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過夜的火車上,又神經病似的把班里同學的空間和留言板又看了一遍。想起昨晚,又或可以說是今早,與室友徹夜的談話,用點名的順序說起班級中的每一位同學。只有在這樣的時候,靜下來的時候,在不斷前進的交通工具上,才會意識到將要離開越來越遠。送走焦杰時,擁抱的時候她說加油,我說送君千里,終須一別,但是,人生何處不相逢。我自己都差點信以為真了。莫愁前路無知己,人生何處不相逢。也許相逢的是另外一個人,但只要曾經擁有過這些記憶,就足夠了。該學會知足,學會感恩。剩下的,且交付與時間,相信短暫的別離,迎來的是更好的我們,更為長久的相聚。
有時候都覺得是不是喝了太多的雞湯,不然為何自己都覺得“恩,好有道理啊”,可是當下要怎么過?要怎么能夠不難過,不去想念,不去不哭,再也無法那樣失態在電話里,在面對面的交談中,就算是喝醉,也再也哭不出來。從昨天,到今天,兩天之內說的話,感覺比一生都要說的多,或許是因為談話的內容如此寬闊,自己,父母,他人,過去,現在,將來,在時間與空間上,如此地寬廣。
明明沒有喝酒的我,卻為何微醺了一次又一次。在KTV唱歌,那樣用力的嘶吼,用力告別。那樣地失態?;仡^想想的時候會覺得難為情,可又想著如果因此,再多聚一次,還可以再上一堂課,再看看金捷凱上臺講PPT,再在一起出去一次,再看一眼,就好了。那么好,那樣好的時光,此后不會再有了。那句“高中時老師說要好好努力,上了大學你們就輕松了。后來工作了才明白,原來老師說的是真的”。不勝枚舉。
在一段很長的時間里停止書寫,停止寫自己的那些情緒與細微的感受。寫好以后并不能做到放下,只是一次次地又提醒自己,別人的評論,一開始還能夠走心回復,后來好像就感覺是在消費自己,消費情感,這樣的亦步亦趨,這樣的小心翼翼,覺得他人對自己總懷有莫名的惡意,實則是真的思考太多,而既然要寫,就要思考。就要把血淋淋的回憶重新撕開,像解剖尸體一樣條分縷析,脈絡分明,然后再微笑著和別人說沒事,經歷多了,就沒事了。
更多的時候是選擇緘默。沉默,沉默,沉默是白天的自己。而到了夜晚,就變成了喋喋不休,不是對自己,就是對他人。更多的時候是和自己對話,用儒家關于君子的標準要求自己,知道應該怎么樣。那樣的日子,至今回想起來仍覺得不可思議。我如此固執的只生活在自己的世界中,覺得美好的東西,美好的人事物,都不敢去接近。怕,怕這份喜歡,怕這份接觸,會破壞,太過于接近,壓抑于心的情感可以被那樣輕易講出,就會覺得自己如此輕浮。怎么那樣傻,美,也是需要旁觀者,需要贊美,而贊美本身,也是一種美。
我總說焦杰一副看透世情百態的模樣,總是潑冷水,沒有說出口的是那句“有些事情,只有經歷過了自己才知道”也是出自她口。確實如此,確實成功了是運氣,失敗了,是經歷。而有一個人在前面能夠指導自己,給自己批評與建議又是如此重要。只是一方面,厭煩同齡人好為人師,另一方面,是就目前而言,大部分人的生活圈子,很難找到一個與自己旗鼓相當,或者更幸運的,是比自己先經歷過,并且有所建樹,才具有足夠的發言權。
可是太難了,所以何謂知古鑒今,什么叫做讀史使人明智,偉大的作品中啟迪人心的部分至今猶存,誰說讀書無用,是沒有做到知行合一。學而優則仕,仕而優則學。二者,本就相輔相成。
畢業了,還是要讀書,最好還要有些目標和追求,挺好。
舊時明月
2017-6-29凌晨寫在去往北京的火車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