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人生逛的第一家書店,是個賣小人書的書店,那是我在上小學四五年級的時候,因為平常在他那買書,而且買的也較多,因此就跟老板混熟了,于是書攤老板就熱情邀請我去他家里挑書,那個老板書店在離家有八九公里的隔壁鎮上。記得我和我小伙伴們在那買了很多小人書,給的價格也超級便宜,印象最深刻的還是全本的《西游記》,后來我看的這部《西游記》幾乎可以背下來,另外在那里還買了一得閣的墨汁,那種墨香味我至今記得。
末了,老板還請我們這些十來歲的“客人”在家吃飯……這就是我人生第一次逛書店的記憶——逛書攤不過癮,干脆去了書攤老板的家。
就這樣從小學開始到現在一二十年下來,竟然逛下了不下200家的書店/書攤,可惜在智能手機未出現之前我去過的大部分書店都沒有記錄,而且當中的許多書店或小書攤也大多湮沒在記憶的長河里,或在電商和房租的壓力之下漸漸消失,對此,甚以為憾。
從小喜歡閱讀,也喜歡去書店淘書,對于我而言,書店不僅僅出售書的場所,也代表著我的閱讀史、精神成長史,雖然現在在實體書店中讀書、買書不多了,但定期去書店坐坐,并且每去一地,逛當地的各種書店卻已經成為我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近期有朋友慫恿我將自己去過的一些書店給分享出來,給身邊喜歡書店的朋友交流一下,于是我翻了下我這幾年的微信朋友圈和平常寫的日志,竟然發現我關于書店的記錄有數百條之多,因此,我想何不將將這些內容整理成文,分享給眾愛書店的朋友們呢?是以成文。
(二)
我在平常逛書店時多以普通讀者身份進入,逛書店的主要目的本質上也只是為了找書和看書,除了個別書店外,我與大部分的書店經營者都不相識、素無交情,對很多書店及其創始人背后的故事與細節也了解不多,畢竟我只是一個普通的讀者或旅客,只是對閱讀和書店有特別的愛好罷,因而這樣也給我逛書店和“評書店”時帶來了不少好處:
1.比較純粹:純粹以讀者的角度來看書店,看店的初衷就是為了淘書和讀書,不是來聽故事的,我不會因一家書店創業故事動人就直接喜歡上一家書店,這對我只是加分項;
2.獨立性和客觀性:我若書店相關工作人員或創始人建立關系后難免會加入自己的私人的情感,而與書店經營者保持一定距離,也在某種程度上保持了自己探店的獨立性和客觀性,雖然我做不到絕對客觀,曾經搶在書店老板跟我吃飯之前發出“書店評論”,就是擔心飯后我會因與店主的進一步的關系而失去客觀性;
3.將書店當風景:因為很多時候是在旅行當中逛的書店,我視旅途中的書店為風景,因此我在逛書店時除了關注書店的書籍之外,還關注書店的設計感、人文性和趣味性等,因為這也是書店吸引我的魅力所在;
4.簡單直接:書店是簡單的、讀者是簡單的,讀者與書店直接對話是最簡單、最直接的“交流”方式,一家書店如何,最直接的方式就是——讓書店來說話,我一定堅信好的書店會說話,一家書店如何,你在那呆上幾分鐘直覺就會告訴你,無須多言。
(三)
在逛書店時,我主要關注的點在于“硬”和“軟”兩個部分:
1.硬的部分:是指書店硬件,如:書、空間和設計。其中關注的重點:
首先是書,書店書店,沒有書,何來店?我覺得一家書店的選書的品位是決定著這個書店的品位,選書的定位,也決定著這家書店的定位;
其次是店,是書店的與讀者“互動”的空間,例如:書籍通過陳列與讀者的互動、書店通過空間與讀者的互動和讀者之間通過書店平臺建立的連接等等。
第三就是書店的“設計感”,這多指書市通過內外和外在的設計、陳設等表現出的一種美感,也就是書店的“顏值”,或叫書店的審美哲學。
另外,還有書店的“空氣感”,即書店是不是到處“塞滿”了,還是空間里有一定的“通透”性,我叫“留白”,或是書店的書籍數量的“密度感”,例如陳列的藝術,這也是我關注的著重點。
2.軟的部分:則是指書店由內而外散發的氣質、趣味和內涵,關注書店的審美性和價值意義。我覺得書店因規模大小不同氣質往往走向兩個截然不同的風格:
一是大的品牌或連鎖書店,往往形成一種因規模或整體性而帶來的一種“力量之美”和“崇高之美”,例如萬圣書海中所具有的書籍崇高之美、誠品書店或方所的人文之美、西西弗或言幾又所呈現的格調之美等,這種美往往是宏觀的、整體的、規模性。
