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分三候
中國古代將“五天”稱為“一候”,
所以一個節氣又被稱為“三候”。
“一候元鳥至;二候雷乃發聲;三候始電。”說的是春分日后,燕子飛回南方,下雨時天空打雷并發出閃電。
初候,玄鳥至;燕來也。
二候,雷乃發聲。雷者陽之聲,陽在陰內不得出,故奮激而為雷。
三候,始電。電者陽之光,陽氣微則光不見,陽盛欲達而抑于陰。其光乃發,故云始電。
俗話講:“春分麥起身,肥水要緊跟”。一場春雨一場暖,春雨過后忙耕田。春季大忙季節就要開始了,春管、春耕、春種即將進入繁忙階段,走在鄉間的小路,常能看見遍地菜花,青山綠水,是這個季節饋贈于我們的禮物。
春分時節,不要辜負這最美的春光。
春分后,日光漸漸明媚,萬物隨日月而動,燕子順風而來。此時的天空,隨春雨而至的,還有雷聲和閃電,不由得人道一聲,“好一個熱鬧的春天”。
“南園春半踏青時,風和聞馬嘶,
青梅如豆柳如眉,日長蝴蝶飛。”
春光無限好,莫負少年時。
溪邊風物已春分。畫堂煙雨黃昏。
《春分》
蘇醒
春分雨腳落聲微,柳岸斜風帶客歸。
時令北方偏向晚,可知早有綠腰肥。
【 春分 · 習俗 】
豎蛋
春分、秋分陰陽平分,這是春秋分“豎蛋”習俗的原因。每年春分,世界各地都會有千千萬萬的人在做"豎蛋"試驗。其玩法確簡單易行且富有趣味:選擇一個光滑勻稱、剛生下四五天的新鮮雞蛋,輕手輕腳地在桌子上把它豎起來。雖然失敗者頗多,但成功者也不少。春分成了豎蛋游戲的最佳時光,故有"春分到,蛋兒俏"的說法。豎立起來的蛋兒好風光。
粘雀子嘴
春分這一天農民都按習俗放假,每家都要吃湯元,而且還要把不用包心的湯元十多個或二三十個煮好,用細竹叉扦著置于室外田邊地坎,名曰粘雀子嘴,免得雀子來破壞莊稼。
放風箏
春分期間還是孩子們放風箏的好時候,尤其是春分當天。有時,大人們也會參與其中。風箏類別有王字風箏、鰱魚風箏、瞇蛾風箏、雷公蟲風箏、月兒光風箏等,其大者有兩米高,小的也有二、三尺。市場上有賣風箏的,多比較小,適宜于小孩子們玩耍,而大多數還是自己糊的,較大,放時還要相互競爭看哪個的放得高。
春祭
春分,開始掃墓祭祖,也叫春祭。掃墓前先要在祠堂舉行隆重的祭祖儀式,請鼓手吹奏,由禮生念祭文,帶引行三獻禮。春分掃墓開始時,首先掃祭開基祖和遠祖墳墓,全族和全村都要出動,規模很大,隊伍往往達幾百甚至上千人。開基祖和遠祖墓掃完之后,然后分房掃祭各房祖先墳墓,最后各家掃祭家庭私墓。大部分客家地區春季祭祖掃墓,都從春分或更早一些時候開始,最遲清明要掃完。各地有一種說法,謂清明后墓門就關閉,祖先英靈就受用不到了。
祭日
在周代,春分有祭日儀式。《禮記》:"祭日于壇。"孔穎達疏:"謂春分也"。此俗歷代相傳。清潘榮陛《帝京歲時紀勝》:"春分祭日,秋分祭月,乃國之大典,士民不得擅祀。"
明、清兩代,日壇坐落在北京朝陽門外東南日壇路東,又叫朝日壇。它是皇帝在春分這一天祭祀大明神(太陽)的地方。朝日定在春分的正卯時,每逢甲、丙、戊、庚、壬年份,皇帝親自祭祀,其余的年歲由官員代祭。
送春牛
春分時,人們把二開紅紙或黃紙印上全年農歷節氣,還要印上農夫耕田圖樣,名曰"春牛圖"。送圖者都是些民間善言唱者,主要說些春耕和吉祥不違農時的話,每到一家更是即景生情,見啥說啥,說得主人樂而給錢為止。言詞雖隨口而出,卻句句有韻動聽。俗稱"說春",說春人便叫"春官"。
犒勞耕牛,祭祀百鳥
江南地區則流行犒勞耕牛、祭祀百鳥的習俗。春分已至,耕牛即開始一年的勞作,以糯米團喂耕牛表示犒賞;祭祀百鳥,一則感謝它們提醒農時,二是希望鳥類不要啄食五谷,祈禱豐年之意。
【 春分茶事|明前龍井春茶 】
春分時節,也是盛產春茶的日子。而此時全中國最美味的春茶,一定是獅峰山上的雨前龍井,就連汪曾祺都曾贊美:“真正的獅峰龍井雨前新芽,每蕾皆一旗一槍,泡在玻璃杯里,茶葉皆直立不倒,載浮載沉,茶色頗淡,但入口香濃,直透肺腑。
【 春分花事|杏花春雨江南 】
在春分的夜里,成千上萬的花隨著細雨次第綻放。而數最動人,還是那一朵白杏花。蘇東坡形容它:“杏子梢頭香蕾破,淡紅褪白胭脂涴”。杏花在淺紅的面容上略略的施了一層白色胭脂,飄逸清冷,曼妙勾人。此時宜摘上一兩枝,擱置在家中,江南夢圓。
說起杏花春雨江南,現代人或許與之闊別已久。擁擠的地鐵和朝九晚五的寫字樓里找不到春天,我們一直苦苦追尋這個美麗的杏花煙雨夢。
朱自清曾在這樣的日子里寫道:“燕子去了,有再來的時候;楊柳枯了,有再青的時候;桃花謝了,有再紅的時候。但是,聰明的,你告訴我,我們的日子為什么一去不復返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