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天生都想當乖小孩,都想獲得爸媽的表揚,但總免不了會事與愿違,犯下各種各樣的錯誤。和小朋友打鬧,沉迷電視節目忘記寫作業,在家搗亂打碎東西……這時,作為父母的你,是如何處理的呢?發脾氣?責罵?體罰?其實父母的處理方式會對孩子的心理健康和成長有長久的影響。失誤并不完全是一件壞事,它可以揭示孩子的局限性,并引導他們的成長。孩子從親身經歷中汲取的經驗與教訓,比聽來一百遍的道理要更加印象深刻。有些家長不會控制自己的情緒,一味地指責孩子,大吼大罵。這樣的做法是不可取的,不僅不會讓孩子認錯改錯,往往只能適得其反讓孩子變本加厲。那么,面對孩子犯錯,正確的做法是什么呢?
1.指責孩子之前,先反省自己
孩子犯錯固然不該,但我們的語言暴力會狠狠地傷害孩子。就像割傷了自然會感到痛一樣,孩子犯了小錯或闖了小禍時,不用我們說他也會感到不好意思,甚至內疚和痛苦。家長這時如果不顧及孩子的心理,再板起面孔說一些教訓的話,只會傷及孩子的自尊。孩子為了保護自己的面子,可能會故意頂嘴或做出滿不在乎的樣子。
如果家長和孩子長期出現教訓與反抗的態勢,孩子就會漸漸真的對自己的錯誤滿不在乎,對家長的話無動于衷。很多父母也知道孩子有了過失要好好和他談,但遇到突如其來的事情,總忍不住發火,于是破口而出:“我早就提醒過你……”,“你怎么總是這樣!”……過火的話說完之后又后悔,但下次遭遇類似的情況,又忍不住發火。有些家長用“自己脾氣不好”為自己開脫。父母暴躁的情緒反應很可能會感染孩子,導致孩子也逐漸變得脾氣暴躁,固執自卑,屢教不改,一錯再錯。
我們可以生氣,但這時最好快快理清楚:孩子為什么會出現這個錯誤?此時孩子的心情和反應如何?是不是我們自己的教育有問題?我們希望孩子可以從這次的錯誤中學到什么?
2.接納孩子的一切
孩子最需要是感受到父母的愛與接納。導致情緒的觀點、或者情緒導致的行為,可能有對錯,但情緒本身是沒有對錯的,所以無論孩子的情緒是什么,我們都應該接納。這是與孩子溝通的基礎。心理學家認為每一種情緒對于人的生存和發展都有作用。害怕讓我們能擺脫危險;憤怒讓我們能調動資源、對付威脅;厭惡讓我們遠離討厭的事物;悲傷讓我們慢下來、可以理智地面對問題。負性情緒有它們的價值。你不讓孩子難過,不引導他認識其他的情緒,那他就不會是一個心理健全的小孩。要讓孩子一直感受到父母的接納,即使他有各種各樣的不足,父母還是那么愛他。但是父母希望他可以做得更好,樂于給他幫助讓他做得更好。
3.用合適的方法表達自己的情緒
用合適的方法表達你自己的感受,訓練孩子讓他能接納、尊重別人的情緒,這也能幫助他發展一種非常重要的能力,就是共情。心理控制孩子和讓孩子跟你共情是不同的,他們之間的本質區別就在于,心理控制是有目的的,你希望孩子按照你的意愿去做,而共情是沒有目的的,你只是告訴孩子你的感受。要信任孩子的能力,包括他的理解能力、共情能力和進取心。當他聽到你心平氣和地跟他交流觀點時,他覺得自己不是在被攻擊,而是在與爸爸媽媽進行情感的聯結時,就更可能跟你合作,一起討論解決方法。
