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朋友都說自己不會做飯。
我在17年9月之前也一直認為自己是個不會做飯的人,雖然愛在廚房里瞎倒騰,但做出來的往往都是既沒法看、又沒法吃的黑愛料理。
這是我17年1月不知道多少次吃過自己的黑暗料理后發的朋友圈。那次真是對自己的做飯天分感到絕望了,決定再也不下廚房了,因為那時的我做飯,簡直是浪費食材。
但是畫風轉到17年年底——
這是我目前能做到的水準。比起正經大廚和資深玩家來當然還是差遠了,但至少做到了自己在家能吃得滿足、招待朋友也拿得出手。
之所以重新走進了廚房,是因為17年下半年我到了上海,作為一個從西南地區這樣的飲食樂土走來的人民,剛開始實在是吃不慣上海的飲食,下館子必選川湘菜館、點外賣也是。這樣我的選擇面就窄了很多,而且外面的川湘菜館往往都是重油重鹽的,一方面并不是十分符合我的胃口、另一方面也覺得長期這樣吃很不健康,所以就又開始嘗試著自己做飯。
上面的圖片,是我認真開始學習做飯后大約兩個月的成果,我自己的感受是非常興奮的。雖然學會做飯只是一件小小的成就,但給我帶來了莫大的滿足感。重要的是,這以后的我,都并不認為有什么小技能是我學不會或者沒有天賦的了,我相信我只要認真去做,想做的一切都是能夠得法的。
所以下面我就要告訴大家到底如何在兩個月之內,從廚房小暗黑變身“廚神”。
1
找一個適合自己的學習渠道
剛開始學做飯的時候,我在微博上關注了各種各樣的美食博主、也關注了很多相關公眾號,看了大量各種各樣做飯的視頻,最終對我的提升并沒有多大幫助。
一方面因為這些美食博主他們做飯的食材往往和我準備要做的不相符,我不會為了做一些家常菜去買一些后面也許完全用不上的食材;另一方面,他們的準備工作往往都很復雜,一上來就擺十來種調料,香料幾克、鹽幾克、糖幾克、醋多少毫升……好像調料必須要多和精確才能顯示出他們技藝多高超似的。(也可能是因為我太不高超了) 總之,看他們擺的陣勢就足以嚇退我了。每個步驟認認真真看完之后還是一臉懵逼。直到現在我都搞不清楚5盎司到底是多少。
直到我關注了一個叫“香哈菜譜”的公眾號,里面的菜譜基本都是一些樸實無華的家常菜,基本沒有什么特別的調料和食材,日常做飯很容易上手。
最重要的是,由于他們的UGC模式,菜譜足夠豐富多樣,公眾號內還做了一個搜索功能,可以根據自己家里已有的食材來查找合適的菜譜,再也不用擔心拿到一樣食材不知道怎么做了。
平時推送的內容我基本不看,就用這個搜索功能,很適合我。
當然也不是所有做法都是在這個公眾號學的,還有很多不錯的公眾號或微博博主、有的是講解清晰、有的能夠提供一些不同的思路和搭配靈感。只是這個公眾號食譜多樣、便于搜索的特性很適合新手上手一些簡單的做法。
學習就是這樣,要找到適合自己的學習渠道,大神的教學不一定就適合你,做得好的不一定教得好。
2
降低執行難度
想想我們做飯為什么容易失敗。往往我們在尚是新手時,就給自己定了大師級的執行難度。例如在放調料時,一定要看幾毫升幾克,例如在炒菜時老想著要掌握火候,小火還是旺火。這對于剛開始的我們難度太大了。
你看看小吃攤上炒河粉阿姨是怎么做的,在大鐵板上抹點油,放河粉進去炒,各種調料隨便撒一點進去,要是炒著炒著變干了,就再加點油,胡亂拌一拌盛起來遞給你,哇!好吃極了。
這需要什么技術含量嗎?
