場景一:到了吃飯時間,在玩積木的哈哈不肯過來“我還要玩!”奶奶一把抱住塞進了她的餐椅里,道“到吃飯時間了,我們大家都要吃飯了,吃完我們再玩!”聽著沒毛病,哈哈當然不領情,掙扎哭鬧不止,我溫柔的抱起她走到陽臺,從窗戶上看外面的車,并用手輕拍她的背,就這么幾分鐘,她慢慢安靜下來了,停止哭鬧后跟我說:“媽媽我們去吃飯吧!”當時我真的不敢相信我的耳朵!
場景二:吵著要看佩奇,我說“行,看幾集呀?”“看三集”“看完了是你關還是我來關?”“我會關”臨三集結束前我提醒她這是最后一集了,馬上要完了!演完時我拿起遙控器,她開始耍賴,我按了暫停,笑瞇瞇地問她“我們剛剛怎么說好的呀?”她扔耍賴,我繼續笑著等著她的回答,沒幾分鐘她居然搶過了遙控器說:“我自己會關!”竊喜:謝謝哈哈遵守我們的約定!
場景三:陪哈哈在樓下玩積木,樓上弟弟睡醒哭了,我說“哈哈自己先玩會,我把弟弟抱下來一起來玩”,之后就上樓了換尿不濕喂奶,她估計是玩得太專注了沒聽到,等她反應過來發現我不在,開始大哭“媽媽去哪兒了?我要媽媽”,把積木玩具扔的到處都是,奶奶怎么也哄不住,我把小寶安頓好后趕緊下樓從她身邊過,故意讓她看到,然后故意躲到她旁邊椅子的后面,做了個貓叫,她馬上來找我,找到我后立馬笑了,然后我們又繼續玩了幾把躲貓貓,她可開心了,我說:積木也來躲貓貓吧,那它們躲哪里呢?哈哈想了下:“躲到她的房子里去”接著我們愉快的把所有的積木都收拾進了它的桶子里!
我自己都不敢相信,這完美的轉折和結局竟是如此順暢,糾正前先連接真是太神奇啦,甚至你不需要說教,只要連接問題就解決啦!
如果這些情景發生在以前,我又會如何反應呢?記憶中兇吼、說教、威脅、誘騙、比較、禁足、取消特權等等都干過,沒有看見孩子,用動物腦本能的去主宰孩子的行為,現在看來是多么的愚蠢和幼稚,更可悲的是,身邊大多數長輩仍在延續這種教養!慶幸的是充電的越多,覺醒的越深,就越能原諒自己,理解長輩們,原生態家庭的影響潛移默化且細無聲息,重要的是自己能保持覺醒,并堅信改變自己當下和未來,影響身邊人!
通過這幾次的學習,我看到了自己的進步,也有了一些想法:1.目前來看最喜歡用的就是糾正前先連接這個工具,我覺得破解孩子不良行為密碼、認可感受、擁抱、鼓勵、信任、致謝、傾聽、特殊時光,有時需要理解大腦、積極暫停、道歉,這些很多工具都是為建立連接服務的,核心是讓孩子感覺到被理解和尊重,找到內在的歸屬感和價值感,賦予孩子內在力量,從而贏得孩子合作,溫柔而堅定地著重解決問題,獲得積極的信念和技能!我的理解是在把握這個核心理論的前提下,正面管教的各種工具綜合起來的靈活運用!2.靜待花開,剛開始應用連接時是有目的的,連接后誘導孩子朝著自己期待的方向去做,提供建議、幫助,沒能充分信任孩子,或許下次在她沒有意識技能方面的事情可以訓練,在她能力范圍內可以啟發式提問,也或許連接后什么都不說什么都不做,尊重與信任的等待即可!3.成長繼續,挑戰不斷,不要指望一勞永逸,放平心態重新連接,我也很喜歡書上那一段,盡我所能交給她技能并以身作則,接受她的不完美!4.用正面管教工具時,要大聲說出來,說出愛和感受,示范擁抱和連接,多問幾個為什么要怎樣,啟發思考并著重解決問題,讓自己和孩子聽到,也要讓隊友和長輩們聽到,讓不善于表達成為過去,并用行動影響他們!
最后請允許我得瑟的曬一下今天開心的案例:做午飯期間哈哈也開始了她的廚房探索,拿出了一罐小米,嘗試旋轉打開、搖晃發聲,嗯這一定很好玩,開心的是她終于研究出了怎么打開,不幸的是小米全灑了,大哭起來:全灑了全灑了,我搖了我搖了,越哭越厲害,我迅速跑去抱起她暫離現場,拍背等待,她繼續哭,我說:“媽媽看到小米灑了一地你哭了,是嚇到了嗎?哈哈自己也不想,很心疼,是不小心弄掉的吧!媽媽奶奶也不會怪你的!”她哭著說:“是我搖掉了!”“哈哈想聽聽搖起來是什么聲音吧!”哭聲漸止,我把她抱回現場“地上這些小米我們要怎么辦呢?”“撿起來”“好的,我們一起來吧,你用你的小掃把,我用我的大掃把”屁顛屁顛去拿自己的掃把,開心的玩起掃把并收拾干凈,還一起檢查有沒有弄干凈呀,最后說:“我下次不要玩這個了,會撒掉!”真是驚喜:“為了不撒掉我們還能干嘛?”“要小心點,不要玩,媽媽看我掃得好干凈呀!”看出了她在自豪,“謝謝哈哈幫媽媽一起收拾,會幫媽媽干活了,還掃得這么干凈!”這時婆婆也出來了“謝謝哈哈,掃得真干凈,奶奶不會怪你的,下次小心點”,嗯結果我挺滿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