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國七雄:秦、楚、齊、燕、趙、韓、魏,爭城奪地,互相殺伐,連年不斷混戰。
楚國詩人--屈原,為楚環王的左徒官。他見百姓受到戰爭災難,十分痛心。 她立志報國為民,勸懷王任用賢能,愛護百姓,很得懷王的信任。
戰國初,楚國強大。西邊的秦國,經過商鞅變法,逐漸強大起來。秦國好戰,時常攻擊六國。因此,屈原親自到各國去聯絡,要用聯合的力量對付秦國。 懷王十一年,屈原的外交成功了。
楚、齊、燕、趙、韓、魏六國君王齊集楚國的京城郢都,結成聯盟,懷王成了聯盟的領袖。
聯盟的力量,制止了強秦的擴張。屈原更加得到了懷王的重用,很多內政、外交大事,都憑屈原作主。
一
《論語》中記載“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君子的胸襟永遠是光風霽月,對人沒有仇怨。小人的心里永遠都有事情。
楚國以公子子蘭為首的一班貴族,對屈原非常嫉妒和忌恨,常在懷王面前說屈原的壞話。說他奪斷專權,根本不把懷王放在眼里。挑撥的人多了,懷王對屈原漸漸不滿起來。
秦國國相張儀認為,六國中齊楚兩國最有力量,只要離間這兩國,聯盟也就散了。他趁楚國內部不和的機會,去拆散六國聯盟。
張儀到了郢都,先來拜訪屈原,說起了秦國的強大和秦楚聯合對雙方的好處,屈原說:"六國聯盟的主張,決不能變。"
張儀在屈原那碰了壁,面見子蘭,說:"有了六國聯盟,懷王才信任屈原,拆散了聯盟,屈原還能受重用嗎"子蘭聽了,十分高興。 楚國的貴族就和張儀連成一氣。
子蘭聯合楚王后鄭袖,離間了楚王與屈原。張儀巧舌如簧,以秦國城池為誘,懷王貪戀秦國城池,同意了秦楚聯合。屈原被懷王驅逐。
二
屈原痛心極了,站在宮門外面,希望再面見懷王,陳述利弊,改變主意,以免給國家帶來災難。 他從午站到晚看見張儀、子蘭、等人歡歡喜喜,高高興興走出宮門,才絕了望。
他嘆著氣喃喃地說:"楚國啊,你將要蒙難啦……" 屈原回到家中,悶悶不樂,想到親手結成的聯盟一經破壞,楚國就保不住眼前的興旺,不禁頓腳長嘆。
屈原道:"我是楚國人,死也不能看到楚國遇到危險啊!" 他認為懷王會醒悟,定會分清是非的。只要懷王回心轉意,楚國就有辦法了。但是懷王不再召見他,他越來越憂愁,常常整夜不眠。
他寫了一篇名叫《離騷》的長詩,把對楚國的憂愁和自已的怨憤都寫了進去。"離騷"就是"離憂",人在遭遇憂愁的時候,怎不呼叫上天和父母,以抒發自己的怨憤呢!
“怨靈修之浩蕩兮/終不察夫民心/眾女嫉余之峨眉兮/謠諑謂余以善淫/固時俗之工巧兮/偭規矩而改錯......”
這篇詩傳到宮中,子蘭等人又得了攻擊的材料,說屈原把懷王比作桀紂。懷王一怒,撤掉了屈原的官職。 郢都的空氣快把屈原逼瘋了。他搬出了郢都,準備住到漢北去。
他走一陣,又回望一陣,"這雄偉的郢都城啊!"
