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謝案主的邀請,父母對孩子可以出爾反爾嗎?這個世界上潑出去的水還能收回來嗎?當然收不回來,前提是在現有的科學基礎里。
那承諾可以出爾反爾嗎?
承諾,代表著契約精神,一旦允諾,我們也就當全力以赴的執行。
再問,我們隨便給到別人的一句話,可能并不是承諾,只是一個無心的應允,一定要嚴格執行嗎?
如果當時是在笑談時提的這句話,是一種大家在極好情緒下,忽然的一個突然之舉,或者是說能夠給大家帶來一些趣味的話題。比如有朋友說,唉,我今年要創業,如果成功了,那我到時候給你買一輛車,奔馳寶馬任你選。
聽上去這也是一種承諾,但是大家在那種開玩笑的場合下,成年人之間的默契就是只是把他可能會當一句笑話在聽。如果遇上對方是一個較真的人,真有可能會說那咱們立字為證。
分析完成人世界里的這幾種承諾,我們可能會發現大部分情況下我們通常都是要承諾必答,因為承諾代表著我們的個人品牌。
如果你經常出爾反爾,勢必會給人一種非常不靠譜的印象,試想一個不靠譜的人當有機會降臨時對方會想著你嗎?他很擔心你會關鍵時刻撂挑子,自然會繞道而走。
那么在育兒中父母向孩子出爾反爾可以嗎?
首先我想明確的是,在我們上述分析的那幾種環境里,孩子在成人世界,相當于是那種非常較真的同伴,這種小伙伴就是剛才我們說你跟他說要買車,他就會跟你要立字為證的那種,哪怕沒有立字為證,他在心里已經默認給你簽字畫押。
因此父母如果對孩子輕易的出爾反爾,哪怕僅是一句笑談,就比如你跟他開玩笑說,你今天只要把這門功課全做完了而且全對,周末媽媽就帶你出去玩。那他一定認為你是在講一件板上釘釘,一旦觸達這條線就會實現的事情。
所以從這一點分析,無論大人講的是怎么樣的話,只要是進入經由大人講給孩子的,在孩子聽來似乎像是承諾或允諾,哪怕是開玩笑性質的話,孩子們都會通通當真。
本著這個出發點,我們再來回看,也就是孩子會覺得這個事一定是真的,那我們家長是否就一定不能出爾反爾的呢?
人非圣賢,孰能無過,每個人都會犯錯,父母不是圣賢當然也會犯錯,比如像我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有時也會發現這種打臉時刻,比如我昨天跟他約好,這個周末我們準備一起去動物園玩,但是剛巧天有不測風云,周末下雨了,這個時候我們如果去看景玩項目的計劃直接泡湯了,那如果你跟孩子說不去,小家伙一定會非常的氣憤,期待了一周的心愿就此落空,自然會非常竭斯底里。
那我跟他的商討辦法是首先我會跟他檢討這次媽媽食言了,恐怕周末真的不能帶他去,因為今天的雨下得非常大,而且氣溫很低,這種情況下以我們有許多項目無法參觀,二因為氣溫驟降,你有可能會感冒。
此時孩子可能依然會不依不饒,但是我這樣真誠的道歉態度也讓他看到了媽媽的真誠。
其次我會跟他聲明,這次是因為天氣的不可抗力因素而導致了我們計劃的泡湯,但不意味著這件事就此放棄,而是我們可以把它延期,比如延期到下個周末,天氣好的話一定一起出去玩。
第三,我們要跟他共同檢討這次媽媽為什么會食言?
那是因為媽媽在跟你共同商討這個方案時,并沒有考慮到方案b,也就是因為一些突發狀況有可能造成計劃的改變,我們沒有其他的方案,那就比如我們應該制定,如果天氣非常好,我們就全家人一起出去玩,但如果天氣不好,我們可以在家里玩什么項目,又或者做什么樣的有趣的事情?
通過這樣的形式也讓孩子看到,首先家長也會犯錯,同時我們也可以去道歉,但道歉的時候要誠意滿滿,要把這件事我們錯在哪里明確而詳盡的指出,接著給出改進的方案,也就是通過每一次的失敗或者成功,我們不是糾結于這件事本身,而是聚焦于如何讓這件事兒在下次變得更好。
因此父母可能會對孩子食言,但是每一次食言都是會讓孩子和我們更好成長的契機,你說對嗎?
好了,感謝你的閱讀,我是亞楠,也是暖楠育兒媽,如果你在個人成長和育兒中有遇到任何問題,歡迎給我留言,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