反思自己的行為。
是呀,當作品發(fā)布以后,相比內(nèi)容,我關注更多的是數(shù)據(jù),如果沒有閱讀量,我會急,想想問題到底出在哪里;如果閱讀量上去,我也不住的看,想著破百、破千、破萬。因為這樣的焦慮,我在圖書館一個小時的時間,竟能拿起許多次。
我患了手機依賴癥了。
生活中這樣的例子其實特別多,計劃晚上看書,于是下班以后,先刷微博,再刷微信,最后聊天,轉(zhuǎn)頭看看墻上鬧鐘已經(jīng)指向十一點,算了,明天吧;
計劃一周去健身房兩次,于是周末的時候,先打車,再到健身房,先將自己捯飭一番,然后給自己拍出“很努力”鍛煉的樣子,然后開始修圖,等到朋友圈上傳完畢還是跑步的時候,健身房已經(jīng)接近下班;
計劃豐富自己,給自己報各種各樣的興趣班,萬事俱備,只差一個手機,于是你高興的帶著手機去上課了,前腳剛到,后腳約會、逛街、看電影的電話就來了,算了,還是去玩吧、玩吧。
后來,你不再給自己做計劃了,因為你告訴自己,我已經(jīng)盡力了,但是收獲很少,你也告訴自己,這樣的努力,真的沒有意義,還不如刷刷微博,看看朋友圈來的實在。
3
你熬著最漫長的夜,敷著最昂貴的面膜。
你告訴自己不是我不上進,是身邊的環(huán)境不好。
其實,你有時間,也有精力,計劃也很得當,腦子也夠聰明,你少的只是放下手機。
據(jù)不完全統(tǒng)計,十幾億中國人,使用微信的用戶已經(jīng)達到九億,而成年人每天打開微信的次數(shù)大概在四百次。
有這么一句話很形象:我本來準備拿出手機看看時間。等手機拿出來的時候我順便翻了一下朋友圈,然后又看了微博和頭條,回復一條信息,再把手機放回口袋,最后我想起了還沒有看時間。
你看,這個時代最不缺乏的就是分散注意力。
我們總在強電碎片化閱讀,在強電利用手機上的軟件給自己的豐富知識和經(jīng)驗,可是捫心自問,當我們真正在上面學習的時候,又有幾分專注?
4
這是一個信息爆炸的時代,最不缺乏的就是資源的獲取,身邊觸手可及的是資源,但是大多數(shù)情況下,都是處于一個懵懂的、瑣碎的、不系統(tǒng)的狀態(tài),而我們也并沒有合理的利用這些資源。
前不久我加入了懷左的蛻變?nèi)海鋵嵳嬲韶浶缘闹R分享的很少,取而代之的是濃厚的學習氛圍,而在放假前我們被要求讀的最后一本書的《深度影響》,也是從這本書中,我明白了,其實在這個時代,我們最不缺乏的就是資源,最缺乏的是專注力。
之前我定義自己是一個還算專注的人,直到那天,我關上手機,只是半天時間,我就寫出了六千字,也對文字有了更深刻的思考,之前計劃一星期才能完成的工作,只是在一天時間內(nèi)疚完成了,我才知道自己一直是一個“偽努力者”。
5
其實,在這樣一個時代,我們需要的是放下手機,而不是做一個只會感動自己的人。真正高效的工作,需要我們做到的是如下幾點:
在學習前,整理出一張只有學習資料的桌子,沒有任何電子產(chǎn)品,同時拒絕任何人的叨擾,營造出一種近似于圖書館的氛圍。
設定番茄時鐘法,每五十分鐘起來活動一次,培養(yǎng)自己形成高度專注的能力。
有計劃的將待辦事情分類,分清緊急與不緊急,重要與不重要,分清主次,做事條理化。
任何習慣的養(yǎng)成都不是一蹴而就,而是日積月累的結果,希望你的改變,能在下一刻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