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參加完昨天的活動之后,難得上午有段緩沖的時間,于是果斷的賴在床上發呆,哪怕肚子餓了也要發呆。
我這么懶撒的人,實在是太特么需要發呆了。
發呆于我的意義一直很重大,原因無他,我愛。
還記得大學的時候,因為大部分老師都比較友好,上課會提前告訴我們哪幾堂課點名,考試前也會劃好重點,生怕我們考不過補考的時候他又要改一次卷子。
于是碰見這種好事的我,自然不會放過曬太陽的機會,只要沒啥重要的事情,那我最重要的事情就是躺在草坪上,看書,接著發呆。
仔細想想,真的是度過了一段多么美(dan)好(teng)的歲月啊~
雖然我很享受一道題解不出來,想上一兩個小時再把它解出來的過程,也很享受這種情況下大腦在高速運轉,一刻也不停留的狀態。
但好像更偏愛的,依舊是放空,啥也不想的時光。
之前騎行的時候,在漫長的爬坡路上,腦子里先會有無數的念頭閃過,而久了之后,那些念頭就慢慢的消散了,剩下的是你只知道你在騎車,你在這條路上,而你已經不再在意,你會想什么。
我覺得這種放空的洗禮,對于心來講,是很好的滋養。
平常我們總是有各種雜亂的事情要處理,會有kpi,會有競爭和比較,會有壓力,心會繃得緊緊的。
而如果一直是這種緊繃的狀態,一直都處于這種狀態之下,人很容易崩潰。
以前我不理解為什么程序員們多喜歡打游戲,后來聊天的時候才現,原來游戲比較能夠幫助程序員們脫離沉浸于開發的狀態,如果一直在那種狀態里,連覺都沒法睡。
這種偷閑的狀態,也是對個人的一種非常好的保護。
我大一時曾經試過半年和高三差不多的作息表,早6點起,晚12點睡覺,中間會把時間排的非常滿,一刻都不敢停,不敢浪費。
半年后,人過的苦逼不說,也沒做成啥事,于是就回歸懶散的狀態了。
現在想來,一是苦逼的不夠久,才半年就放棄了,二是并不知道那個時候要啥,只知道去做。
好處則是,經過了那段忙碌之后,至少知道了自己不要啥,也因為那段忙碌中的疑慮,開始更長久的發呆,以及在發呆間穿插著做一些事情。
而前段時間幾乎重啟了高三模式,差不多每天凌晨一點睡,早上七點起,工作之外會努力把能提升自己的事情做完,整個人壓力很大,也非常的緊繃。
1.8號的那天早上,我起床,發現整個右小腿是繃死的,才知道,原來在睡覺時我都沒法放松下來。
于是開始有意識的調整,開始在這緊繃的狀態里,穿插一些能夠讓自己能盡量放空的時刻。
因為我知道,如果繼續這樣緊繃,不僅整個人會出問題,事情做的也不會太好。
這近一年的時間里,其實都沒有怎么出過遠門,沒有把自己放在一個陌生的環境里,切斷和其他事物的聯系,只是獨自的和自己對話。
但好一些的地方是,如果想和自己對話,未必一定要出遠門,無論是寫作還是晨間筆記,冥想還是偶爾和朋友的交談時,聊自己過去的故事,都是一種和自己的對話。
這種閑適的狀態,我還是希望,在往后的日子里,能稍稍多些。
畢竟,我是個懶散的人。
文章寫于9:44
完成于10:20
今日完成“一小時寫作計劃”
和你一起
思考一些和我們都有關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