關于火候的問題,以前我真的非常糾結,因為據說這是一道菜能不能炒好的關鍵。看菜譜上說的什么火一定堅決執行,常常在開著大火地時候手忙腳亂地去放各種調料,要不就是慌忙之下忘記放某些材料、要不就是放錯了,或者調料放齊全了菜卻燒糊了。但后來我發現,做家常菜完全不需要嚴格遵守那些條條框框。
一次我出去吃飯,那家餐廳是陽光廚房,可以看到廚師做飯的整個過程,我看到廚師們炒菜用的是“轟”地一聲冒起來的巨大的火,那種火看上去比我們家里的小灶火難掌控多了,我不禁緊張了起來,想看看廚師在如此激烈的火勢之下如何優雅地操作。然后看到了他在放材料之前會淡定地把火調到最小,不慌不忙地放好了調料之后再把火調大翻炒。炒一份菜,那位廚師前后調小了3次火。
我才恍然大悟,原來中途是可以隨意調小的,并不用講究那么多。我們日常做飯時也可以這樣,不知道大火小火就先調到小火,小火不夠再慢慢調大。
我在微博上還看到過一位博主在做飯前,準備材料時就提前把需要的調料按照適當比例調成醬汁,在炒菜時只需要先放油、然后放食材隨便炒一炒、再倒入提前準備好的調料醬汁就完成了。我剛開始學做飯時就按照她的方式操作了一下,發現味道也很不錯、十分家常的那種好吃,給剛開始學做飯的我帶來了很大信心。
總之,剛開始要學會給自己降低難度,不要去追求什么極致的口感與精致的擺盤,先說服自己的嘴再說,能達到家常的好吃就已經非常棒了。口感提升是進一步的功課。
你不需要為自己設置那么多條框和限制,那只會禁錮住你的手腳。
3
從最簡單的入手
通過微小的成功帶來成就感
在你發現自己不會做飯的過程中、總還是做過一些菜的。把你認為還算不那么失敗的一道菜拿出來練一練,多試幾次沒準就能越做越好。
或者你從來沒嘗試過自己做飯,那么可以試試例如炒土豆絲、番茄炒蛋這樣的入門菜。
總之從最簡單的入手。
哪怕只是煮一碗速凍餃子或者拌一碗涼菜都可以。
在實踐中不斷去探索改進的方法。
這樣做不能讓你成為一鳴驚人的頂級大師,但是一旦你做好了,會極大地提升自信心,讓你告別不會做飯的魔咒。
當你在想給自己做點好吃的時,能夠端出一碗令自己得到慰藉的食物,而不會等到第一口菜進了嘴里,瞬間產生:臥槽我做的是一堆shi嗎!這種非常悔恨自己浪費了食材的感受。
成就感是你繼續下去的重要動力。
4
選擇好的工具
決定開始時,請給自己選一些好用的工具,一個輕便稱手的不粘鍋是必要的,不管你燒成什么鬼樣子,水一沖就干凈了,在你即使沒做好的情況下,也不會讓一廚房狼藉加深你的挫敗感。
或者用玄冥老鐵鍋,哈哈哈。
各種調料醬汁也算是工具的一種,現在做飯真的非常方便了,實在做不好,買點現成的調料醬放進去,也像那么回事。
比如趙薇“中餐廳”里炒菜就會用火鍋底料,炒什么菜都放點火鍋底料,張亮還笑話她是火鍋底料炒世界。
借助工具是通向成功的捷徑。
5
學習并記住一些基礎的原理
對,做飯也有基本理論指導。
早先我忘了在哪里看到:菜也有清氣濁氣之分,有清氣的例如青菜、黃瓜之類。而茄子、大蔥、芹菜等都是有濁氣的在無法把握菜的搭配時,清氣的菜往往味道清淡,適合和清氣的菜一起做;有濁氣的菜往往味厚,適合與肉同烹。其實就是各種菜的味道特性吧,分清特性,搭配就不容易出錯。
還有一條是在《隨園食單》里看到的:用肉不得過半斤,用雞、魚不得過六兩。
在這里順便推薦一下《隨園食單》這本書。《隨園食單》是清代袁枚所著,?袁枚是一個非常有生活情趣的人,在學問上與紀曉嵐同名,合稱為“南袁北紀”。他窮盡自己40年的吃貨經驗寫下的這本書,既處處體現文學修養,又具備食譜的實用性,非常值得吃貨們和準廚神們研究研究。
6
觀察、品味、實踐驗證
用心品味,了解各種食材和調料的味道。外出就餐時吃到了好吃的菜,觀察一下是用的哪些食材搭配,細細品一下它可能用了什么調料。
大膽并且一點點地嘗試。大膽是說,哪怕你從來沒吃過的食材搭配,沒有試過的調料,也可以搭配起來試一試,一點點是說,在剛開始的時候要適當,在你不肯定那樣會好吃的情況下,不要一口氣加很多調料,而要循序漸進。
我之前從來沒吃過咖喱南瓜。那天我把鷹嘴豆和南瓜煮在一起,加了一點點泰國黃咖喱,真的太好吃了。南瓜泥的軟滑口感混合鷹嘴豆的細膩豆沙感,加上咖喱的香氣,一點甜甜的軟綿的氣息混合層次豐富的香氣和口感,在冬日的暖陽里,大概就是幸福的味道吧。
君子遠庖廚的時代早已經過去了,即使你消費得起高檔餐廳,也只有親手捧出的一碗湯羹最能溫暖自己與親人的靈魂。在這個戳戳手機,食物就能到你面前的時代,親手做飯也許不是那么必須,但卻我們告慰自己的最踏實的形式,是一聲遠在他鄉我也可以照顧好自己的放心,亦是生活的情趣。
總要做點什么。當我們向外界去拼,去要,去尋求被肯定的時候,你也有方法,能夠停下來安慰和肯定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