我們可以跟孩子商量共同制定一些約定,如果違反了某些規則,需要承擔相應的后果。但懲罰孩子前,我們可以先這樣跟孩子說:“媽媽很愛你。你知道媽媽對你的愛不會因為任何事情而改變,但是你今天犯錯了,根據我們的約定,你必須要承擔犯錯的后果。你還有其他話想要和媽媽說嗎?”也給孩子機會去表達他當下的心理感受。批評和懲罰不是為了傷害孩子,而是為了幫助孩子。當孩子犯錯時,應以保護孩子的自尊心、樹立自信心、培養他們的能力為目的,選擇合適的方式批評。
4. 規范孩子的行為
我們可以對孩子的行為加以規范,幫助孩子改正錯誤。主要注意下面幾點:
首先,行為控制應持續一致,不能朝令夕改,不能孩子一哭,你就心軟了:算了,今天就不練琴了吧。那就是孩子在對你進行心理控制了。
然后,解釋為什么要讓他們這么做,這樣孩子才能理解為什么這件事是重要的,而不能簡單地強迫他們去做。要引導孩子的價值觀和自我整合,所以需要讓他們理解世界的道理,自行消化和整合人生的規則。這個不能通過強迫來實現,而只能通過解釋。
最后,提供有限的選擇,因為這樣孩子才不會感覺到是完全的強迫,而仍然帶有自主性在里面。客觀上說,當孩子做出選擇后,也能增加孩子對這個任務的認同感。這種選擇仍然是在一個大框架內,比如孩子可以選擇是先洗澡還是先刷牙,但終歸要洗澡和刷牙,不過只要有了選擇,這個任務就不那么討厭了。自主是人類天生的心理需求,讓孩子有自主的感覺,他就會更喜歡或者不那么討厭這件事。
5.用輕聲教育代替大吼教育
很多家長習慣用“大吼教育”,但結果其實并不理想,有的孩子越吼越調皮,甚至學會了跟家長對吼;有的孩子,則被家長吼得越來越膽小、自卑,做事一點自信都沒有,唯唯諾諾。輕聲教育,可以緩和你的怒氣,憤怒之下的你,心情惱得像一堆火,而你說話的聲調就像風,風越大火越旺,越是大吼大叫,心情就越糟糕;但是,如果你嘗試著忍一忍怒氣,壓低一下自己跟孩子說話的聲調,你會發現你會變得稍微冷靜、理智一些,最起碼不會讓你更加憤怒。心理學研究表明,說話聲調的高低,跟你傳達給別人的信任是成反比的。也就是說,當你對孩子大吼大叫時,孩子感覺你不信任他;當你說話柔和時,孩子就能感覺到你的信任。比如:當孩子手拿香蕉皮準備扔時,你一句怒吼“別扔地上!”這時候,其實你在內心是默認孩子會扔在地上的;如果你認真、輕聲地說一句“寶寶,放垃圾桶里吧!”這時候你是默認孩子會放到垃圾桶里的。關鍵是你語氣中傳達的這種信任或者不信任,孩子都能感覺得到。
當孩子犯錯時,你憤怒地大吼大叫,結果無非兩種:孩子被你嚇住了,滿腦子的恐懼感,根本沒心思去思考為什么錯了,只盼著你趕快結束訓斥;孩子被你激怒了,大吼大叫回擊你,也不考慮錯在哪了,只想著如何跟你對著干。但是,當你語調平靜、嚴肅、稍低一些跟孩子談話時,你會在孩子眼里變得“不怒自威”,孩子對你也就沒有那么多的恐懼和抵觸,這時候你再跟孩子講道理、辯對錯,效果就會好很多。很多時候,我們對孩子的批評顯得太急、太暴躁了,但事后往往又很后悔,畢竟孩子還小,犯錯誤是正常的。其實,我們根本沒那么生氣,只是需要幾秒鐘調整一下自己而已。
平和的心境、冷靜處理事情的能力,需要健康的愛好、良好的生活規律做鋪墊。一個常讀書、勤運動的媽媽,內心更陽光開朗,也就更容易控制住自己的情緒,跟孩子良好溝通。讓我們一起努力,始終讓愛、寬容和理解主導孩子的學習與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