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逢過年,不管人在何處,思緒總會飛到故鄉——太行山腳下一個很小的村莊。那兒是我的根,是我成長的地方,有奶奶,有親人,有我整個童年,還有過年這件盛事。
兒時,過年極其熱鬧。進入臘月,人們就開始為過年做準備了。臘八節正式拉開過年的序幕,甜甜糯糯的臘八粥是打開新年的開胃大餐。半個月后,小年的到來,將“過年”推向了高潮。故鄉的人們恪守著傳統習俗,煞有介事地按照“二十三祭灶官、二十四掃房子、二十五打豆腐、二十六蒸饅頭、二十七殺只雞、二十八貼花花(對聯、窗花、年畫等)、二十九去灌酒、三十晚上熬一宿”的舊俗安排年前每一天的生活。這幾日,故鄉人的生活節奏空前地一致。掃院子、蒸饅頭、貼春聯、掛燈籠、包餃子,全家男女老少齊上陣,家家戶戶歡歡喜喜,整個村子熱熱鬧鬧,一切只等初一這天的到來。
因為輩分比較高,每年,幾乎整個村子里的人都要來給奶奶拜年。初一這天,奶奶早早就起床了,在香爐里點上香,準備好糖果……等收拾妥當,卷起棉門簾,奶奶便端坐在堂屋的太師椅上,等候拜年的人。有時逢著下雪天,等不到奶奶清掃門前的雪,不知是誰早已在她的小院前悄悄掃出一條小路來。
村子里每年都有人搶著放第一掛鞭炮,連續多年都沒人搶得過民叔。記憶中,民叔也總是第一個來給奶奶拜年的人。他進屋二話不說,先給奶奶磕頭,祝福奶奶平安長壽。奶奶忙捧出一把瓜子和糖果來給他,民叔就像個孩子一樣乖乖收下。待和奶奶聊上幾句,民叔便起身回去了,走到門口,總不忘幫奶奶放上一掛鞭炮。這時,村子里的鞭炮也次第響起來了。
據說,初一這天早上被人叫醒的話,接下來的一整年都會在別人的催促中慌張度過,所以不管是誰,都會比平日里更警覺些。一聽見鞭炮響,便麻溜起床了。便是小孩兒們,也不賴床,不過,他們在乎的倒不是催促這件事,而是惦記著長輩們的壓歲錢和村西頭魏奶奶家的香核桃和巧克力糖吧?
天還未大亮,村子里便熙熙攘攘的,到處都是喜氣洋洋的人們。大家在街頭遇到了,互相問好。有的幾家人撞到一起,直接歸并為大部隊,一齊走街串巷給長輩們拜年。最高興的要屬小孩兒了,因為期盼了一年,終于拿到了壓歲錢。那時候,兩塊錢的票子都已經相當大了,誰要是收到五元、十元的票子,那可不得了了,小伙伴兒準羨慕好久呢。
拜完年,每家都要煮餃子吃。作為新年的第一頓早飯,每個人的碗里要剩下幾個,預示著年年有余。早飯過后,便是孩子們的快活時光了。一大早領了壓歲錢的男孩們最歡快,他們去商店買來各式各樣的花炮,競相鳴放,花樣繁多?!芭榕榕九尽钡呐诼暋⒛泻⒌男β?、女孩的尖叫聲,便成了村子里這一時段的交響曲。不多時,村子里炊煙四起,空氣中交織著濃濃的魚香、肉香、油香和酒香味,喊孩子回家吃飯的聲音此起彼伏,小伙伴們便依依不舍地暫時分開了,但關于過年的快樂仍會持續很久……
這便是兒時過年的記憶。或許是因為童年的世界比較單純,兒時的我窺不到屬于那個年代的無奈和煩惱,所見皆是新奇、歡快的一面,也或許是那時人們的生活和心理真的就那樣簡單,日子雖清貧,物質不豐饒,但人心總是溫柔敦厚的??傊?,兒時的年味非常濃郁,總讓我不斷想起。
后來,我奶奶不在了,親人們也逐漸從村子里搬離。故鄉沒有了故人,便真的成了回不去的故鄉,過年的意義似乎也跟著變得淡薄了。再沒有人爭著起早燃放村莊的第一掛鞭炮,再也尋不著大清早走街串巷挨家挨戶拜年的熱鬧勁兒,沒有了鞭炮齊鳴、鑼鼓喧天的沸騰,同樣消失了的還有過年時節常見的大雪。年味兒終究是越來越淡了。
今年,臘月里的天總是布滿灰沉沉的霾,間或是晴天。沒料到,到了初一,竟下起了小雪。這突如其來的雨夾雪為人們的返鄉之旅著實添了幾分情趣,年味兒竟在這雨雪中不期而至。
數來,已有十多年沒在老家過年了。今年,第一次隨老公回他成長的故鄉,莫名有些激動,竟有著要和一位舊相識密會一樣的心情。
到村口的時候,已經十點了,雪依然沒有要停的意思。這時節,空氣越是清冷,年味反倒越重。對比起市區冷清的空落落的寬街道,老家窄窄的土路上鋪滿了鞭炮的碎屑,紅彤彤的一層,像地毯一樣。而小路的兩邊,家家戶戶張貼著喜慶的紅對聯,僅是大門上那兩位精神抖擻的門神,便能讓人一下子跌進年的氛圍中。
八十多歲的奶奶看見我很歡喜,大娘嬸子們也都很熱情,爭相拉著我說話,一眾堂弟堂妹竟比我這新媳婦還要害羞,擠在大門口看我,磕著瓜子傻笑著……看起來,一切都和和美美的,但直到我們去給各位叔伯拜年,我才發現這個春節并非這么和順。
