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可能都有過這樣的體會,平時在讀書、旅游、聊天、聽報告的時候,往往會為一句話而驚艷、驚喜,會禁不住把它抄下來或默記下來。
今天上午聽報告時,老師提到教化的作用,我聯想到成語春風化雨,想搞清楚“春風化雨”這個成語到底是聯合結構還是主謂結構,打開百度查這個成語,被下面一句話吸引了。
西漢劉向的《說苑·貴德》里記載:“管仲上車曰:‘嗟茲乎,我窮必矣!吾不能以春風風人,吾不能以夏雨雨人,吾窮必矣。’”
管仲一代名相。春秋五霸之一的齊桓公就是在管仲的輔佐下成就一代霸業的。
他說這句話的背景是那時候(指春秋時期)有一個人叫孟簡子,他曾任梁、衛兩國相國,因觸犯刑法逃奔到了齊國。
齊相管仲迎接他時,看到他隨從只有三人,便問他擔任相國時,有多少門客。孟簡子告訴管仲有三千多人。
管仲追問為何這三人還跟著他,孟簡子回答,三人中一個是他幫他安葬了父親,一個是他幫他安葬了母親;第三個是他幫他保釋了因罪入獄的哥哥。現在他遇了難,這三人堅決要求跟他出來。
管仲聽后陷入沉思,說了上面開頭劉向記載的話。
管仲反思說自己一定會困窘窮厄的,因為他覺得自己以前沒有像春風那樣給人以和煦溫暖,沒有像夏雨那樣給人以涼爽愜意,沒有給過別人以真誠有力的幫助。
看到這句話,我感覺真好,我把它抄了下來,也想把這句話推薦給更多的人,想讓更多的人知道。
《墨子·非攻中》說:“君子不鏡于水而鏡於人。鏡于水,見面之容;鏡于人,則知吉與兇。”
大臣魏征死后,唐太宗說:“夫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見興替,以人為鏡,可以知得失;魏征沒,朕亡一鏡矣!”
從管仲到墨子,從墨子到唐太宗,我們都可以看出,一個人要完善自己,要避免過失,都得經常以人為鏡,才能不斷進步、不斷提升,從而接近完美。
所以,我們每一個人都應該把管仲這段話置于座右,以先賢管仲為榜樣,反思自己的行為,規避自己的過失。
應該像孟簡子那樣,平時應多積德,多種善因,廣結善緣;樂于助人,扶危濟困。只有如此做去,一旦自己有難,才可能會有人像孟簡子的隨從那樣,挺身而出幫助你。正如《論語》所說:“德不孤,必有鄰?!?br>
人們最鄙視、最討厭的就是那些平時心中沒有他人、沒有朋友,只有自己;自己有事了、有難了,才想起找他人幫忙的人。
這些人有一個通病就是平時不聯系,有事才找你,遇難方求你!
求人結果可想而知,他們往往會遭到拒絕,即使沒有遭到拒絕,別人礙于面子幫了他們,我想他們也會遭到施援人的內心的鄙視的。但是,再有事情了,再求人幫忙,恐怕一定會遭到拒絕和更加鄙視。
一金不足貴,一言當珍重。處處留心皆學問,時時在意好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