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望
? ? ? 絲綢之路、河西走廊很有名,我第一次聽到絲綢之路,是在地理課堂上,那時,在腦海里留下了盡是沙漠、戈壁和駱駝隊組成的歷史畫面,這些畫面對我來說既是久遠又是遙遠,沒想到這次西北之行,能走進了悠久的歷史之路中。
? ? 從北海來西北游覽,要先到南寧住一晚,才趕上第二天早上八點往蘭州的飛機,途中經停西安后,來到蘭州機場已是中午時分,再坐七十公里大巴從蘭州中川機場到蘭州市區的火車站,要乘坐下午五點開往敦煌的列車,經排隊登上了西去的列車,列車在河西走廊上跋行,鐵路兩側都是群山戈壁,唯獨鐵路經過之處卻是田野與村莊,像上帝給人們留下一條寬闊的西行路——后人稱之為河西走廊。
? ? 天亮時,終于到過甘肅省最西邊的城市敦煌市——當年絲綢路上的重要驛站,怪不得導游一見面就說:歡迎大家首次來到敦煌,想必你們是第一次來到敦煌,也許也是最后一次了,她說主要原因是交通不便,事實也是,不管是絲綢之路,還是河西走廊,不是想來就能來,想走就能走的路。
? ? ? 慶幸,我已經來了,下火車便上大巴前往嗚沙山——因風沙鳴而得名,晨曦中的沙山(由黃沙堆積而成的山丘)被從東方升起太陽的光照在沙山上的山丘上,陽光把山刻畫出明顯的陰陽兩面,迎光面亮黃色,背光面暗黃色,陡峭的沙坡使山脊變成鋒利的棱角,像倒放的刀刃。
? ? 怪不得,在景區大門,導游交待說非蹬山區域別私自蹬山,不然后果自負,我聽導游這么一說,看著光滑的沙丘,心想這沙丘應該是人造的風景吧,接著導游又說,在景區里不要私向亂走,這里的沙漠方圓深度四十公里,寬度二十多公里,若在茫茫大漠里走失,不是想出來就出得來的,原來她是為了大家的安全著想。
? ? 景區里豎起一個牌坊飛檐式大門,門上寫著"奇山秀水"幾個大字,這里不僅有奇特的沙山,還有秀美的水,讓人有所懸念。
? ? 過了這大門,眼前的沙漠上一隊跟著一隊前行的駱駝是一條移動風景線,景區為了重現當年的絲綢之路風光,把駱駝五匹一組連在一起,讓游客騎上體驗,高大的駱駝昂著頭、馱著背上的游客、伴著駝鈴在沙漠中不急不慢走著,像是在重演著過去絲路上發生的歷史。
? ? 走在沙地里鋪設的道路上,順著山丘的腳下往山谷往深處前行,道路左邊有殘垣斷壁的"藥王廟"遺址,證明這里有過繁華的歷史,可是經歷了殘醋的歷史洗刷之后,現在幾乎一無所有了,從一棵獨長的旱柳旁邊的文字說明中——得知這里曾發生過多次沙塵暴,多次的惡劣經歷。
? ? 再往前行右拐彎,進入了月牙泉景區,路邊的小喇叭放著優美的歌曲《月牙泉》,悠揚的曲調更是讓人心中泛起淡淡的思愁,原來的月牙泉就是眼前的一灣池水,水面弧形,彎如初月,內岸是觀光平臺,岸邊種著蘆葦,岸上建有觀光亭樓,被彎彎的月牙泉池三面包圍著,泉池的外岸也有一堵堤壩圍成弧狀,把水池與另一面的沙地隔開,沙地其實是又一座沙丘的山腳,原來大門頭上所寫的秀水,指的就是月牙泉清綠的池水。
? ? 想走上觀光亭樓,須繞著刻著碑文的走廊,走廊入門處是衛生間,墻上掛著月牙泉歷史上攝影照片,其中最早的一幅照片公元一九零七年拍攝,照片形象記錄了月牙泉歷史的風采,印象最深的是照片中的沙丘模樣與現在無異,歷經風沙洗禮,那山丘的形狀都保持如初,深感贊嘆。
? ? 景區為了讓游客體驗沙漠山嶺的風光,特地從山頂到山底架一條繩梯,繩梯由二條綱絲繩固定著供人踩的木條組成,繩梯如鐵軌一般平擺在陡峭的沙坡上,跋山的游客憑著體力和毅力一步一步往上走,一步有一步的風景和體驗,山頂其實不是頂峰,背后有更高的山峰,回頭看走過的路,并沒有留下腳印,因為山頂的風不停地吹過,吹起的細沙像輕煙般不斷的飄飄落落,很快填平了走過的腳印,所以,早上進來,整個山丘平滑無痕,正所謂"人馬踐墜,經宿復初"。走在沙漠里,每一步踩到都是細軟的沙子,十幾二十公分才踩到底,對于行人來說行走每一步都使不上勁,才知道沙漠上的路并不好走,再望著一丘連一丘的沙山,感覺到沙漠的眼前——可望而不可及。
? 從嗚沙山出來,準備游覽莫高窟,第一環節是觀看電影解說,特制的環屏電影畫面直觀地把洞窟壁畫投影在觀眾的頭頂和前后左右,通過移動鏡頭將觀眾置身于每一個洞窟中,如蝴蝶在花叢中飛舞、又上又下,又左又右、隨意欣賞著斑斕的色彩。
? ? 從電影院出來,坐景區大巴到莫高窟景區,當車子在干涸的河邊停下后,河對岸的山壁被鑿成大大小小、層次分明的洞窟——莫高窟,來此之前,以為莫高窟是處于山壁高處而得名,其實不是,莫高是敦煌的一個地名,最低的洞口與地面同高,最高的洞口卻位于是九層樓之上,導游講解說這些洞窟在形成于不同的歷史年代,各有各的雕塑繪畫藝術表現,當走到其中的洞窟內,導游指著腳下踩著的地板磚說,這是西廈時期的原裝地板磚,我心頭一振,那一刻,我真真實實站在悠久歷史的地面上了……。
? ? 不過,那一刻很快也過去了,也將變成了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