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馬超起兵
建業:
孫權將政治中心遷移至秣陵(今南京),并于位于長江和秦淮河的交匯處“石頭山”修筑石頭城,將秣陵更名為建業。
關東、關西:
關本指函谷關,建安元年(196年),曹操為預防關西兵亂,設潼關,同時廢棄函谷關。此后,關多指潼關。
三輔:
又稱“三秦”,本指武帝至漢末期間,治理長安京畿地區的三位官員:京兆尹、左馮翊、右扶風。實際上,三輔就相當于關中。
馬超身世:
馬超的生母是羌人,羌人善戰,馬超的英勇善戰正是來自這一半的羌人血統。也正是因為這個關系,馬超在西涼的羌人心目中是神威天將。
四關:
進出關中必經之路,東潼關、西散關、北蕭關以及南武關。
關中最薄弱環節:
東面黃河一帶,就像一個大口子,防守起來并不容易,因此相比高山和險關,渡河要容易得多。正是利用這個弱點,曹操命徐晃、朱靈從蒲坂津夜渡黃河,河西扎營,大敗馬超。
2. 劉備入川
巴蜀:
西邊為青藏高原的東端,雪域高原不僅人煙稀少,且行路極其困難;南面是云貴高原,比青藏高原的情況好一點,但這里居住的主要是一些少數民族的部落,生產力落后,對農耕文明形成不了威脅;東面是三峽,巴蜀又處于上游,防守相當容易;北方是秦嶺,又有漢中作為緩沖,再加上漢中與巴蜀之間還有米倉山阻隔,外人想打進來非常困難。此外,內部盆地還非常適合農耕。
都江堰:
主要功能是分流,把原來為患成都平原的岷江水一分為二。自秦國修筑都江堰之后,關中“天府之國”的名聲就被巴蜀搶走了。
龍泉山脈:
成都平原東部有一條長達兩百多公里的山脈,把順著河水流向成都平原的肥沃泥土都攔住了。
五斗米道:
早期道教的一支,東漢順帝(125-144年)時由張道陵在四川鶴鳴山(今四川大邑境內)創立,主要在農民中傳播,又稱“天師道”。張魯正是張道陵的孫子,也是第三代天師。
漢中郡:
面積很大,主要包括漢中盆地、安康盆地、上庸盆地三個小的地理單元。
巴郡:
面積太大,占了整個四川盆地的一半。劉璋將其分為巴東、巴西兩郡,巴東郡治所在永安(今奉節東,也叫白帝城);巴西郡治所在閬中,實際在巴郡的北部。
劉備、劉璋之間的戰爭:
持續了將近三年,分三步:第一步,涪城;第二步,雒城;第三步,成都。
諸葛亮兵分三路:
趙云往南,走長江,攻占江陽(今瀘州),然后沿岷江而上,占領成都南部的犍為郡(治所武陽,今眉山北);張飛沿嘉陵江北上,攻占巴西郡,控制巴郡北部;諸葛亮自領大軍攻克德陽(今遂寧東南),沿涪江西進與劉備會合。
3. 濡須口
江淮地區:
看似一馬平川,實際上有很多低矮的山丘,其中還有一條分水嶺。正是這條分水嶺,隔開了江淮水系和長江水系。
曹操河:
曹操挖的一條人工河,把東淝河與南淝河連了起來,這樣兵船就可以直接從壽春開到合肥。
濡須塢:
濡須水流出巢湖時,經過一片山地,在這片山地的盡頭,有一個狹窄的出口。孫權選擇在兩山夾一水的出口處修建了濡須塢,目的就是防止曹操從這里進攻江東。
胥河:
春秋時期,伍子胥修建的一條運河,把太湖和蕪湖的長江連接起來,是中國歷史上最早的運河,打通了太湖水系和蕪湖一帶湖泊水網構成的水系,使得太湖的船只可以一直向西開到長江。
湘水劃界:
長沙、江夏、桂陽湘水以西劃給孫權,南郡、零陵、武陵湘水以東歸劉備。
4. 漢中之戰
稱魏公:
曹操在濡須口無功而返,同年被漢獻帝封為魏公,定都鄴城。
曹軍的四條古道:
曹操要進兵漢中,只能從關中出發穿過秦嶺,即陳倉道、褒斜道、儻駱道與子午道。
劉軍的三條古道:
劉備如果要取漢中,要翻過米倉山,即金牛道(也稱石牛道)、米倉道與荔枝道。
稱魏王:
建安二十一年(216年)四月,漢獻帝冊封曹操為魏王,食邑三萬戶,位在諸侯王上,奏事不稱臣,受詔不拜,用天子的服飾禮儀祭拜天地,國都鄴城。
晉位漢中王:
劉備占領漢中后,派劉封、孟達乘勝攻取西城和上庸,控制了整個漢中郡。同年,晉位漢中王。
中國南北對峙三大火力點:
西邊漢中,中間襄陽,東邊江淮。