準備→輸入→整理→輸出
四個方面整理了讀書方法。? ?
參考書目
《如何閱讀一本書》
初版于1940年,再版多次仍然暢銷的經典。讀完這本書可以在浩瀚書山中少走冤枉路。內容主要是閱讀方法。
《如何有效閱讀一本書》
主要內容是如何做讀書筆記,傳媒業出身的奧野宣之創造的筆記讀書法涵蓋了從選書、購書、讀書、記錄到檢索以備重讀這五個步驟,可以為讀書建立一個更有效的固定程序。
《這樣讀書就夠了》
作者為資深職場人、專注個人提升、拆書幫創始人的 趙周先生,內容主要是講如何從書中提取所需,并講給他人聽。
四個方面:
準備
如何選書
目的:選出適合自己的書,忽略到沖動購買的。
推薦步驟:
1 從個人興趣和需求出發,寫下找書的方向
2 找該領域專家/廣告/權威書單/其他書的備注
3 整理成購書清單,包括書名/出版社/購買理由
如何存書
目的:
能在所需時盡快找到書
推薦技巧:
1 保存電子版
2 像圖書館一樣給實體書編號。比如A類為文學類,按照購買順序A-001,A-002,并在書架上登記。
3 對于信息量有時間限制、信息量不夠大的雜志,可以讀完剪貼所需并整理成冊,其余扔掉。
輸入
如何閱讀
目的:
我們讀書并不是只為了記憶那些書的內容,而是通過讀書獲得更深層次的東西, 能隨時把書中的知識/智慧用于生活。
通常我們讀過一本書,需要明白:
-這本書講了什么內容?
-論點與論證方式是?
-這本書的架構如何?
-這本書對你有什么影響?
首先,一本書就像一家公司,有自己的結構層次。不同部門有不同的職能。拿捏好書的層次就能在閱讀前做到心中有數。在這個過程中挑選自己需要的內容閱讀,并做好筆記加深印象,必要時學會思維導圖,更有利于知識的吸收。
其次,你要想記住內容,你可以試試找出重要的20%,并且反復閱讀,加深印象。
閱讀方式:
泛讀、精讀和主題閱讀。
泛讀
目的:
1 快速了解一本書的內容
2 判斷是否有精讀的必要
步驟:
1 先看書名頁,然后如果有序就先看序
2 研究目錄頁
3 如果書中附有索引,也要檢閱一下
4 挑幾個看來跟主題息息相關的篇章來看
6 隨意挑一章連續讀幾頁,但不要太多
精讀
目的:
理解書的內容和主題,掌握論點和知識。
步驟:
1 依照書本的種類與主題作分類,粗讀一遍
2 粗讀之后整理書的內容、框架和主題
-嘗試使用一個單一的句子來敘述整本書的內容。
-將書中重要篇章列舉出來,說明它們如何按照順序組成一個整體的架構。
-找出作者在問的問題,或作者想要解決的問題(eg:5W1H)
3 細讀并理解書中內容
-詮釋作者使用的關鍵字,與作者達成共識。
-從最重要的句子中抓出作者的重要主旨。
-找出作者的論述,重新架構這些論述的前因后果,以明白作者的主張。
-確定作者已經解決了哪些問題,還有哪些是未解決的。在未解決的問題中,確定哪些是作者認為自己無法解決的問題。
主題閱讀
目的:
根據自己的閱讀需求,同時閱讀內容相關的多本書,并從中提取所需觀點和知識。
步驟:
1 針對你要研究的主題,設計一份實驗性的書目。可以參考圖書館目錄,專家建議與數宗的書目索引。
2 粗讀書單中的書目,找出最相關的章節。
3 根據主題創造出一套中立的詞匯,帶引作者與你達成共識——無論作者是否實際用到這些詞匯,所有的作者,或至少絕大部分的作者都可以用這套詞匯來詮釋。
4 建立一個中立的主旨,列出一連串相關的問題并界定主要及次要的議題。然后將作者針對對各個問題的不同意見整理陳列在各個議題之旁。
5 分析這些討論。這的把問題和議題按順序排列,并找到其中的邏輯關系。先研究共通性的議題。
對于不同種類的書
閱讀有關想象文學:不要抗拒想象文學帶給你的影響力,不要去找公式,主旨或論述,不要適用于傳遞知識的,與真理一致的標準來批評小說。
規則:
1 將文學作品分類。
2 要抓住整本書的大意(用一兩句話說明整本書大意)
3 發現整本書各個部分是如何構架起來的。
閱讀歷史書
1 對感興趣的時間或時期,盡可能閱讀一種以上的歷史書。
2 不僅關心在過去某個時間地點真正發生了什么,還要在任何時空之中,尤其是現在,人們為什么會有如此這般行動的原因。
閱讀當時發生的報道時要思考的:
1 這個作者想要證明什么?