與其相對的就是“小而美”的書店,這個“小”多指的是書店規模,而這種小的書店往往因創始人的理念、態度和個性因而顯得特別有魅力,如:蘇州文學山房90歲余歲的“店員”江澄波江老子、北京內觀堂書店的“鎮店之寶”代大姐、福州閩山書社的店主、青島我們書店的馬老師……等等,店如其人、人如其店,在我眼里這些“小而美”并富有趣味和內涵的書店不過是書店主人內在氣質的一種延伸,而書店主人又在經營過程中強化了這種調性,因此這樣書店往往帶著強烈的個人色彩,你幾乎可以通過這家書店而了解店主人,同時也可以通過店主的個性趣味而了解這家店。當然由于這種書店往往依賴于創始人,因此也不太容易復制,或復制之后多變味了,就像信賴廚子的飯店,擴張之后的味道未必如老店那樣迷人,所以這樣的“小而美”的書店往往在規模性很難突破,很難做大。
而且在我眼里一家好的書店,必須要有以下兩點:
1.要有好的產品和服務,書店的本質就是銷售場所,是讀者與書店老板“交易”的空間,好的產品和服務是書店的基本,無論是售賣的是書、文創、咖啡和空間體驗,還是其它的服務,當然在我眼里首要的還是書,尤其是選書的水準,這是我看一家書店最重要的點;
2.要有一定的審美和價值體驗,當下我們來書店已經不是為了單純來買書,如果只是買書顯然去電商平臺更有性價比,我們來書店更多是來買書店之外的東西——體驗,例如:對書店所堅守的精神理念、書店呈現的設計美學、閱讀空間的美好氛圍、富有生活美學的空間等等,若沒有一定的審美和價值觀,書店很難打動人。
(四)
在我所去過的所有書店中,按規模化、個性化、功能性和體驗性來分,大致可以分為四類,其中:
1.規模化和個性化是指書店規模大小,例如是大品牌或是連鎖經營,還是獨立小店,是大規模市場運作和還是個人經營等;
2.功能性和體驗性指的是指業務模式,單一化指書店經營仍然以傳統圖書售賣為主,多元化則指多元經營,除圖書之外,咖啡、文創、課程和或活動也是書店的重要利潤來源;
具體如“書店模式分析圖”所示:
第一象限,多元化+規模化:這是目前越來越多的大型連鎖書店采用的經營模式,且大都已經形成一定的規模和品牌,里面經營模式不止于書,還有文創、服飾、藝術品和活動講座等,例如:方所、西西弗書店、Pageone、曉風書屋和誠品書店等,做的好的可以嘗試商業地產,例如誠品書店(蘇州店);
第二象限,規模化+單一化:目前這種以售書為主的書店越來越少,實體的代表性有萬圣書園和中國書店,均是以書為主營,區別在于一個以出售新書為主,一個以出售舊書為主。目前純粹以書售賣的模式目前代表性是在電商平臺上,而非實體書店。電商平臺的性價比+房租的高漲導致在網上買書的越來越多,實體書店能經營下去的越來越少,大部分的這類書店都在向“第一象限”轉型,即進行多元化經營,例如:開始售賣咖啡、 文創等產品,以獲得更多的利潤。或著是向電商轉型,在京東、天貓、當當網、孔夫子舊書網或亞馬遜等電商平臺上開店,以面向更多的C端讀者;
第三象限,單一化+個性化:這種多是一些中小型的書店,以地方性書店居多,目前這類書店中賣教輔的還成,而賣普通新書的書店在電商+房租的沖擊下紛紛倒閉,越來越少,轉型之路在第四象限,即個性化理念+多元化經營,當然也有少數以專營某一類書籍而存在的,做垂直細分領域的書籍,例如:成都以專營連環畫的知行書屋-連環畫之家,青島專做特價文史哲書店的我們書店,或是專做古舊二手書籍的,這類書店因為品類和業務的小眾和稀缺性,但市場上仍有一定的存在價值,同時因互聯網打破的信息壁壘對這類書店也有一定影響;
第四象限,個性化+多元化:這一類大多也是地方性的中小型書店,且大多規模很小,也是目前市場上最多的,很多都是“小而美”小店,經營:書籍、咖啡、文創或活動空間等,做的好的向“第一象限”轉移,走品牌化、規模化和連鎖經營這是一個方向。這也是我去最多的,這類書店代表性的例如有:北京的彼岸書店、杭州的純真年代書吧、青島的不是書店、廈門的不在書店等。PS:據了解前面舉例書店,除了彼岸書店外目前大多都只有一家店(歡迎朋友補充或修正)。
(五)
