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筆記《編劇心理學》2
原本不抱希望地堅持讀著,畢竟是不熟悉的領域,就當混個臉熟。越向后讀,收獲越多起來。
突然想到這種狀態就像大眾捧于丹,覺得她講的《論語》自己聽懂了有收獲。學者批于丹,覺得她這么講破壞了經典。立場不同,但至少我們得感謝于丹對《論語》的普及。就像電視劇翻拍名著,在糟蹋了名著還是普及了名著之間,孰輕孰重?
但你不得不承認——降低了受眾門檻是真的,說到底還是普及了,普及名著有什么可遺憾的?難道曲高和寡是好的傳承嗎?
這本書也是這樣。
當初我下定決心學習影視方面知識時,捧著本很專業的《導演創作完全手冊》使勁啃,翻譯過來的書,那么多專業名詞,對于一個跨界愛好者來說催眠指數可想而知,而且收效甚微,畏難情緒日增。然后我改變打法,看了《刺客聶隱娘》的拍攝手記《行云紀》,果然能看懂還興趣盎然,但是因為是手記,所以專業知識比較散。借到這本書的時候,看到評價內心絕對是不看好的,但是讀來讀去,這種既有些專業,知識相對有系統性,又沒那么高大上的作品,正適合我。適合的才是好的。
今天最大的收獲是一個編劇該有的態度。油錘一般。
高姿態的編劇,俯視觀眾的編劇,把觀眾當傻子的編劇,血淋淋地飆著自己的專業技巧,然后被詬病。
同樣高姿態的導演,自詡拍藝術片的導演,瞧不起商業模式的導演。
看到這,突然想到羅胖說的,幾千年前孔子已經給出了我們面對生活如何降低成本的方法——中庸。中庸不是讓你妥協,是讓你做事不逾矩。做事,過猶不及么。
因此,本書的作者態度鮮明,編劇就要做好你自己的事,創作好故事,至于分鏡頭,至于動作如何表演,那是導演和演員的事。編劇重要的是給個方向,然后挖掘出劇本的深度和廣度、好看度。
說白了,作者揭露了一個問題——炫技。
在這個張揚的時代,我們在各自的領域都存在這樣一個問題“炫技”。你可以選擇實現自己、表現自己,在你向自我的路上越跑越快的路上,偶爾要顧忌一下旁邊的人和車,別占了人的道——擋了人的路……投資人把錢投給你,你光顧表現自己了——那是拍個人廣告,拍完要強迫別人看,還得自掏腰包買單,就是強盜嘛!所以,作者推崇那些站穩腳跟后再玩票,而不是上來就不知幾斤幾兩地以“藝術”為外殼的胡鬧。
想到了斯皮爾伯格拍《辛德勒的名單》,也是在若干部影片掙錢后,申請給猶太人拍一部片子。
總之,要扎實練好基本功,編劇就先練習寫類型劇,先把自己打造成“匠人”,畢竟真正能推動人類文明向前的天才不過億分之一,我們大多是普通人。那就先做好一個普通人。積攢夠了經驗,知道行業究竟是怎么回事了,專業到達哪個領域了之后,再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撒野。
這些觀念還是很有啟發的,不僅對編劇,對各行各業都不例外。勇往直前,但不能好高騖遠。
zfKQxoBS48lkZCsRhghSPl7&rsv_sug2=0&inputT=10313&rsv_sug4=103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