三
屈原掛念著國事,到一處就歇幾天,打聽一下消息。有一天,他看到一座古廟里的墻壁上,畫著天地神靈和古代圣賢的故事。 圣君賢王的事跡觸動了他的心事,他想不通懷王為什么這樣糊涂。
他對神靈大聲喝問:"這世界究竟有沒有是非!?……"因此寫成了《天問》這篇長詩。
神靈沒有回答他,可事實卻對他作了回答。
當懷王和齊國斷絕了邦交,拆散了聯盟以后,就派人跟張儀到秦國去接收土地。 將近秦都咸陽,張儀裝作喝醉了酒,下車時跌了一跤。 楚使住在客館里,天天去見張儀。
張儀總是推腿傷未愈不能接見。 一直過了三個月,張儀得到六國聯盟確實已經瓦解了的消息以后,才出來接見楚使。
當楚使提到交割土地時,張儀賴得一干二凈。他說:"我說獻給楚王的,是自己的六里俸地。秦國的土地怎么能夠獻給人呢?" 楚使有口難言,只得空手回來報告楚王。
這一來,可把懷王氣昏了。 他仗著這幾年養精蓄銳,兵糧充足,就派了大將屈平,帶領十萬大軍,進攻秦國。
秦王立刻改變了攻齊的計劃,索性聯合齊國,分兩路迎擊楚軍。 楚軍擋不住兩國的夾攻,連打幾個敗仗,屈平陣亡,秦兵占領了楚的漢中地方。
消息傳到漢北,把屈原急壞了。他憤怒、嘆氣,最后決定趕回郢都,設法去抵抗秦國。
半路上,他接到了懷王的命令,派他出使齊國,恢復聯盟。屈原高興地想:"大王到底回心了!"就立刻奔赴齊國。
懷王違背聯盟,齊國十分憤恨。但是屈原是齊王敬重的人,經過一番談判,就答應撤回助秦攻楚的齊兵。 屈原還未返國,就得到了秦楚議和的消息。他怕懷王再受欺騙,連忙辭了齊王,趕回楚國去。
他到了楚國云夢,看見當地百姓正在追悼在戰爭中陣亡的將士。 屈原十分感動,停下車進去參拜。他立在神位面前誦讀他所做的《國殤》詩,悼念為國犧牲的戰士。念到沉痛的地方,百姓都流下淚來,屈原也放聲痛哭。
屈原走了幾天,忽聽傳說:張儀又到郢都來了。他不禁連連跺腳,日夜兼程,向郢都趕去。
四
子蘭等認聽說屈原回來了,連忙來報告王后鄭袖。鄭袖又向懷王進讒言。
后來,懷王下了一道命令:任屈原為三閭大夫,不必進宮,立刻赴任。
懷王派子蘭把命令送給屈原。 子蘭見了屈原,奸笑著向他道喜,傳達了懷王的命令。
屈原卻呆了,他仰天長嘆:"大王,你再不能糊涂喲,楚國的江山,楚國的百姓,全在你的身上喲!" 但是尋思無計,只得準備上任去。
屈原走了,楚國滿朝文武都投入鄭袖、子蘭一黨,聯盟不久又散了。從懷王二十七年起,秦國連連對楚國發動戰爭。 楚國國勢一天不如一天,失掉了對抗秦兵的力量。
懷王三十年,秦國占領了楚國北部的八座城池。 懷王正在愁悶,忽然接到秦王的來信,請他到秦國武關地方,商談秦楚永世友好的辦法。懷王左思右想,決不下主意:要不去,只怕秦軍向南進攻;要去呢,又怕秦國心懷叵測。
子蘭首先勸懷王:"秦王愿意和好,這機會可失不得。"懷王回到后宮,又聽了鄭袖一番勸行的話,這才打定了主意,馬上寫了回信,同意去武關會談。 準備了幾天,他帶了五百人馬動身,才離郢都,途中見有一匹馬飛一般奔來。
奔到跟前,馬上的人跳下,伏在車前,大聲慟哭。懷王一看,原來是三閭大夫屈原,他聽到了懷王要去武關的消息,連夜飛馬而來。
只聽他悲聲說道:"大王啊!秦國如虎口,這危險冒不得喲!你要想想楚國的祖宗和百姓,不能單聽小人的說話喲!"
