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級下學期,兒子幾乎天天被老師各種吐槽:上課低頭玩東西、不聽講、不做作業(yè)……
理所當然的,小隊長中隊長都沒選上,更別提大隊長了。
每天被各科老師追著批評,讓當媽的有種萬念俱灰生不如死的感覺。
有那么一陣子,我天天在質疑自己,當初堅持的教育理念是不是錯了?
當初我和娃爸的想法是,小孩子在三年級之前,不要給太大的學科壓力,主要培養(yǎng)活潑開朗的性格,尤其是對世界的好奇心。
論雞血我們當然說不上雞血,因為我們到現(xiàn)在也沒有報過任何語數(shù)外之類的補習班,小時候英語班是報過的,但主要是唱唱跳跳學英語,我們也是從有利于培養(yǎng)孩子性格開朗方面才報的;
說散養(yǎng)也不至于,我們還是很負責地每天給孩子練琴、每周學習唱歌和跳舞;
另外我一直認為,現(xiàn)在交通條件發(fā)達了,孩子小時候應該多出去接觸大自然,多離開眼前的常態(tài),多去不同的地方見見世面,所以從三歲起已經帶他去很多地方旅行。
也正因為這樣,我一直感覺自家娃雖然沒有在任何方面顯示出過人的天分,但是論總體綜合能力還算可以的。果然,幼升小的時候,沒有報過任何奧數(shù)班、幼升小班、也沒有學過寫字和拼音的小朋友還是以自己的實力裸考進了民辦小學。
進了小學之后,第一個學期,總體還挺好的,老師說他雖然很皮,但是能力還是很強的。沒想到這個學期,情況急轉直下,經常不聽講不交作業(yè),有時候還學會了撒謊糊弄老師和父母。
其實他從幼兒園大班時已經出現(xiàn)了這種反常的苗頭,但當媽的也畢竟是俗人,畢竟也會焦慮,對孩子從循循善誘到苦口婆心,從威逼利誘到打PP暴揍,情況一點也沒有改變。
跟娃爸反思了很久,甚至開始懷疑我們的教育理念和方式是不是出了問題,是不是我們夫妻關系和家庭氛圍出了問題……
正在我焦頭爛額的時候,沒想到昨晚小家伙躺在床上,黑暗中突然自己對我打開了心扉:
“媽媽,我每天上學覺得壓力好大好大。就像有無數(shù)個你的重量壓在我身上。我害怕上學。”
我驚訝極了:“為什么?”
“因為我語、數(shù)、外,什么都被別人甩了一大截,小隊長、中隊長都沒有被選上。現(xiàn)在老師還有小隊長們天天都對我管這管那,真的好煩啊!”
然后他自說自話開始回憶起在幼兒園的快樂時光,那時候他老師喜歡,小朋友們歡迎,可謂如魚得水。其實那時候是因為他月份大,在班上是老大,所以顯得能力強,而進了小學,這種年齡優(yōu)勢就沒有了。
兒子現(xiàn)在自信心受到了沉重的打擊,有時候當眾講話也沒有以前那樣自信了,最讓我著急的是,已經有了厭學的傾向。
糟糕,我兒子還是輸在起跑線上了……
這一點不能不讓當媽的警醒和反思。
兒子的話讓我反思起自己剛來上海讀大學的場景。那時候我在小縣城的高中里算是名列前茅,以全縣第二的成績考到上海,一直順風順水。在大學里,我這條小池塘的大魚遭遇了巨大的心理落差。當時我覺得自己在學習上沒有任何優(yōu)勢,從以前班級的學霸變成了現(xiàn)在班上的學渣,而且沒有特長,無論是人際交往還是各種社團,都讓我有種深深的自卑和挫敗感。
但是我們這種山溝溝里跳出來的人,都有一種能力,就是學習。所以我奮起直追,經過一年多的努力,大二下就從班級里墊底的人直接拿到了學校的一等獎學金。
你如果以為這是一個勵志故事到此為止,那就錯了。
后續(xù)是自從這次輝煌之后,我再也不想努力了:反正我都證明了——只要我想做到,我就能做到。
