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在路上看到許久沒見的表妹,我有一瞬間認不出來。
原本是個挺有肉感的小姑娘,變成了現在的纖腰長腿。
她跟我打招呼的時候,我懷疑是被路邊的美女搭訕,因為她跟我剛剛看到不停拍照打卡的小姐姐們,差不多是一個樣的。
我認得她身上的衣服,緊身短上衣、包臀格紋裙。
已經不止一次在小紅書看到,也幾乎看到吐,身材超好的美少女,扭著胯凹造型,為這股傳說中的“BM風”做野生代言。
也許工作日的通勤路上比較少見,可是休息日的打卡點幾乎放眼全都是這種“BM女孩”。
BM是意大利小眾品牌Brandy Melville的首字母縮寫,這個品牌主打美式復古甜酷少女風,總體設計就是“短”、“緊”、“露”,因此對身材要求也很高。
它的品牌理念是“one size fits all”,就是一個尺碼適合大多數人。
可是,它的官網卻只賣S碼!
四舍五入,就是S碼適合大多數女孩子,如果你穿不進,那一定是你的問題。
想要把BM風穿得好看,你一定必須絕對要夠瘦、有腰,能把自己塞進那小小的衣服中。
于是有經驗的網友提醒大家:不是瘦子,請別輕易嘗試BM風。
不合理的肩寬和袖口,讓我覺得它在侮辱我的智商,這是均碼嗎?這明顯是童裝吧!
哦對了,前幾天鬧得沸沸揚揚的優衣庫童裝被撐大跟BM風不無關系吧。
雖然條件極其苛刻,但是“能否穿進BM”毫不意外的引起女孩們的熱議。
蹭著這股熱度,擅長社交媒體營銷的BM,也有意無意開始宣傳“BM女孩”的概念,在其他媒體的推波助瀾下,BM女孩也和“瘦子”掛鉤。
這種風氣的快速增長,增加了女孩們的身材焦慮,也為品牌吸引了一大批忠實粉絲。
穿得下的,一邊曬照沾沾自喜,一邊diss別人“穿不下就別酸”。
穿不下的,默默咬牙發誓一定要用盡方法減肥,把自己塞進那件小小的衣服中。
甚至有人發明了“BM女孩身高體重對照表”,用死板的數字來衡量女性的“完美身材”標準。
因為身材而產生優越感我能理解,但可怕的是居然有女生因為達不到所謂的“BM女孩標準”而感到自卑。
“寧愿胖得精致,也不愿瘦得雷同”
其實BM在歐美一直業績平平,不少消費者因為所謂的“one size fits all”而投訴其歧視女性、身材羞辱,還憤怒地要求它下架關店。
可是在東南亞國家,一模一樣的品牌理念,卻神奇的收割大批粉絲。
原因無他,就是瞅準了女孩們過度追求“白瘦幼”的畸形審美。
它的營銷技巧大家都看得分明,無非是瘋狂暗示“穿得進BM的女性才是有魅力的少女”,掀起一場外貌歧視的狂歡,最終引爆銷量。
可是仍然有人買賬,因為女孩們“審美不自信”,它便可以站在高高在上的位置,隨意定制并不合理的標準。
“one size fits all”的潛臺詞是,如果你沒有足夠纖瘦的身材,那你就是“不夠好”的。
它并沒有尊重女性,卻反而收到追捧,歸根結底,是因為社會風氣造成的身材焦慮。
最近有位朋友結婚,帶著姐妹們去試穿美美的伴娘裝。
大家挑選的都是小碼,看上去對自己的身材都自信滿滿,姐妹之間也自然開啟了身材這個話題。
有一個微胖的女孩,猶豫了一下,還是挑選了同樣的碼數。
可是在穿到一半的時候,她明顯有點吃力了。
大家似乎也注意到她的情況,都停下來為她打氣。
最后,她硬是吸著肚子,一點一點地把衣服穿上,同時也收獲了姐妹們的鼓勵。
我們在為她心酸的時候,有沒有發現身邊也有很多人一樣,咬著牙勉強自己去迎合其他人的審美?
更可怕的是,這種審美不僅高度統一,而且對人們價值觀的侵蝕是潛移默化的。
就像前幾天某內衣品牌官宣了周冬雨為代言人,下面的留言一大片都在調侃她的身材。
就像某個女明星胖了,網友也一邊倒的說“發福了”、“仙氣消失了”。
更別提那些因為自己穿得下BM就狠狠嘲笑其他人的女孩。
而那些被這種輿論分為包裹的女孩們,也因此感到自己低人一等,所以她們強迫自己節食、使用沒有安全保障的催吐管,把自己的身體健康拋諸腦后。
所有事情都是物極必反,當BM還信奉著“以瘦為美”可以圈錢時,大部分女生已經不吃這一套了。
她們直言:“我懷疑BM的營銷是對女性的PUA。”
美應該是千姿百態的,穿BM的女孩當然有自己的美,但不是每個人都必須成為“BM女孩”。
買衣服是想讓衣服襯托出你的美,而不是讓你去遷就一件衣服。
在學會打扮之前,更重要的是學會接納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