見了奶奶后,我們去給大伯拜年。大伯家的生活條件在村子里相對較好。三層小洋樓很是氣派,家里還有村子里為數不多的私家車。只是,大伯的一雙兒女,都已年近三十,還未成家。
堂姐五年前從省內一所極好的師范院校畢業,之后便順從大伯的安排,在鄰村的一所公立中學當教師。為了這份有編制的工作,大伯動用了很多精力和經費,堂姐非常珍惜。但是處在農村的她,找對象卻成了個問題。
無論哪個年代,選擇留在農村的大學生實在寥寥,堂姐自己不愿找低學歷的男人湊合。早兩年,相親隊伍中倒也有在城鎮當公務員的大學生,大伯卻嫌棄他們工資低,家底薄,沒車又沒房。父女倆挑挑選選,堂姐從24歲等到30歲,仍未嫁人。在農村,24歲的女生已算大齡,過了26歲便要被人議論紛紛。這兩年,30歲的堂姐更是到了無人問津的地步,家里連個來說媒的都沒有。
堂哥高中畢業后就去南方打工。從農村走出去的他,再不愿回來,但大伯堅持反對他在外地找對象。于是,堂哥每年春節都要回家相親。七天假期,堂哥幾乎一天要見一個,這樣倉促的會面多是敷衍。好不容易有個相中的,對方卻不愿意跟著他去南方打工。轉眼,堂哥已經28歲了,媒人給他介紹的小姑娘凈是些20歲左右的“95后”。六、七歲的年齡差,讓堂哥有些無可奈何。
相親早已讓這對姐弟陷進一種絕望的困境。父母之命,有時不得不說是一種過錯??刹赖氖牵行﹥号推J定了父母之命,而有些父母則打著“為兒女好”的旗號強權干涉子女的終身大事……
堂姐陪著堂哥去鄰村相親去了。大伯說起這事兒唉聲嘆氣的,大娘在一邊直抹淚。這座闊綽的院子里藏著幾多酸楚和無奈。
寒暄片刻,我們便去了三叔家。路上,雪竟停了。
三叔家的條件并不太好。這些年,三叔常在外打零工,三嬸在家種地,同時還去村子里的石板廠做工,夫妻倆以此供養大弟和二弟上學。去年,三嬸因勞累過度,生了場大病,到省城看病,幾乎花干了家里的積蓄。而三叔在建筑工地做工半年,今年回家只領了800塊錢的工資。農民工被拖欠工資的事兒,年年都有報道。三叔除了等,別無他法。
幸而三叔家的大弟今年已經大學畢業。但在深圳工作半年的他并沒有拿回家一分錢。三叔三嬸倒沒說什么,讓他們寒心的是大弟的婚事。
大弟的女朋友在縣城的一所中學當老師。年前,他去女方家拜年,順便提親。但女方父母卻提出“要在縣城買一套房子,買一輛車,8萬8的彩禮一分也不能少”的要求。顯然,這樣的條件對三叔家來說是極其困難的。讓大弟不解的是,談了四年戀愛的女朋友竟默認了父母的要求,并要求他從深圳回到縣城考公務員。
大弟豈不知,農村大學生回到小縣城的出路實在太窄了??孔约核莆盏膶I技能,在縣城根本找不到合適的工作;考公務員,自己沒有任何關系,何況基層公務員微薄的工資連養活他自己都是問題;回農村創業吧,又沒有可觀的資金支持。對大弟而言,最好的路子便是在大城市拼搏幾年,積累經驗,尋找機會。原想著自己先在外奮斗兩年存一筆錢就回家娶女友,但現實是眼瞧著四年的感情在女友父母的一句話中付諸東流。
農村的天價彩禮早已不是什么新聞,說起來的自由戀愛,談婚論嫁時哪能逃得過“父母之命”這樣的枷鎖?
然而,三叔家的糟心事還有一件:今年剛上中學的二弟鬧著要退學。
上學期,二弟班上的好幾個男同學都退學去南方打工了,過年回來每人都拿著名牌手機。聽著昔日的同窗講述外面的世界多精彩,掙錢多么容易,又目睹自己花費了幾萬塊錢念了好大學的哥哥找工作時的各種艱辛,現在哥哥甚至連媳婦都討不起,二弟覺得,上大學也不過如此,還不如早些出去打工。他一心要退學,誰勸都沒用。三嬸心疼地看著小兒子,再看看悶悶不樂的大兒子,喃喃地說:“難道辛辛苦苦供孩子讀大學真的不值當?”
我理解二弟的心情,小小年紀的他從哥哥那里看不到“上學改變命運”的希望,更無力承擔幾年后大學畢業的自己與哥哥有一樣的遭遇。但我不知該如何勸他,即便勸了,冰冷的現實擺在眼前,他也未必聽得進去?!爸R改變命運”的說法早已淹沒在諸多沒有文化的大老板們成功創業的勵志故事中。
臨近中午,我們去了四叔家。還沒進門兒,就聽見八歲的小堂弟在嚷嚷:“過年真沒意思呀。大哥大姐每年回來都要不停地去相親;二哥結婚了,初一才來,初二就走;三哥今年因為提親被拒,悶悶不樂;四哥為了退學,和家里鬧別扭;大表哥怕被催婚,過年壓根兒就沒回家;小表哥也趁著寒假去廣東打工了。以前過年,一幫哥哥帶我去河堤上放炮仗,打彈弓,燒野草,烤紅薯,今年,沒一個人陪我玩兒。真不想長大呀,真不喜歡過年!”
中午,一大家子人聚在三叔家吃團圓飯,三嬸做了兩大桌的菜。只是,每個人都各懷心事,這頓團圓飯吃得有些沒滋沒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