最近讀了《終身成長》這本書,我才意識到:我人生的失敗,其癥結在于,我有一種“固定型思維模式”,那就是天賦比勤奮重要。喜歡被別人夸聰明,一直都以努力為恥,我們的思維模式是“不僅想贏,還想贏得輕而易舉”,就像現(xiàn)在的流行語“你只有非常努力,才能看上去毫不費力”。 我記得那時在大學寢室里,有人等都睡下了拿手電筒在被窩里看書,或者趁大家睡著了溜去浴室復習,很多人都在公布成績之后得意揚揚地說:“我根本沒復習。”
就算我當時努力拼了那么一下,也不過就是想證明一下自己并不比別人笨而已,因為我們的思維模式就是后天的努力意味著天賦的缺陷,只要證明自己有能力就行了。
總想證明自己的能力——這是一個非常消極的固定式思維模式。我們要完全扭轉,培養(yǎng)自己的“成長型思維模式”。
于是,我現(xiàn)在反倒覺得兒子現(xiàn)在遇到問題陷入困境是一件好事。因為他在幼兒園一直處于順境,被周圍所有人夸壞了,覺得自己很有天賦很有能力,造成盲目自負,聽不進別人說話,也不愿努力去挑戰(zhàn)有難度的事情。
我想,現(xiàn)在正是給他挫折教育的好機會,讓他學會謙卑、努力的重要。不得不承認,我教育的孩子是輸在起跑線上了。一直推崇快樂育兒的我也被這個社會上了一課。
怪不得身邊很多媽媽明明心里并不贊成雞血的教育理念,但最終還是被周圍人裹挾著給孩子報了這樣那樣的學習班,歸根結底是因為擔心自己的孩子進了小學之后,基礎能力上會被別人碾壓,從一開始就喪失自信心。
其實我看到,在某些方面,兒子已經很努力了,比如寫字這件事。我們幼兒園沒報班,所以一年級才從零開始寫,可是班上大部分小朋友已經寫得很好了。
但是一年級上學期,兒子通過努力,一筆一劃已經開始寫得很像樣了,無奈就是基礎差,太慢。
就像愛麗絲漫游記里說的:在我們這個地方,你得不停奔跑才能保持原地不動。如果你想去別的地方,你得跑得再快一倍。
比你天分高的人還比你努力,這本來是很正能量的,可放在幼兒園和小學一年級,總覺得哪里不對勁。但這就是社會現(xiàn)實。接受自己不能改變的,改變自己能改變的,并擁有辨別二者的智慧。
于是,我對兒子說,一個人一直成功不一定是最厲害的。但如果一個人失敗了,通過努力再重新站起來才是真正的強大。以我們這么普通的家庭情況,媽媽一點兒也不能保證你以后會很順利,所以你必須得靠自己,摔倒了再站起來,自己變得強大。
接下來,我和他一起計劃了暑假里準備怎樣練字、怎樣學習英語、怎樣練琴,下學期上課該怎樣做,作業(yè)該如何完成,又該怎么積極參加班級的各種活動……最關鍵的,怎么樣改變自己的學習態(tài)度和學習習慣,讓老師和同學們看到自己的努力,而不是看到自己的能力。
不過另一方面,我內心里還是艱難地為將來做好思想準備:萬一我娃將來真的考不上好的中學、再考不上好的大學、再找不到好工作、在社會上混得很失敗該怎么辦?如果兒子長大真的很平庸怎么辦?
這是個很現(xiàn)實也很無奈的問題,父母到底能不能坦然接受孩子的平庸?
如果我說我能,那肯定又是曇花一現(xiàn)的頓悟,或者自欺欺人,虛偽的理性甚至經不起一次失敗的考試或是老師一頓批評的考驗。
比起思考能否接受孩子平不平庸的問題,我們更需要思考的是:人到中年,我們能不能接受平庸的自己。
為了兒子,我想讓他看看媽媽努力的樣子。只不過現(xiàn)在,我再不想證明自己有能力、有天份,只想證明,無論在什么年齡,人都可以一直努力、一直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