2 他想要說服誰?
3 他具有的特殊知識是?
4 他使用的特殊語言是?
5 他真的知道自己在說什么嗎?
閱讀哲學
最重要的局勢要發現問題,或是找出書中想要回答的問題。讀者有找出作者的詞義與基本主旨。
閱讀科學作品
一般會出現兩個難題:
一個是有關論述的問題,科學基本上是歸納法,也有一部分運用演繹法來推論。第一個困難的原因是,為了了解科學中歸納法的論點,你就必須了解科學家引以為理論基礎的證據。
閱讀科學作品時的第二個困難,那就是數學的問題。
數學其實是一種語言,我們可以像學習自己的語言一樣去學習他。在科學作品中有相當多的數學問題,而這也是一個主要的閱讀障礙。
第一,你至少可以把一些比你想象的基礎程度的數學讀的更明白
第二,普通讀者,可以跳著略讀一些數學書籍,理解一些原理,等式,規則等的架構
數學擁有自己的字匯,文法與句法,初學者一定要學會這些東西,特定的符號或符號之間的關系要記下來。
運用數學的共識,主旨,與等式,不會有情緒上言外之意的問題,可以互相討論。
整理
讀完后進行積極輸出,會讓你對這本書的理解變得系統。
筆記的分類
做筆記的技巧
1 劃底線——重點句子下畫線。
2 如果重點部分太長,在畫底線處的地方加上一個記號和總結。
3 在空白處做星號或其他符號,提醒自己的閱讀。
4 在空白處編號——作者的某個論點發展出一連串的重要陳述時,可以做順序編號。
5 在空白處記下其他的頁碼——強調作者在書中其他部分也有過同樣的論點,或相關的要點,或是于此處觀點不同的地方。
6 在書頁的空白處做筆記——在單頁空白處寫下自己的理解,或者在全書最后一頁記下全書所有主要論點的發展順序。
三種常見的讀書筆記方法
輸出
如何給他人講書——來自《這樣讀書就夠了》
按照書的分類有不同的重點:
實用類:
側重解決問題,通常強調實戰,貼近現實。案例比較多,往往就某類問題直接給出建議,比如如何閱讀一本書,一日學習法等等。
步驟:
1 確定知識片段——找建議,找黑體。
2 將案例,解釋,前因后果,條件限制等寫在下面,加強理解和記憶。用自己的話來說明為什么這么做。這么做之后會如何。
3 加工自己的經驗,變成一個成功案例。
理論類:
側重概念,體系完整,論述慎密,比如教科書都是理論書。另外也有一些接受某領域最新研究的圖書,比如引爆點等,還有軟裝設計講風格的書。
步驟:
1 找出作者主要結論,總結核心理念,然后在講解中將之轉化為建議。
2 利用上下文理解作者的觀點,不要斷章取義。
3 從分了解作者給出這個觀點或理念的背景、同時思考自己所處的實際狀況和作者的背景有哪些相同之后和不同之處。
4 對與那些相同處境的觀點,可以直接應用,給出建議,而對于處境不同已經發生明顯變化的觀點,需要進一步提取觀點背后的大原則,然后根據自己的處境給出切合實際的應用建議
5 應用這個觀點和理念來創造一個案例。
敘事類:
感性內容多過理性內容,人物傳記,通俗歷史,小說等。比如喬布斯傳,杜拉拉升職記等。如果你閱讀小說的目的是學以致用,那么就可以把它歸為致用性書籍。
步驟:
1 找人物做的好的地方
2 找人物做不好的地方。
3 超越人物的表現,看原則,脫離通常的好壞評價,從結果和利益的角度來評價,考慮人物的動機。
4 找沖突,找哪些憑借自己先有的經驗和知識也無法解釋的地方,找哪些和自己的想法,做法不一樣的地方,找哪些和大眾想法做法不一樣的地方。
給人講書的技巧:
開場:
提問
場景導入
利用輔助工具:電影/音樂
過程:
情景設定/角色扮演/模擬對話
請人舉例-背景/問題/解決方案/反思
提問,也可以發放測評表
如何寫書評:
原則:
不要輕易批評、非辯不可。不帶入主觀情緒討論。
能證明自己區別得出真正的知識與個人觀點的不同。
能站在作者的角度想上一想。能區分出作者的觀點和邏輯問題。(如果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