積羽可以沉舟,積勞能夠成疾,積重往往難返,積習一再生弊,積羞難免成怒,甚至積非可以成是。然而,不管是積沙成塔、積水成淵、積土成山、積木成林,還是積羽沉舟、積勞成疾、積重難返、積非成是,積到最后,我們想要積的往往并不曾積到,而一再避免去積的卻積了許多。
我們往往認為,慈悲就是把自己的東西拿出來,送出去,不求回報地幫助貧窮、困苦、饑寒交迫的人。這當然是慈悲的一種方式,并且難能可貴。然而,慈悲不僅僅如此,這也不是最好的慈悲方式。我們放棄占有更多,不持有,沒有多余的能夠拿出來給予,這才是更大的慈悲。
一個不積的人,把自己有意愿并且有能力占有的那一部分東西放棄了,由于他的不積,更需要的人便因此多了一個機會。他避免了因此引發、產生的所有問題,不用耗費精力、健康、生命去獲取,也不進入積的游戲。因而不會被外在的一切所占有,因為他對外在的一切沒有占有的念頭。
看到一朵很美的花,只是看到一朵很美的花,他不想摘下來,不想把它移植到自己的院子里,也不想插到愛人的頭上;看到一棵樹,只是看到一棵樹,他不想買下來供自己乘涼,不想砍掉它做成床、桌子、椅子,也不想把它雕刻成藝術品。他知道,沒有什么能夠成為誰的。如果去占有一朵花、一棵樹,只能占有一朵花、一棵樹,用不了多久,花會凋謝,樹也會枯萎。不執著于一朵花會看到更多的花,不執著于一棵樹會看到更多的樹,可以對更多的花微笑,在更多的樹下呼吸。
積是不舍,不舍得給予,也不舍得放下,甚至不舍得退一步。積是一種很深的貧窮,為什么要積,因為總以為自己是不足、欠缺、匱乏的。一個總是以為自己不足、欠缺、匱乏的人,怎么會是富有的?不足是一種很深的貧窮,并不是一個不足的人,會去想方設法地積,而是一個認為自己不足的人,會去想方設法地積。
通常情況下,那些想要積得更多的人,并沒有真正的不足,只是想要得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