在逛一個獨立書店我很少關注書店想“表達”什么樣的精神和理念,而是關注我在其中直接感受或體驗到了什么?如果讀者沒有體驗到,只能說書店沒有做到位,沒有其它的理由。
在介紹書店時我盡可能陳述以事實為主,不做過分延伸和想象,盡可能避免過分主觀的想象和詩意表達,內容參考自己過往朋友圈和日志里記錄,以直觀感受為主,盡可能貼近事實。
在寫的時候我按以時間為經、城市為緯,時間從近到遠寫,即先寫近期探訪的,再寫過去探訪的,集中寫某一城市的,寫完一個城市再換一下城市,如果篇幅過長,就單獨寫,如果篇幅短就集中在一篇文章里呈現。
每個書店都有評星級,滿分為五星,代表我對這家書店的喜好度和推薦度,打分的標準:
1.選書水準;
2.書店的設計美感和空間氛圍;
3.書店的趣味、人文性和價值性;
4.個人喜好度。
當然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萊特,大家若對我的打分有意見可以參考第三條,即“個人喜歡好度”,這是最重要的維度。
說明:評分只是代表個人對這家店的“偏好程度”,僅為一家之言,不代表這些書店的實際的情況。
(六)
無論電子書和電商如何發展,只要我們求知欲和好奇心在,我相信紙質書和書店就不會死,它們只是會以另一種方式存在。
另外,不少書店都是在我行程匆匆、時間緊張中探訪的,不少內容也多已久遠,不便再次確認,因此紕漏、錯誤再所難免,若有不正之處,也歡迎朋友們指正。
僅以此文紀念喜歡閱讀、逛店20年的自己,感謝影響我閱讀的陳慶之老先生和哥哥,感謝爸爸媽媽對我閱讀的寬容!
僅以此文向我去過的沒去過的、健在的還有消失的、還馬上要投入經營的書店及書店從業者們致敬!
愿實體書店發展越來越好,從業者們的營收越來越多,是以為記。
附:個人探訪過的『城市書店清單』,以目前還能找著圖文記錄為主,更多的是湮沒在時間和記憶里:
北京:PageOne(三里屯店)、彼岸書店、萬圣書園、老書蟲、三味書屋、前流書店、旁觀書社、樸道草堂、天堂時光旅行書店、內觀堂、文圣國學書店、豆瓣書店、王府井圖書大廈、西單圖書大廈、布衣書局、蒲蒲蘭繪本館、中信書店、單向空間、庫布里克、三聯書店、盛世情書店、北外時光書店、中國書店、人大明德書店、涵芬樓、模范書局、圖書大賣場、字里行間、Pageone(北京坊店)、無印良品(北京坊店)等;
廈門:曉風書屋、洪都舊書店、不在書店、小漁島舊書店、琥珀書店、趙小姐的英式紅茶書館、蟲洞書店等;
杭州:南山書屋、純真年代書吧、曉風書屋、麥家理想谷、楓林晚書店立方(總店)、蕓臺書舍、悅覽樹;
上海:鐘書閣、季風書店、貓的天空之城、1984BOOKStore、漢源書店、渡口書店、厚堂、犀牛書店、新文化服務社 等;
蘇州:慢書房、小丘書店、誠品書店、文學山房舊書店、十方書屋、初見書房、江蘇古舊書店、淘寶園書店等;
成都:方所、言幾又、無早、葆光書店、知行書屋-連環畫之家等;
無錫:百草園書店、論斤稱書店、字里行間書店、那美書店等;
青島:不是書店、我們書店、荒島書店、良友書坊、漢京書店、紙有境界、青島書房、繁花·我們圖書館等;
濰坊:讀行咖啡、尚悅、書是書非;
梅州:新華書店(百花洲店);
潮州:學林書店;
福州:夢山書屋、閩山書社;
溫州:佐佑書坊、睿社書房;
南京:大眾書局、先鋒書店;
重慶:西西弗書店、方所、喜馬拉雅書店;
麗江:天堂時光旅行書店等;
拉薩:圣永書苑、天堂時光旅行書店;
西寧:西寧書城;
西安:回音公園概念書店、西安古舊書店;
連云港:蒼梧書店、大眾書局、先鋒書店;
烏魯木齊:班的書店;
臨沂:老瓦書店、臨沂書城;
淄博:德方書店(關閉中);
徐州:鳳凰書城
豐縣:群立書店、三毛書店、四折書店、席殊書屋等;
沛縣:用了一個月逛遍了那里所有的書店,大概有十幾家,而且半年下來我可以閉著眼睛告訴身邊的朋友那里有什么書、在第幾列第幾列、價格多少 ,而且選書水準和數量不比北上廣等一線的舊書店差(我去過北京的豆瓣書店,感覺比他們差遠了,當然據說豆瓣是以古籍善本作為盈利點的,而非擺在架子上的書)可惜十數年后,大多數店名我多已忘記,不知他們還在否。
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