十多年不見,屈原憔悴了。懷王見了他,想起這十多年來國勢,一天天走下坡,心里也涌起了一陣感傷。
隨行人員惡狠狠地把屈原推倒在地,揚鞭催馬,簇擁著懷王走了。
屈原爬起來,一邊追,一邊叫。那車飛一般去了。 屈原喘著氣站住了,眼睜睜望著向西而去的人馬,等到不見了影子,還呆呆立在那兒。
果不出屈原所料,懷王和五百人馬一到武關,被秦國扣留,已經送往咸陽。
五
惡耗傳遍了全國。鄭袖為了安定人心,立太子熊橫為頃襄王;自己掌握國政;任命子蘭做管理全國軍政的令尹。 屈原拚死趕到郢都,要求頃襄王恢復六國聯盟,用強大的實力,向秦國討回懷王。沒人聽屈原主張,而且立刻驅逐他出都。不許他再回郢都。
這班人趕走了屈原后,醉生夢死一般地過日子,過了三年忽然接到懷王的死訊。
原來,懷王到了咸陽,秦王就大會群臣,然后接見懷王,要他當面立下割讓黔中地方的文書。懷王憤怒已極,一口拒絕了。 秦國就把他扣押起來。關了一年多,看守漸漸松了,懷王就把看守人灌醉,換了服裝逃出咸陽。
走了幾天,到了趙國地界,懷王說明情由,請求救援,但是趙國人恨他屢次破壞聯盟,不許進城。
懷王懊惱地向南走,想投奔魏國去。才到半路,秦兵已經追到,把他捉住了。 懷王重新被押回咸陽,氣得吐血,生了一年多病,在頃襄王三年時死了。
秦國把這副無用的枯骨送還楚國。懷王的靈柩到達郢都的時候,楚國百姓個個感到奇恥大辱,沿路都有人失聲痛哭。
這事件把屈原的心擊碎了,他本來把復興楚國的希望寄托在懷王的醒悟上,現在覺得什么都完了。他在懷王靈柩面前哭昏了過去。 他要求頃襄王趁各國都在怨恨秦國的機會,設法聯絡,一同對付秦國。沒人聽他的。
他就日夜在宮門前痛哭,期望打動頃襄王。這可惱了鄭袖、子蘭那般小人。
屈原被革掉三閭大夫職位,被人押送,流放到江南去,永遠不準過江......他設了靈位,祭奠懷王。他念著招魂的長詩,懷念著當年興旺的楚國。
六
屈原到了流放的陵陽地方,心情沉重。他知道楚國定有災難:"我怎能為了逃避災難,離開出生的地方,到處亂撞呢?"
屈原考慮了幾天,覺得楚國一片黑暗,悶得氣也難喘,因此決定出國去走一遭兒。 走了幾天,到了楚國的邊境,他又躊躇起來。
他很疲憊,很狼狽,絕世而獨立!他的馬悲哀地嘶叫著,馬夫也回頭望著楚國嘆氣。屈原不禁激動地說:"對,我們是楚國人、楚國馬,死也要死在楚國的土地上!" 他回到陵陽住了九年,既沒有回郢都的希望,又聽到楚國的局面越來越壞。
每個傳來的消息都使他坐立不安。 他想起懷王是因為拒絕割讓黔中才死在秦國的,決意到這塊地方去看看,來到黔中郡溆浦地方住了下來。愛國的火焰在他心里燃燒,可自己又無能為力。他只能每天在山邊湖旁踱著。
滿腹的憂愁憤恨,他都寫成了詩篇。他越來越老了,但是復興楚國的希望,卻一天也沒有熄滅過。
頃襄王二十一年,一個晴天霹靂般的消息把他擊昏了:秦將白起進攻楚國,占領郢都,楚國的宗廟和陵墓都被毀了。
楚國要亡了!他決定回到郢都去死在出生的土地上。他頭也不梳,臉也不洗,昏昏沉沉的走了幾天,到了汩羅江邊。他在清澈的江水里看見了自己的滿頭白發,心里像波浪一樣翻騰起來。
屈原在江邊踱著。他懷念郢都,懷念楚國興旺時期,憎恨奸邪,決心用自己的生命去警告賣國的小人,激發全國百姓的愛國赤忱,
這里的土地沒被秦兵踐踏過,是干凈的。他解下衣服,包著江邊的石頭,用帶子緊緊縛在自己身上。奮力向江心一跳。愛國詩人帶了楚國的干凈石塊,很快沉了下去。這天是五月五日。
屈原死后,百姓敬重他,哀悼他。因為他是和危害楚國的小人奮斗到死的,所以到了他的忌日,百姓們就掛起昌蒲劍,喝著雄黃酒。預防奸邪的侵害。
附注:《史記.屈原列傳》節選
屈原至于江濱,被發行吟澤畔,顏色憔悴,形容枯槁。漁父見而問之曰:“子非三呂大夫歟?何故而至此?”屈原曰:“舉世皆濁而我獨清,眾人皆醉而我獨醒,是以見放。”漁父曰:“夫圣人者,不凝滯于物,而能與世推移。舉世皆濁,何不隨其流而揚其波?眾人皆醉,何不哺其糟而啜其醨?何故懷瑾握瑜,而自令見放為?”屈原曰:“吾聞之,新沐者必彈冠,新浴者必振衣。人又誰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寧赴常流而葬乎江魚腹中耳。又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之溫蠖乎?”乃作《懷沙》之賦。于是懷石,遂自投汨羅以死。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