笑來老師說要活在未來,對未來有一個基本的判斷,今天讀到的就是一個可操作性很強的能夠用來評估自己未來表現的好辦法。
不管是準備創業,還是準備去干一件什么事情,比如炒股、減肥等等,想要知道自己會干的怎樣,應該先聽聽那些做過這件事的人都怎樣了。這個概念叫做基礎比率(base rate)。所謂基礎比率,就是以前的人,做同樣的事,做到的平均水平。而預測未來最好的參考指標,就是基礎比率。
基礎比率的數據之所以有效,就是因為你不比別人特殊在哪兒(一定要低調,而且要有自知之明)。說白了就是你并不比別人強多少。如果別人做這件事需要那么長時間,基本上你也需要那么長時間。如果別人做這件事失敗了,那么你做這件事最有可能出現的結局也是失敗。你以為你自己了不起,其實別人在做這件事之前也這么認為。如果你的資源和能力與別人差不多,認知想法也差不多的話,你做事的結果也就和別人差不多。別想干成別人干不成的事。你一點也不特殊。
上面說的是第一步,先去相信基礎比率,把自己姿態放低,做好最壞打算。然后,靜下心來,客觀細致的去分析自己和外界環境比基礎比率存在哪些特殊或者不同,而這些特殊之處是優勢還是劣勢,對結果的影響權重是多大。
舉個例子,1998年,美國有個年輕人叫布萊恩,得了一種罕見的血液病,叫“骨質增生異常綜合征”。如果不采取治療措施,大概還有5、6年的存活時間,這段時間內能夠正常地生活。但是5、6年時間一到,病情會迅速惡化,導致不治身亡。
布萊恩還有另外一個選項,就是做骨髓移植。如果手術成功,可以完全康復。但是骨髓移植是一個非常危險的手術。手術失敗的話將于一年內死亡。
所以,擺在布萊恩面前的選項有兩個?;蛘呤沁^5、6年平靜的生活,然后死亡,或者是進行一場風險極高的手術 —— 成功了,就從此是個健康的人;失敗了,一年之內就會死亡。而且這個時候他的妻子已懷有六個月身孕。
布萊恩首先考慮的就是手術的成功率。一般骨髓移植手術的成功率,也就是我們剛才說的“基礎比率”,并不高。但布萊恩并沒有簡單接受基礎比率。他反復追問醫生,手術到底出現什么樣的并發癥?每種并發癥的危險到底有多大,是5%還是50%?他就發現醫生其實也不是很清楚,他自己不得不深入研究。
這一深入,布萊恩就獲得了一個洞見。手術成功率的基礎比率,是所有醫院,對所有患者做手術的總的統計結果。那么相對于基礎比率,布萊恩可以有兩個優勢。
第一,大多數做骨髓移植手術的病人都是60歲以上的老人,而布萊恩只有28歲。第二,骨髓移植手術在世界各地的醫院進行,有些醫院每年做300例很擅長這個手術,有些醫院每年做30例并不擅長做這個手術。如果布萊恩去全美國最擅長骨髓移植手術的醫院做這個手術,顯然能提高成功率。
最后布萊恩判斷應該做手術。在好不容易找到匹配的骨髓后,他進行了手術,并且非常成功。布萊恩一直到今天還活著,還成了一名大學教授。這就是一次非常成功的決策。
所以首先我們必須承認,基礎比率是個非常關鍵的指標,大多數情況下你不比別人特殊多少,哪怕你覺得你很特殊,你也不一定特殊。但是另一方面,特殊情況的確存在。
那么關鍵就在于,你找到的這個“特殊因素”,一定得是真正的特殊。所以關于數據和資料一定要是客觀準確的。而且要合理區分權重。
我們平時做決策和判斷,就得有這樣的精神:第一看基礎比率,當我們在預測未來的時候,要想到自己并不比別人更特殊,基礎比率是最好的參考資料。
第二,看我到底特殊不特殊。如果你不想聽從基礎比率,那么你就得拿出非常特殊的理由,而且這些理由必須是切實存在的和別人的不同之處。
能真正意識到自己不特殊的人本身就很特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